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平对儿子的大爱
2015-05-30鲁人
鲁人
许广平出生于广州高第街的许氏宅门内,这个家族在广州繁衍了两百余年,家族成员横跨政、商、学三界,被誉为广州第一家。她的祖父曾官居浙江巡抚。她这一辈中有多位兄长在军中做过高官及中山大学校长,还有潜伏在国民党国防部的地下党。鲁迅与许广平结识后,曾问,许应骙是她的什么人?她回答是叔祖。鲁迅便开玩笑地说:哼,我从小就吃过你们许家的亏。原来,鲁迅18岁到南京求学后,接受了维新思想,喜欢阅读反映新思想的报刊书籍,被介绍他入学的思想保守的叔祖训斥后,又扔给他一文章,就是许应骙反对维新运动的奏折。许广平因为反抗包办婚姻走出旧家庭北上,接受了新式教育,具有了全新的思想。更由于受到鲁迅的影响,从而成为“五四”以后颇有代表性的新女性。她在对儿子周海婴的教育上采取的也是与鲁迅相同的新方法。
鲁迅对儿子的教育方法是散养,于是,无拘无束的海婴儿时便颇顽皮,让鲁迅头痛的恨不能他早点长大,跟爱人一起逃走。但即使如此,鲁迅也绝不会给他以封建家长式的束缚和压抑。对于他的未来,鲁迅只希望“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的文学家和美术家。”许广平赞同并尊重鲁迅的教育方法的。因此,鲁迅去世后,她便延续了鲁迅的方法。虽然,她对海婴的教育方法未变,本质还是有很大不同。这在于她对海婴的爱,除了骨肉的本能,还有更重要的责任。海婴不单是她的骨肉,更是鲁迅唯一的血脉。延续鲁迅的精神,有他的文字;延续他的生命,则只有海婴了。故而,海婴的生命在许广平的心里有时甚至超过她自己。
海婴挺小的时候便患了哮喘,时常复发,这是让许广平最揪心最焦虑的事。寻医问药,加强营养,给本已生活压力巨大的许广平增加了许多负担,为此她甚至托朋友在南洋找了份工作,后来因签证等原因才未成行。上海失陷前,许广平也曾考虑过离开这危险之地。但有两个因素让她无法离开,一是为了保护鲁迅的遗物,避免它们在战火中失散损毁;更重要的是“为了体质当时并不算强壮的孩子,我不敢带着他奔波遥远的路程。”1941年底,上海被侵占后,一天清晨,日军突然闯入许广平家,将她逮捕。她在被带走前,做的事便是赶快拿一瓶治哮喘的药,塞给还躺在床上没弄明白眼前发生什么事的儿子,并嘱咐他病了的时候如何吃药。而在狱中,许广平看到窗外雪花纷飞时,便会担心儿子的哮喘复发,并暗自流泪。
除了身体的调养保护,许广平也很注意海婴文化知识的学习。海婴因为哮喘,不得不时常请假,甚至休学。为了不耽误儿子的学习,许广平只好给他找家庭教师补习知识。但在学习上,许广平并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子。海婴喜欢无线电,她不但让他上培训班,还给他找了一处电器修理店想让他当学徒。只因该店是新四军的采购点,为安全起见党组织才未能满足许广平的愿望。
许广平对儿子品行上的教育,则是身教重于言教的。鲁迅去世后,许广平母子的生活很艰难,许广平不但要抚养儿子,还要负责远在北京的鲁迅的母亲和原配夫人朱安的生活费用。当时,也有一些资助和捐款,但凡是指定为捐助鲁迅纪念基金的钱款,许广平绝不会动一分一毫,全部留着用于纪念的用途。
在被日军关押的76天里,许广平饱受凌辱和酷刑,出狱时,身上还带着受刑的伤痕。这一切及她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表现,对海婴都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出狱后,许广平将狱中的经历写成了《遭难前后》一书,真实地描写了自己在狱中的各种遭遇和感受,并客观地记录了自己在狱中的所见所闻,对狱中的难友、汉奸、日寇的描述都是实事求是的,这些随着海婴的成长,更有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许广平被捕前将有朋友签字的赠书全部焚毁,以避免自己出事时牵连他人的负责任态度对海婴同样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在许广平的遗物中,保留了一张1947年6月2日的日历页,上面有许广平亲笔写下的六个字“晨朱女士逝世”,“朱女士”即指朱安。母亲和朱安的生活费一直由鲁迅自己承担,他去世后,许广平便继续承担了这一责任。其实,她本也可以拒绝,因为,大哥去世了,还有俩个弟弟,而且居住在北京的周作人的经济状况也不错,尤其附逆之后,月薪更达数千元之巨。况且,抗战爆发后,汇集南方的文人学者纷纷劝他南下,胡适、郭沫若都有公开的文字,茅盾等十余人更是联名发表了公开信,劝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他推挡的理由则是家累太重,并有“老母寡嫂”需照顾。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则是周作人从未承认许广平的身份,更甭提在周家的地位了。综上理由,拒绝提供婆婆和朱安的生活费用,别人绝无话可说。但“想到她们的孤苦”,许广平还是默默地替鲁迅承担这份责任。她不但始终提供二人的生活费,而且在鲁迅的母亲去世后,继续照顾朱安至其去世。朱安去世时,许广平虽因各种原因无法亲往北京,还是托亲友甚至北京地下党中的朋友帮忙料理了朱安的后事。那张记下朱安去世时间的日历,反映了许广平对朱安的尊重与对她坎坷一生的悲悯。这种担当和悲悯,对海婴的影响是终生的。他在晚年写作的《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时,提到这些往事仍充满深情。
许广平尊重海婴的自主选择,也从不干涉他的决定。海婴的婚姻就是由他自己作的主。邻居玩伴,豆蔻年华,日久生情。许广平虽看出端倪,却听其自然并不干预。只是在儿子提出要带女孩到家里见见面时,许广平才爽快地说:“那就请她来我家吃饭。”并且亲自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正是许广平的教育和影響,使周海婴成为既包容,在原则问题上又不让步的人。也使他日后在长子的婚姻上顶住了外界的压力。上世纪80年代,海婴的长子在日本学习期间,与一位台湾女孩恋爱,并飞往台湾与女孩成亲。国民党报纸宣传说鲁迅的长孙投奔台湾,大陆也有人向海婴施压,让他发表脱离父子关系的声明。但海婴没有屈服于巨大的压力,他坚信儿子的行为只是为了爱,而并无政治因素的影响。许广平朴素而坚强的品格,还有她平等尊重的教育,在今天仍对我们有着启示的意义。
责任编辑 萧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