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导学案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15-05-30刘安汉
刘安汉
【摘要】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已全面启动,经过实验、探索,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很大的转变,课程改革魅力初现.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各方面的问题不断涌现,特别是导学案的编制方面存在着一些急需改进的问题. 本文就结合这些问题作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便进一步提升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 初中;导学案;编写;问题;解决策略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S[2014]GHB1571)研究成果之一.
时下,作为“课改符号”的导学案风靡全国,《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3年第5期刊登的六篇导学案,不仅为广大同仁在教学中落实导学案提供了操作范文,而且学案所附的设计说明以及后期的点评也把关于导学案的理论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使笔者受益匪浅.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数学导学案编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导学案的编写照搬教材,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有的数学教师在设计、编制导学案时,完全照搬教材,把教材二次翻版为导学案,就算完成了导学案的设计、编制工作,这样编制出来的导学案是典型的“教” 教材而不是“用”教材. 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导学案这一新生事物认识不清,理解不到位造成的. 编制导学案,要求数学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理念,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要在钻研教材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顺序、详略、深浅等作适当取舍、补充、加工、提炼等处理. 使得设计、编制的导学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技能的训练,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参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去编制导学案,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用”教材而不是“教” 教材.
2. 学习目标设计不明确,不具体
许多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很少思考和推敲学习目标,要么没有目标,要么就随意写一个目标,这样导致学生在使用导学案时目的不明确或毫无目的,就严重影响了导学案的使用效果. 如有教师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一课时设计的一个学习目标是:“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意义. ”对于学生来说,达到什么程度属“了解”层次,达到什么程度属“理解”层次,很难把握. 这样的现象数不胜数,始终体现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学习不够.
3. 问题的设计不合理,编者没有深入思考
编制导学案的目的是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搭建“脚手架”. 导学案的基本教学方式是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思维活动化. 因此,问题编制就是决定导学案优劣的关键因素,作为导学案的编者理应成为“问题架构师”. 但现在许多导学案将问题误解为单一的题目,认为把题目进行简单的分层就是问题层次化. 在这样的设计下,新知的探索被有着明确指向性的简单填空联系取代而“速成”,问题的层层深入被浅层次堆砌的题目强化训练所取代,“以练代学”“以练代思”,导学案因而沦为“导练案”,学生最珍贵的想象力被扼杀了.
4. 例题、习题的选择随意性大,难易度把握不够
在使用导学案教学的过程中,时常会听到教师的牢骚:“导学案上的题太多了,时间不够”“这个类型的考点在导学案上就没有,学生不训练,怎么会做”. 学生也在议论:“导学案多少页和多少页上的这个题目是一样的”“这道题目太难了,老师讲了好几遍,我还是一头雾水”. 师生中出现这些说法是相当有代表性的,这就说明,教师在导学案上设计的例、习题存在很大的问题,不是把师生当成了做题的机器,就是随意拔高了问题的难度,这都不符合新课改的发展方向.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1.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不进行教学研究的教师,不可能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 ”新课程的推进,对教师提出转型的要求,要求教师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创新,成为教学改革的实践者. 首先,教师应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教师要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才能保证自己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进而在扩展知识和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2. 完善各种制度
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没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科学的评价机制来支撑和保障是难以想象的. 首先,建立集体备课制度,进一步归范备课组活动,明确组长职责,提出对组员的基本要求,约束组员不良行为. 其次,建立科学完备的教学管理机制,教导处在教学过程中能依此加大课堂教学管理与监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最后,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机制. 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总之,导学案用于数学课堂教学是“用”教材教数学的一种创新,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之所需. 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教师只有了解课改,适应课改,才能稳健地推进课改.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朝辉.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徐芬英.以问导学,促进思考——“学位中心”理念下导学案设计的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3(1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