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15-05-30黄勇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专题教学课程考核创新能力

黄勇生

摘 要:“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带有研究性质的课程,既要求教师有“研究”地教,又要求学生有“研究”地学,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要在“专题”上下工夫,传授研究的方法,培养研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核方式上做合理的改革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上好这门课程。

关键词:专题教学  创新能力  课程考核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带有研究性质的课程。之所以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之后,为学生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目的就是想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大现象、重要作家以及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科研潜质。

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一门比较难上的课程。难,就在于这门课程的“研究性”,既要求教师有“研究”地教,又要求学生有“研究”地学,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的误区亦随之而来:或是忽略了课程的研究性质,单纯地上成了文学常识课;或是有意无意地漠视了对学生科研潜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上述教学误区无疑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上好“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这门课程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在“专题”上下工夫。

专题教学本身是一种选择性的教学,它可以依据教学目标,打破教材既定的章节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和组合。在专题的选择和设置上,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研究特长等进行合理安排。因为教师选择的余地大,专题教学反而较一般的课程教学自主性要高。

从目前国内可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教材看,各个专题的设置并没有超出传统文学研究的范围,如“鲁迅研究”“茅盾研究”“样板戏研究”“朦胧诗研究”等等。教师可以在现有教材的章节体系上,做出更为切合教师自身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安排,如将鲁迅与周作人的章节合而为一,将样板戏与红色经典进行对比研究,也可以自设教材上没有的专题,等等。

既为专题,就意味着专题的内容不应面面俱到,而宜“专”而“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如何将本专题的内容“深入化”。这种“深入”还得顾及该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且不能超出所教学生的知识积累范围,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从我自身的教学实践看,辛辛苦苦地准备、在某一届学生中教学效果较好的内容,换一届学生再上,就有可能对牛弹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专题教学,还有个研究“学情”的问题,得因材施教,实时做出调整。那种一劳永逸、从一而终的想法和做法,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其次,要传授研究的方法,培养研究的氛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一门带有研究性质的课程,如果不突出“研究”性,教师不是有研究地“教”,学生不是有研究地“学”,就会失去这门课程应有的特色。从教师方面看,研究地“教”相对容易,但要让学生研究地“学”,却不那么容易办到。因为学生毕竟不是老师,不是专职的研究人员,他们大部分人选择这门课程的初衷,也许仅仅是因为兴趣,或是看看热闹,甚至不乏混学分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自然不能强迫学生应该怎样,但是,慢慢地引导他们可以怎样,却是可能做到的。

培养研究的氛围,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去研究,即掌握研究的方法。大部分学生对此是陌生的,教师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指导。从我自身的教学实践看,一般是采取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的方法,督促他们在查阅过程中,了解一下前人的研究到了怎样的程度,有哪些可取之处,以及尚存的问题。为避免学生敷衍了事,教师可以采用课堂发言的方式,由学生逐个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听取的过程中,要善意地提醒,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存有不足,可以怎样改进,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怎样做研究的方法。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大都会渐渐养成习惯,配合教师的教学。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既然带有“研究性”,那么,在研究的过程中,希望学生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自然是这门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这一目标与我们的教改目标其实是一致的。

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要求我们将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积极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已不适合时代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转换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大胆的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范型。”[2]其中心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觉得,翻转课堂的做法值得借鉴。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由两个阶段组成: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信息传递”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吸收内化”则由学生课后自己完成。“吸收内化”阶段,由于缺少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学生常常会遭受挫败,感受不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翻转课堂则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在课前进行的,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料,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则放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实现。在课前的“信息传递”阶段,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很可能发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又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甚至解决。“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不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

最后,在课程考核方式上要做出合理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无外乎闭卷笔试,或是写作课程小论文等常规形式,对学生的要求不可谓低,却也缺乏新意,很难看出学生经过一学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学习后所取得的实效,尤其是在“研究”上取得的实效。为此,我们就要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大胆革新,设计出与本门课程“研究”性质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在实践中,我尝试了让学生撰写研究综述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自定研究对象,如某个作家、某篇作品等,撰写一篇有关这个作家(或作品)的研究综述。内容要求写出学界一段时期(如最近三年)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概况,以及自己认为的空白点及有待深化的地方。从实践效果看,这种考核方式不机械,它带有“研究性”,有利于训练学生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对他们将来写出有新意和独特见解的毕业论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总而言之,只要大胆革新,勇于尝试和实践,就一定能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这门比较“难上”的课程上好,体现出现代教学模式“以人为本”“创新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

[2] 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5).

猜你喜欢

专题教学课程考核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廓清国家利益观前提下的理性爱国教育论
形成性评价在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考核中的应用策略
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考核模式因素分析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