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涿州市文物保管所藏晚唐五代佛造像

2015-05-30葛淑英

文物春秋 2015年6期

葛淑英

【关键词】河北涿州;佛造像;晚唐五代;清代加刻

【摘 要】涿州市文物保管所藏有一件晚唐五代时期的佛教造像,2010年征集于涿州市义和庄乡南定村。此造像刀法犀利,线条硬朗,肉髻高耸,水波纹发髻翻卷自由,具有晚唐至五代时期佛像的典型特征。

涿州市文物保管所收藏有一件清代加刻铭题的晚唐五代佛造像, 2010年征集于涿州市义和庄乡南定村。造像为大理石质,高120厘米,宽94厘米,厚12厘米。共分两部分,上半部分雕刻两排佛龛,每排5个,龛内各有坐佛一尊,龛左侧阴刻坐佛名字;下半部分在一佛龛内刻释迦牟尼佛及阿难、迦叶二弟子(图一)。

主佛为释迦牟尼佛,位于正中偏下的尖拱龛内。饰火焰纹背光,火焰纹桃形头光。佛右臂上举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掌心向外,施无畏印;左手稍残,但可辨认出拇指与无名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疏散。高肉髻,着右袒式袈裟,跏趺坐于束腰状莲台之上。莲台由覆莲底座和托盘组成。托盘呈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纹转折曲复。阿难、迦叶两弟子侍立佛两旁。左侧年龄较长者为阿难,着僧服,剃发,双手合十,表情恭敬严肃;右侧侍立者是迦叶,剃发,着僧服,双臂环抱,右手搭在左手腕上,体态自然。拱龛两侧刻“入门参礼黄金像,进步皈依大法门”14字铭,上部刻“经声佛□(此字无法辨识,推断可能是‘火)”4字。

上部两排佛龛中,上排所供佛像自右至左依次为:

1.南无无垢佛 螺发,身着袈裟,双臂屈于胸前,施双手合十、指尖向上的合掌印,跏趺坐于方台覆莲座之上。

2.南无普意佛 螺发,着交领式袈裟,双手掩在宽袖内结于膝上,跏趺坐于方台仰莲座之上。

3.南无普静佛 高肉髻,着交领式袈裟,双臂屈于胸前,施双手交叉、掌心向上的合掌印,跏趺坐于方台覆莲座之上。

4.南无普光佛 高肉髻,着交领式袈裟,双臂屈于胸前,施双手合十、指尖向上的合掌印,跏趺坐于方台仰莲座之上。

5.南无普明佛 高肉髻,着交领式袈裟,双臂屈于胸前,施双手合十、指尖向上的合掌印,跏趺坐于方台覆莲座之上。

下排佛龛所供佛像自右至左依次为:

1.南无离垢佛 水波纹高肉髻,着交领式袈裟,双臂屈于胸前,施双手交叉、掌心向上的合掌印,跏趺坐于方台覆莲座上,佛衣角搭至台座边缘。

2.南无宝火佛 头戴宝冠,着交领式袈裟,双臂屈于膝上,施双手合十、指尖向下的合掌印,跏趺坐于方台仰莲座上。

3.南无宝光佛 水波纹高肉髻,着交领式袈裟,双臂屈于胸前,施双手合十、指尖向上的合掌印,跏趺坐于方台覆莲座上,垂于台座的佛衣角搭于台座边缘。

4.南无宝月佛 水波纹高肉髻,着圆领通肩袈裟,双臂屈于胸前,施双手合十、指尖向下的合掌印,跏趺坐于方台仰莲座之上。

5.南无才光佛 水波纹高肉髻,外着右袒式袈裟,双臂自然下垂,双手扶膝,跏趺坐于方台覆莲座之上。

造像背面原有铭文,后被抹掉,现存为康熙二十年(1681)、乾隆二十二年(1757)加刻的涿州南定村佛教信徒助缘人题名。根据题名字体和书写风格分析,造像正面拱龛两侧对联及上部额题也均为清代加刻。

晚唐五代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百姓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混乱,各地佛教寺院也面临生存压力,造像数量大为减少。 从该佛像雕功来看,刀法犀利,线条硬朗,佛肉髻高耸,水波纹发髻翻卷自由,纹路活泼,起伏明显,再加上坐佛垂于台座的大衣角仅搭至台座边缘等这些特点,均符合晚唐至五代时期佛像的典型特征,可确定此佛像年代为晚唐五代时期。

〔责任编辑:谷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