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和“熊掌”如何得兼
2015-05-30汪姗
汪姗
【摘要】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内容最多,前后联系也最紧密. 它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因此,在课程实施中只有过程与结果相得益彰,才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学科认知结构. 而低年级计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起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的有机结合则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计算教学;重视过程;重视结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重视过程与重视结果是一种动态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就是要求我们重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体验和探索.
在计算教学中,计算的过程尤为重要. 计算过程出错,结果谈何正确. 而我们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计算题,错了就画上一个“?菖”,让他去改正. 而真正能静下来,帮助学生找错误的原因的不多. 这样下来,学生也往往只注重计算的结果,长期下来, 就留下了“后遗症”. 有的就抄袭别人的答案,有的就用计算器计算,而验算也成了空话,要求验算才验算,没有要求知道结果就算.
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让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有机结合,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结合情境强化运算意义
加减乘除四种运算意义的形成与生活情境是密切联系的,学生需要在情境中理解运算含义. 学生根据情境提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问题,是运算意义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有关0的加减法”
(一)有关0的减法
(出示第一幅情境图)
谈话: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生: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
(出示第二幅情境图)
谈话:从这幅图中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浇花的3个小朋友走了.
提问: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谁能完整地把这三句话说一说?
引导学生提出减法的问题: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3个小朋友,还剩几个小朋友?
提问:谁能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3=0).
提问:第一个“3”表示什么?第二个“3”又表示什么?“0”在这里表示什么?
……
(二)学习有关0的加法
出示桃子图.
师:仔细看图 ,数数左边盘子里有几个桃?右边的呢?
生:左边有4个桃,右边一个也没有.
师:对. 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 那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一个问题吗?谁能完整地把这三句话说一说?请同桌互相轻轻地说.
生:左边盘子里有4个桃,右边盘子里有0个桃,一共有几个桃子?
提问:怎么列算式?(板书4+0=4)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4+0=4的?
生:0表示没有, 4个加上没有还是4个.
这样让学生整体经历“情境体验——理解运算意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过程,使学生逐渐把加减法和现实背景联系起来,获得加减法运算的现实意义.
二、借助学具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学习离不开直观,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适合程式化地叙述“算理”,而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具体到抽象,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算理,使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规律,获取新知识.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一)教学例题
……
(二)自主探索“试一试”(分小棒)
1. 把10根小棒分成两部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小朋友分一分,然后选择一种分法把算式写在书上.
10 + 0 = 10 9 + 1 = 10 8 + 2 = 10 7 + 3 = 10 6 + 4 = 10 5 + 5 = 10 0 + 10 = 10 1 + 9 = 10 2 + 8 = 10 3 + 7 = 10 4 + 6 = 10 10 - 10 = 0 10 - 9 = 1 10 - 8 = 2 10 - 7 = 3 10 - 6 = 4 10 - 5 = 5 10 - 0 = 10 10 - 1 = 9 10 - 2 = 8 10 - 3 = 7 10 - 4 = 6
2. 呈现资源,汇报交流. 刚刚我们通过摆小棒得出了这么多组算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各组算式. 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这几组算式都记住?
3. 小结:我们可以像学习10的分与合一样一次移动一根小棒来记.
又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一)学习整十数减两位数
(出示小小商店图)
1. 谈话:喜羊羊带我们来到了一家商店,懒羊羊是售货员. 正在这时,美羊羊拿着钱(50元)走进商店说:“懒羊羊,我要买一个洋娃娃. ”懒羊羊为难了,他平时不好好学习,想了半天也不知道找给美羊羊多少钱. 你们能帮帮它吗?
2. 提问:懒羊羊应找给美羊羊多少元?你会列算式吗?(板书:50 - 18 = )
3. 探讨50-18的算法
① 【操作】师:那50-18等于多少呢?你能摆小棒,或者拨计数器来算一算吗?(师巡视,收集资源)摆好拨好后,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
② 【交流】
【小棒】用小棒你是怎么摆的?
学生:先摆5捆小棒,再把一捆拆开(为什么要把一捆拆开?),拿走8根,还剩2根. 再从4捆里拿走一捆,还剩3捆,合起来是32根.
【计数器】用计数器你又是怎样计算的?
展示过程图.
学生边拨计数器边汇报(为什么要从十位上拨去一颗珠,使1个十变成10个一?).
③【竖式计算】
提问:那你会用竖式计算吗?算好后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在自备本上列竖式计算. 让展示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谈话:为了提醒自己,我们可以在十位上点上一个退位点,表示向十位借一个十,个位上写上10,十位上借走一个还剩4(写上4),这样在计算时就不会忘记.
师边板书边说计算过程(生跟着说一遍):个位上0-8不够减,向十位借1作10,10-8=2,十位上4-1=3,合起来是32. ④ 归纳算法:看来,当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借一个十来减. (手指小棒、计数器)
学具不但可以突破难点,保证重点,同时还能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算法,初步悟出算理.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有助于拓展思考空间.
三、推进方法多样、优化的互补整合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一)导入
……
(二)教学24+6
1. 师:我们先来研究24 + 6,你想怎样算?
生1:我想把24分成20和4,评价:你想用分合式的方法算. (板书:分合式)
生2:我想摆小棒,评价:你想用摆小棒的方法,也可以画小棒. (板书:摆(画)小棒)
生3:我想先算4 + 6 = 10,再算20 + 10 = 30. (板书:先算 再算 )
生4:我想用竖式计算. 指出:这节课我们暂时不研究24 + 6的竖式计算,后面我们会来重点研究.
2. 师:就用这些方法把你的思考过程记录在练习纸的反面.
学生写,教师巡视. 提示:我要表扬用两种方法算的同学. 写好后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 全班交流.
(大部分学生用的是分合式)
先展示:分合式 24 + 6 = 30
让展示的学生说怎么算的,再齐说师板书.
再呈现θθ |||| ||||||
θθθ
直接问:你看懂了谁的摆法?你觉得谁的摆法好?
追问:这第三个十是怎么来的?
10
最后呈现:24 + 6=30,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 小结:刚才我们用这些方法算出24 + 6 = 30,这三种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指出:都是先算4 + 6 = 10,再算10 + 20 = 30.
5. 练一练:
直接写出得数(练习纸第一题):
74 + 6 = 37 + 3 = 62 + 8 = 51 + 9 =
(三)教学24 + 7,24 + 8,24 + 9
1. 师:看来小朋友都学得不错. 下面我们来解决这三题,请你从24 + 7,24 + 8,24 + 9中选择一题,用这样的形式(手指分合式)把过程写在练习纸的反面.
2. 全班交流.
(四)比较
师:(指着24 + 1,24 + 2,…,24 + 9)看,今天小朋友真厉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我们的成果. 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1:第一个加数都是24,第二个加数每次加1,和也每次加1.
师:你能把这些加法算式按得数的特点分一分吗?(指着24 + 1,…,24 + 5)这五道算式都是几十多?(板书:二十多)24 + 7,24 + 8,24 + 9这三道都是几十多?(板书:三十多)24 + 6刚好是三十. 这多的1个十哪来的?什么时候十位不变,什么时候十位会多1呢?
生1:这多的1个十是个位上加来的.
生2:个位相加没有10 ,十位不变;个位相加等于10或者超过10,十位就要加1.
小结:是啊,小朋友的发现真棒. 个位相加不满10 ,十位不变;个位相加满10,十位就要加1.
虽然有的学生只尝试了一种方法,但是在摆小棒、分合式等方法的交流中感悟到了进位,在进位与不进位的对比中加深了对进位的理解. 在本课中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在矛盾中彼此对立,但它们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过程与结果是事物发展的两个阶段. 过程以结果为目的,是结果的前提;而结果又以过程为基础,是过程的延续. 教学中既要注重过程,同样要注重结果,二者不可偏废. 事实上,在课程实施中只有过程与结果相得益彰,才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学科认知结构,也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建波.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潘小福.小学数学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 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