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验演示给力习题教学
2015-05-30陈红
陈红
[摘 要]从“排水法测量气体体积”的实验中学生存在的质疑出发,从生活中寻找仪器和材料进行装置重组和实验,设计出更加明显、更具操作性、更有说服力的实验,从而给力习题教学。
[关键词]实验 给力 习题教学
有关气体的制取和性质检测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也是中考的热门考点。但是由于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在新课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基本仪器的操作和使用,对于一些实验原理基于学生现有的水平,无法理解透彻。学生在复习中遇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时,就会似懂非懂,模棱两可。如2014年临海市初三科学调研卷中第35题(部分):
图1 小柯在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后,想对锌、铜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进行粗略测定。他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并选用了三种试剂:①水;②稀硫酸;③锌、铜合金。温馨提示:该反应是放热反应,H2难溶于水。根据小柯的实验思路,请你思考:
(1)在底部有小孔的试管内应加入 (填写试剂的相应序号),在广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2)若广口瓶内的水没有装满(上方留有少量空间),则实验测得H2体积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第(2)小题的答案是“无影响”。但学生在解答时,却存在着较大的思维难度。如果用排水法收集H2,则集气瓶内的水必须满,不然会有空气混合,导致收集到的H2不纯,这点很好理解。但是当用如上装置来测量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时,如果水不装满,对实验测得的H2体积是否存在影响,学生却存在着较大的疑惑。当用理论解释讲解透彻有难度的情况下,解决质疑的最好方法就是实验。如果让学生亲眼看到当有V毫升的气体通入这个集气瓶,而被排出来的水的体积也是V毫升,眼见为实,学生才会信服。那么怎样才能成功地进行这个实验呢?实验中存在以下一些难题:①怎么知道压入集气瓶的气体的体积,并且还是处于常温常压下的气体体积;②玻璃管、木塞和集气瓶之间的密封性不好,会有气体逸出,在气体量不多的情况下,甚至不出现水被排出的现象;③玻璃管在导水的过程中,会有水残留在管内,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上述的第①个问题,我们用针筒就可以解决,将针筒的活塞拉至某刻度处,即可直接读出针筒内的气体体积,此时的体积即为常温常压下的空气体积。将活塞往里推,能将气体挤出,并且根据前后活塞所对应的刻度差可知被挤出气体的体积;第②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用100mL带橡皮塞的药水瓶来替代木塞和集气瓶,用针尖插入橡皮塞,将针筒内的气体导入,将空圆珠笔芯一端插入橡皮塞,浸没在红墨水的液面以下,另一端用小橡皮管连接进行导水,气密性好;第③个问题的解决方法,用小橡皮管替代玻璃管,口径小,残留在管内的水少,并且我们在实验前,可以先将针筒内的气体推入一部分进入集气瓶,使一部分水先被排出而填满了小橡皮管的通道,从而排除因残留在通道里的水而导致测量结果偏小。另外,用红墨水代替蒸馏水,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在红墨水上滴上几滴植物油,可以防止空气中的CO2等气体溶解在水中而对实验造成干扰。
图2 具体实验仪器装置如图2所示。
实验操作步骤:
1.将活塞往下推,使红墨水从小橡皮管溢出,表明红墨 水已充满圆珠笔芯和小橡皮管。
2.读出此时的活塞刻度,记为V1。
3.将小橡皮管的一端通入量筒中。
4.继续将活塞往下推至某一位置,记为V2,则V气=V1-V2即为压进来的气体体积。
5.读出量筒内红墨水的体积,与V气进行比较。
化学起源于实验,发展于实验,成就于实验。化学家戴安邦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佳场所。”“我听说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因此在复习课的习题讲评中,如果能够很好地进行实验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打破习题教学中“师讲生听”的消极氛围,又可为化学实验习题的解答积累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