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学课堂教学中“边缘人”问题的思考

2015-05-30赵君

大观 2015年6期
关键词:边缘人小学课堂策略

赵君

摘要:随着教育公平理念深入人心,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关注让每位学生都接受到合适教育。但是,现实课堂中总是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游离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处于边缘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重视,甚至被遗忘、被忽视,“边缘人”的课堂现象由此产生,这种现象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课堂;课堂教学;边缘人;策略

在小学课堂活动中,有一些以沉默的方式观望课堂,在课堂互动中几乎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的学生,这就是课堂中的“边缘人”。在教育公平理念的影响下,这类学生进入了教育研究者的视野,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边缘人”现象,并寻求正确的转化策略,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界定

在多数人的眼中,提到“边缘人”,往往会想到学困生、后进生、问题学生、弱势学生等现象,实质上,“边缘人”与这些学生既有重合又有区别。“边缘人”最初在社会学的领域出现的,主要指生活在社会中,但处于边缘,对社会内部机制不了解,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社会群体之外。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边缘人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边缘人”是课堂中的中间人群,他们既不是处于上层的优生群体,也不是处于下层的后进生群体,二是介于两者间的中间群体,他们既有向上的潜力,也有向下的可能;第二种观点认为“边缘人”是主动或者被动被忽视,游离于课堂中心的学生群体。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由于个人原因(身体、性格、心理等)游离于课堂活动的中心,处于边缘的,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的学生群体。

“边缘人”不同于以学习成绩高低做评价标准的后进生和差生,也不同于以道德品质优劣作评价标准的问题学生,属于课堂中的“隐形人”。“边缘人”与后进生、问题学生等有较大差异,其主要特征表现在:普遍性:“边缘人”现象普遍存在于小学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客观现象,无论在国外或国内;相对性:“边缘人”不是固定的学生群体,会因为教学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的努力而改变,一般情况下,边缘是相对于某方面而言,每个学生都有优势,绝对的 “边缘人”很少,因此“边缘人”是动态的,具有相对性的;弱势性:主要表现在其话语权的丧失,语言是课堂交往的必备要素,学生参与课堂、发表观点、表明立场都需要借助于语言,由于“边缘人”远离课堂,难以参与到师生互动中,也就丧失了话语权。

二、小学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转化策略

(一)教师调整思维方式,更新教学方法

“边缘人”现象的存在与教师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教师必须要转变思维方式,通过积极干预,为已经“边缘化”或即将“边缘化”的学生群体提供转化的机遇与平台,使“边缘人”群体回到课堂教学的中心。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其次,更新教学方法,改变原有的枯燥的教学方法,为课堂增添趣味性,如,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经过思考,积极参与从困惑中走出来,教师可以补充一些令学生感到兴奋的教学素材,把边缘学生拉入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赋予学生任务,培养其责任感,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关注边缘学生,打破其习惯的平静,让其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总之,教师要以较为全面、综合、多样的视角看待边缘学生,认识到边缘学生的多面存在,用欣赏的目光呵护他们成长。

(二)学生自省,做学习的主体

历史上存在“教师中心”与 “学生中心”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但是对于学习来讲,学生必须要做自己的主人。第一,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其自省作用,通过认识、反思等行为,产生新的需求,激起其为追求新需求的动力;第二,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的能力,让边缘学生认识到自己被边缘化的境地,产生危机感,在反思批判中不断追求进步;第三,建立积极的情感纽带,改变面对教师、学校等的行为态度。

(三)优化师生关系

小学课堂中,处于边缘状态的群体一个非常明显的共性就是受教师关怀甚少,缺乏关怀使他们对课堂产生了排斥情绪。所以,必须让学生沐浴关怀,这是边缘学生转化的关键。首先,教师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对于学生身上的缺点与不完美,要宽容的接纳,并不是排斥与厌恶,教师要规范行为,提高认识,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公平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无条件接纳边缘学生;其次,教师要给予所有学生均等的关怀,罗斯塔尔效应表明,被关注的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更易成功,因此,教师的关爱是一种隐形的教育资源,偏袒与忽视是对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最后,让学生了解教师,由于目前教育资源紧缺,每个小学自然班的人数都达到了50人以上,更有甚者达到80人,教师难以做到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所以,必须让学生了解教师对他们的关爱,让学生能够主动与教师交流。每一个边缘学生都是一个宝藏,只有在全面了解,认识清楚的基础上,才能发现他们的财富所在,建立关爱型的师生关系是后进生转化的关键。

(四)改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边缘人”形成的一大重要因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人产生舒适感,研究发现,适宜的教学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自信心。良好的教学环境应表现在一下几方面:首先,班级人数合理,班级规模的大小会影响师生、生生的交流,人数适宜的班级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都较为融洽,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参与度明显较高;其次,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如教室的舒适的光线与温度、清新的服装、动态式的座位等;最后,创立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互助性的学习方式下得到关爱与重视,增加成员之间的亲密感,感受到学习主人翁的地位,消除其被边缘的担忧。总之,必须在融洽、信任、关爱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指导边缘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以平和、积极、关爱、信任的态度来对待班级中的“边缘人”,通过多方面努力,引导、激励他们,营造和谐的氛围,找到真正有效的转化方式,让“边缘人”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做心态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0-231

[2]张黎呐.美国边缘人理论流变[J].天中学刊,2010(04)

猜你喜欢

边缘人小学课堂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高中英语课堂小组“边缘人”的表现及矫治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教
浅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智能时代的“边缘人”:中老年人如何融入智能时代
建于生命关怀基础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浅析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原因调查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