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015-05-30赵芳应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中学语文培养

赵芳应

【摘 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人的素质所包含的两大系统,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促进。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更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热爱语文,乐于学习语文,从而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非智力因素;培养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非智力因素主要指人的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因素。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可以从保持高昂、稳定的课堂情绪;培养、锻炼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着力培养学生“成功型”个性;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入手。

一、保持高昂、稳定的课堂情绪

情感是人的行为的动因,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感染作用,特别是语文课,教师饱满的积极的精神状态,能造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充沛的感情,能使学生情绪受到深深的感染;教师讲课时绘声绘色的描述,可诱发学生的感情体验;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和周密巧妙的教学设计,可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课堂上教师情感不投入,感情不充沛,往往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平时教学中,课堂纪律松散,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情感不投入,课前准备不充分,讲课不得法,未能创设良好的情境。因此,一味批评学生上课不专心,不配合,不如教师增加情感投入,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保持高昂、稳定的情绪,从而顺利达到学习目标。

二、培养、锻炼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我们在平时见到的那种脑子并不灵活,却能孜孜以求的“苦读型”学生,他的成功关键在于有较强的意志力。因此,教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1.加强目的教育,树立坚定信念

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习目的往往表现为以下几种意向层次:一是为祖国需要而学习;二是为个人前途而学习;三是为了父母而学习;四是毫无目标,混日子而已。

我们的目的是要把学生较低的层次特征,转变为最高层次。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课文讲授,作文评改、个别谈话等多种渠道,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切近他们层次特征的教育。如对第四层次特征的学生,如果在他的联系(或作文)本上,写上“为报答你父母的厚爱而努力学习吧”等批语,对第二层次特征的学生,用课文中诸如“东阳马生”之类的为前途而勤奋学习的事例激励,则对学生起促进作用,但在一、四层特征的学生作业本上写“为祖国的需要而努力学习”等批语,往往不会有多大效果。可见目的教育还要注意其“可接受性”和由低到高的引导,否则将事倍功半。

2.增强竞争意识,激发强烈愿望

要达到目的,必须要有强烈愿望,愿望能激励学生为了渴求的目的而去克服困难,努力奋斗。一个对目的抱着无所谓态度的人,显然不会为能否实现目的而苦恼,也不会为此而坚持不懈地努力。

在教学中,引入激励机制,增强竞争意识,是激发强烈愿望的关键。像语文课的作文竞赛、知识竞赛和辩论、朗诵、演讲等活动形式,均可达到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而不甘落后的目的。但这也要因人而异,如对成绩好的,可鼓励他写作投稿,而较差的学生则只能采用在班级办“手抄报”等形式,让其“成果”得以表现,但均可起到激励作用。

3.严格常规训练,养成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与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等意志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也是磨练学生意志力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需要通过教师的严格训练才能养成,例如:用方格本做作业以训练认真书写的习惯;作文修改后再誊抄以训练其修改文章的习惯;制作资料卡片以训练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写随笔以训练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三、着力培养学生“成功型”个性

人的性格、个性,也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在各种活动中获奖,常常受到师长的亲近、表扬,这种学生,成绩往往优秀,因为在经常获得赞许、羡慕的气氛中,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如未在以后遇到特别的挫折,就会形成“成功型”的性格;与之相反,从小受到师长的批评、惩罚、同伴的嘲讽,又常常在活动中失败,他就会不自觉地在感觉上认为自己笨,没出息,长此以往,便形成一种“失败型”个性。“成功型”与“失败型”个性一旦形成定势,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乃至人的一生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成功意识,培养“成功型”个性十分必要。而在语文教学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成功”的环境,使所有学生经常感受到实现目标后成功的喜悦。

例如,教材中名篇名段要求背诵,对学习好,记忆力强的学生,可让其在课堂上表现;对学习差的,背诵有困难的学生,则可挑选其最熟悉的语段,同样可以让其“露一手”,从而激发其完成背诵任务的自信心;再如,学生若厌恶作文,则可在命题上采取宽容政策,命题作文时也容许自由作文;对学生习作,即使“下乘”之作,教师也应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如某段描写,某节议论,某个开头,某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甚至某一页书写等),只要有可取之处,均应予以表扬和鼓励。

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成功型”个性,让学生程度不同地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学习的自信心,进取心自然形成,学习效果必定会不断提高。当然,在培养“成功型”个性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防止骄傲自满,正确对待挫折。

四、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体会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上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的“激趣”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激发“知趣”

青年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如果能在完成主要任务的同时,加大知识信息量,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拓宽知识视野,则能激发兴趣,受到欢迎。

2.调动“情趣”

心理学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情感共鸣,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情景交融、情理兼备的好作品,要充分利用它去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情趣”。

3.发掘“理趣”

一般来说,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已相当发达,他们非常乐意探讨事物的真相,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数理化知识那样枯燥抽象,有些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语文教学要适时引导学生寻求规律,探求真理,这不仅不会泯灭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还会大大激发其兴趣。

4.运用“语趣”

教师语言的趣味性,能造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这是不言而喻的,它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更直接,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遇到教学中平实说明,抽象分析的内容,学生情趣不佳时,教师必须调节语言,使学生学习劲头保持最佳状态。

在课外,经常性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则是激趣的最有效方法。语文教师要当好学生的顾问和参谋,组织文学社或课外兴趣小组,积极开展诸如赛诗会、演讲会、辩论会、书法赛、作文赛、办小报、搞采访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人的素质所包含的两大系统,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促进。实际上,任何活动的结果都是活动者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反映。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更应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为它在人的发展和成长中,具有重要的甚至决定性意义。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认真把注意力放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来,使学生热爱语文,乐于学习语文,从而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非智力因素中学语文培养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非智力因素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非智力因素的训练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