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小品幽默认知分析

2015-05-30王友利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幽默小品图形

王友利

摘 要:本文以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小品《想跳就跳》中社会文化背景、预设背景和矛盾背景三个背景因素,解读了小品中幽默的构建机制,不仅有助于小品语言的欣赏,而且还为小品的创作提供了理论借鉴。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  小品  幽默

一、引言

喜剧小品,常称为小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汉语言类娱乐节目,随着近些年大众媒体的发展,人们能更为方便地观赏到小品,小品这门艺术形式,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收视率较高的电视节目,在人群中已有广泛的受众。在此之前,笔者与普通观众一样,遇到“包袱”便会开怀大笑,亦未深入了解为什么观众能够意识到“包袱”,而“包袱”又是如何让观众感到可笑的?笔者发现认知语言学,尤其是完形理论、背景—图形理论能够阐释此现象。事实上,小品表演中的“包袱”的理解并不是简单的解读,而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于此,笔者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尝试解读小品《想跳就跳》中言语的幽默根源,以及观众识别笑点的认知过程。

二、图形—背景理论概述

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丹麦心理学家鲁宾于1915年用脸—花瓶幻觉图(face/vase illusion)首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概述。下图是图形—背景理论的经典图示:

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的脸或一个花瓶,但不能同时识别脸或者花瓶,如果将花瓶作为背景,脸则成为突显的图形。反之,将脸作为背景,花瓶则成为图形。但是我们不可能同时注意两样东西,其原因是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只具有一种倾向,即将事物感知为尽量完好、清晰、稳定的组织结构,这是人类普遍心理认知规律——即心理学上主张的普雷格朗茨原则(principle of pragnanz)。后来这一概念被完型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直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得到进一步完善。完形心理学家对视觉和听觉输入是如何根据突显原则组织的这一问题很感兴趣。他们认为知觉场总是被分成“图形”和“背景”两部分:“图形”是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某一感知中具有完整结构的容易引起注意的那一部分,也是注意的焦点所在;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例如,当我们观看周围环境中的某一个事物时,通常会无意识地把这个事物作为视觉上的凸显图形,把周围环境当做背景。例如:The clock is on the wall.clock 就可以看做是凸显图形,而wall就是整个环境背景了。也就是说,我们会说表在墙上,而不会说墙在表后面。

美国语言学家Talmy 率先将图形—背景理论引入认知语言学句法语义的研究中,他认为语言中存在图形和背景两个基本的认知功能。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与视觉中的图形背景不同,既可以是空间中运动的事件或方位事件中两个彼此相关的实体,也可以是在时间上因果关系上或其他情况中彼此相关的两个事件。他将图形定义为:图形是一个移动的或概念中可移动的物体,其路径、位置或方向被视为变量,其特殊值是相对的。他给背景下的定义是:背景是一个相对于一个参照框架的静止的参照物,图形的路径、位置或方向相对于背景是静止的。

三、小品《想跳就跳》的幽默认知机制分析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人们将喜剧小品中的背景分为社会文化背景、预设背景和事件背景。但笔者在分析了大量的小品著作后发现,人物矛盾背景也是凸显图形,制造“包袱”,引人发笑的根源之一。下面笔者将从社会文化背景、预设背景和人物矛盾背景解读小品《想跳就跳》的幽默根源。

(一)社会文化是小品幽默产生的基本原因

社会文化是与基层广大群众生产和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由基层群众创造,具有地域民族或群体特征,并对社会群体施加广泛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包括社会风俗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因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退休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因为对于那些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同志,突然退休,会感到极大的不适。退休初期,有的人甚至还会像往常一样早起准备上班,出门那一刹那才意识到已经退休了,那种不被社会需要,不能再实现自身价值的失落感,让许多老年人抑郁寡欢。小品《想跳就跳》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社会文化背景,围绕两位退休老人展开的。其中患有抑郁症的退休老人蔡明就是该小品的导火索。

例1.李咏:最后一个说话的还不是老毕,阿姨,过年好,跟大家伙说说您退休生活还习惯吗?

蔡明:让你脸短点儿你习惯吗?

例2.蔡明:好了好了,都下去吧,这是我的地盘。

李咏:这是公共场所呀!

朱军:我们在这儿好多年了都!

李咏:是啊

蔡明:好吧好吧,长得难看的可以留下。就我还治不了你们?切!

例1中的对话首先体现了一个大的社会文化背景环境就是蔡明已经退休了,李咏热心肠来慰问一下,不曾想却被蔡明狠狠地不带脏字地骂了一顿。好心换来一顿臭骂,李咏惊讶了。因为他不了解退休老人的心情。对于退休老人,退休就是一件伤心事。而李咏偏偏又提起,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以致蔡明毫不留情地嘲笑李咏的脸长,引起情节突出,制造了笑点,使得观众捧腹大笑。

例2中,蔡明使用唇舌技术将其他人通通赶走,还声称公共场所是她的地盘。这里所展现的大背景就是因退休患抑郁症老人的强横心理,当她遇到老实憨厚的潘长江时,究竟会发生什么呢?这一大的社会背景在观众中早已形成,在其衬托下,才会出现下文精彩的“图形”。

(二)预设是小品幽默产生的模式因

预设(presupposition)也叫“前提”“先设”,是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提出来的,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言语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预设要得当,才能进行有效的言语交际。但是有时话语双方有意或无意说出的违背语境的预设时,却能取得幽默效果。

例3.蔡明:嗨嗨嗨,那小孩儿!

潘长江:叫我吗?

蔡明:豁……这孩子显得真显老。

潘长江;额……我是成年人。

蔡明:成年人的灾难呐!你要在这儿干什么呀?

蔡明与潘长江初次在公园里相见,而蔡明出言不逊,将潘长江称呼为小孩。蔡明这句话虽然违背了预设的合适性,却成为下文两人不和谐、争地盘等等的图形的预设背景。

(三)人物矛盾是小品幽默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小品《想跳就跳》中,整个事件发生在一个公园里,潘长江着急练跳舞,而患有抑郁的蔡明想清静,当两个人的需要发生冲突时谁都不退让。两个人的矛盾为小品的包袱设置创造了可能的环境,为后文各种图形”的突显提供了背景。

例4.蔡明:成年人的灾难呐!你要这儿干什么呀?

潘长江:我练国标啊!

蔡明:国标?我看你像鼠标!

蔡明:我这个人呐,怕乱,想清静清静。(潘长江听成了“亲近亲近”)

潘长江:(指着蔡明)好男不跟女斗!(又打开他那手提录音机,继续跳舞。)

这简短的开场对话,首先向观众展现了事件发生的矛盾背景,即小品中蔡明想一个人在公园里静静地待着,而潘长江又要抓紧时间在公园练国标,因为十分钟后就要见舞伴,两人为此争执开来,也就暗示着接下来演员的一言一行都要根据这一背景开始了。

四、小结

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对于语言结构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小品“想跳就跳”中的幽默认知机制。笔者认为,小品之所以能够逗乐观众,正是通过打破人们早已形成的社会文化知识背景、语言背景、思维定势以及预先预设,给人瞬间的强烈冲击,使小品人物的言行举止突显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建构“图形”,引人开怀发笑,从而达到了幽默的效果。此外,对于小品幽默的认知解读,不仅有助于小品的创作以及观众对小品中“包袱”的识别,更有助于传扬中国文化,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一起感受中国小品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安丰存,李红英.语言偏离与话语幽默[J].延边大学学报,2011(10).

[2] 白雪琴,张宜波.从“图形—背景”理论看相声《败家子》的幽默机制[J].2013(6).

[3] 陈海君,王丽娟,沈娟.图形—背景理论的认知理据[J].海外英语,2013(11).

[4] 高娟,里安华.Talmy 图形背景理论概述[J].文教资料,2008(6).

[5] 黄一柳.从合作原则看喜剧小品《想跳就跳》中的幽默[J].文学教育,2014(03).

[6] 金娣.从语用预设解读小品幽默——以小品《想跳就跳》为例[J].海外英语,2014(3).

[7] 匡文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4).

[8] 李双娟.图形—背景理论概述[J].安阳工学学院学报,2010(1).

[9] 沈娇.图形和背景[J].文学语言学研究,2011(14).

猜你喜欢

幽默小品图形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临宋人小品》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百万英镑》的创作艺术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
分图形
找图形
美国导演昆汀电影的幽默元素分析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