APP下载

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创新高校资困助学模式

2015-05-30赵聪江俊涛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资助高校体系

赵聪 江俊涛

【摘 要】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经济需求的保障型资助体系,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发展,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构建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助学工作现状,阐述发展型资助的内涵和特征,探讨了构建发展型资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发展型;资助;高校;体系

高校资助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7年中央出台新的资助政策体系至今,我国已基本建立健全了以“奖、勤、助、贷、补、减、免”为核心内容的资助体系,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学校实施、社会参与”的全社会助学模式,基本建成了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目的的保障型资助体系。现有的资困助学政策较好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最基础、最迫切的生存问题,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为进一步实现注重学生发展、育人为本的资助工作目标,在保障型资助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强调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实现从以加大投入经费为主要手段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育人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资困助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校资困助学工作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资困助学工作历经初步成立、逐步探索、改革发展和体系完善四个重要阶段,基本建立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要资助形式,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师范生免费教育、学费补偿、学费减免、新生入学资助、勤工助学等方式为补充资助的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据学信网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高校资助经费总金额为547.84亿元,资助学生达3842.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33.16亿元,增长6.44%,比2006年增长了2.27倍。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来临,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学生群体的不断变化随之产生,高校现有的资困助学工作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多样的发展需求,需要寻求突破,进一步深化改革。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①有的资助体系偏重经济资助,忽视了对困难生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的关注,导致困难生被边缘化,成为弱势群体;②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难以把握,由于缺乏科学的定量标准及复核办法,使得认定工作存在制度隐忧;③偿的资助体系不利于调动受助学生积极性,弱化了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和惰性行为;④有的资助项目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发展性需求,适合学生成长成才的资助项目数量不够多,质量不够高。

二、发展型资助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1.发展型资助的内涵

发展型资助,是在现存的以满足学生基本学习生活需求为目标的保障型资助的基础上,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通过经济帮扶、科研指导、心理辅导、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项目驱动等多种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努力克服学业及生活困难,同时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健全人格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资助模式。这种资助模式既可以充分保证困难学生的各种层次的保障性需要,又满足了困难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不仅能够发挥困难学生的主体性,又保证了资助工作的育人效益和资助体系的良胜运行。

2.发展型资助的基本特征

(1)更加注重困难学生的主体参与,提升困难学生自助能力。发展型资助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标,结合困难学生的发展需要和不同特点,充分给予关爱、理解和尊重,指导学生积极设计和完善自身成长的发展规划,使困难学生在学校和老师的鼓励下能够平等、自愿、自主的接受资助,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2)资助形式更具多样性和实践性。改变传统单一的经济资助方式,通过增设“项目式”资助模式,开展资助育人系列教育引导活动等,变“结果奖励”为“过程激励”,使困难学生把改变自身处境变为一种内在的诉求,主动参与到资助项目的计划和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各项实践完善自我,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困难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形成国家、学校、社会多层面、全方位的资助工作良性发展机制。

(3)具有未来指向性,实现困难学生可持续发展。发展型资助着眼于困难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在保障困难学生经济基础的同时,更加注重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其进行思想引领、人际交往、专业技能、社会实践等方面综合能力的锻炼和培训,逐步提高竞争力,全面培养困难学生的人格品性和能力素质,不断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其具有更强的独立生存与发展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的具体措施

1.着眼育人导向,构建教育引导体系

(1)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自强自立。诚信是为人之本,把诚信教育纳入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就业指导之中,在资助工作中融入诚信意识,教育困难生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材料和助学金申请中做到客观真实,引导贷款学生珍惜个人信誉,树立信用意识,遵守并履行还贷义务及有关信用承诺。这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自强自立的观念,有助于解决大学校园“假证明”、“假贫困”、“假残疾”现象,规避助学贷款道德风险,更是高校树人根基的迫切要求。另外,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公益实践活动,增强困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提升自助能力。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由于成长环境较差带来窘迫的生活体验,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焦虑、抑郁等问题,与人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学校应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开展相应帮扶措施,帮助困难学生走出思想困境。同时,还应提供广阔的施展才华的机会,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价值,树立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此外,还创造和谐、互助、团结向上的氛围,使困难学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关爱,促使其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3)开展感恩教育,实现学生内在品质升华。以思政课为切入点,以开展感恩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例如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举办感恩主题讲座,“感动人物”评选等,教育困难学生在得到资助时要有感恩和回报社会的意识,引导困难学生关爱他人,诚实守信、服务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铸造具有诚信、感恩、责任意识的新时代大学生。

2.实践平台,构建项目支持体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保障型资助满足了学生的基本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需求,而要实现学生在自我发展的方面的追求,就需要构建发展型资助的项目支持体系。现有的仅以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结果为依据,“一次性”评定给予“结果奖励”资助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项目制的运行方式可以突破传统模式,通过设立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多层面、多形式的资助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申报和实施,严格把关项目评审过程,教师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学生通过参与项目,获得鼓励和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在参与中提高能力和素质。从而使资助工作逐步实现助困、励志和强能。

(1)建立校院二级项目资助体系,设立适合不同年级学生资助项目。大学生在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高校办学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因此,在项目设计时要明确育人目标,抓住培养重点,引导学生打好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可以分别针对大一到大四各个年级学生特点和需求,以“端正学习态度,提升专业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和提升职业发展”为目标,设立适合各层次学生发展需求的院校二级资助项目,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专业兴趣,锻炼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长远发展。

设立多种形式的资助项目,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和兴趣爱好,设立技能培训、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项目,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励志演讲比赛、感恩征文等活动,为困难学生搭建与人交往、参与实践的交流平台,引导、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今后服务社会和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3.化资助管理,建立评估考核体系

发展型资助项目的设立要基于公平、公开的原则,从最初的申报到成果验收都需严格把关,保证考核体系的良性运行和科学管理。首先,组织校内专家对立项项目进行初期和中期考核,对资助项目各环节和要素进行调查研究。其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追踪调查,借助科学统计技术进行分析和比较,实现对资助项目的动态管理。最后,进行成果验收,可以通过上交项目成果、项目组汇报、专家评审等方式实现对项目的结果考核。

发展型资助是新形势下开展高校资困助学工作的新体系,任需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于如何改进创新模式,以新的资助工作模式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仍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马彦周,高复阳.高校构建发展型资助的必要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1).

[2]高艳丽,马彦周,高源.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模式构建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6).

[3]孙启林,孔锴.全球化视域下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26-32.

[4]崔振邦.构建高校贫困生三位一体助学机制[J].开发研究,2003,(4).87-89.

猜你喜欢

资助高校体系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