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实践中的例外之外论
2015-05-30王煜
王煜
内容提要:这个“例外”的场域似乎表明一种“错误”的存在,这种“错误”相对于伦理常规与日常机制是异样性的,是源于日常行为的异质幻象,继而错愕感与异己感凸现,熟悉而又陌生化逼近,自我区隔的距离加长,但这种绘画作为失效的语境下挽回与拯救的手段,从而形成有效的自我反思、深耕自我、解放自我的途径。
关键词:例外;差异;张力;真实
我一直以为自己作品对于常态水墨来说一直处于“例外状态”。“例外状态”是对规则与常态的包含式地确认,非简单的规则之外,是一种意外,是一种惊奇,一种断裂。事物断裂性的存在,是对事物整体性的另一种确认。主体性是通过事件的结果而发生的,同时“例外状态”作为一种“不悲不喜”的平衡力,反过来决定着主体性。“例外状态”下的事物是事物本身的“新常态”。“例外之外”也许透着些许的真谛,存在于“百科全书”之外、“字典”之外,有种阿兰·巴迪欧认为的“情势中的真”。由此,我的绘画视点就不经意间地游走在事物的反面、低徊的角落、事物之间的间歇区域、事件的结束与新启的瞬间、非正视的夹缝等一切“例外之外”的场域中。这个“例外”的“场”是一个鲜活的“场”,一个裹挟着时间、空间、事物的客观秩序、创作主体的心智、情感场域共生的“场”。
这个“例外”的场域似乎表明一种“错误”的存在,这种“错误”相对于伦理常规与日常机制是异样性的,是源于日常行为的异质幻象,继而错愕感与异己感凸现,熟悉而又陌生化逼近,自我区隔的距离加长,但这种绘画作为失效的语境下挽回与拯救的手段,从而形成有效的自我反思、深耕自我、解放自我的途径。我的“例外状态”下的绘画路径试图在语境摆脱简单的趣味共识,强调差异感,疏离感、危险感进而形成平衡式的内省。运用水墨绘画自身特有的语言和角度来抵御和剔除世界“原图像”本身具有的“虚假”成分。试图向绘画内部生长、找到“例外状态”下事物之间浅隐的秘密关系。在方法上力图少一些矫饰景观的再现,多些直接的体验与表现,这种表现也许是一点点关乎血肉、关乎生命的,在看似直截了当的表达与不道破的含蓄间做以有效地调和。
我一直认为水墨更应属绘画的一种,绘画的属性大于水墨的概念,水墨兼有绘画应有的品质,绘画为先、水墨为后。而决定绘画的主要成因是绘画的“内驱力”,非水墨本身,绘画的“动机”作为“内驱力”的内核,是其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如从绘画整体性着眼的话,水墨的价值性也只可能是参考标件的之一,是种修辞方法而非语言本质本身。如跳出修饰的层面,回过头来看待语言本体,也许能够体察到作为绘画的水墨本身的真意来。而这种出离式的回首状态我更愿意称之为“例外状态”。作为出离地观看,可能成为最能清醒地审视自我与他者的渠道。
“变基于常常寓于变”,“例外状态”作为“变”的一种渠道、一种出口,是对于“常”的某种激活,警惕方法与套路成习的利好途径。在相互砥砺的多重现实面前,“例外状态”可能作为一全新的切入口,反观现实的深处,达到艺术的底部,提取出那久违的艺术荣光。
关于火的表述,我认为火是一种意外集合,一种充满未知的新生、可燎原、可成灾。作为一种希望的存在,在掌控与失控间徘徊、在危险与欢愉间激荡,在遮蔽中澄明。火的所为状态恰好是一种“例外状态”的呈现,一种目击即将消失的过去和即将待建未来的中间态。强化这种中间性,消解结果式的判断,摆脱武断,是一种进行时的美。人在面对不同形态的火会有不同的情状反应,喷火的戏子可以把火柔韧于股掌之间,把握危险,而绝大多数人则是在有安全距离的岸边隔岸观火,欣赏危险。火的瞬间之美凝聚了一场即焦虑不安又宁馨从容,即浅唱低吟又冷漠疏离的视觉狂欢。
那些处在事物“例外状态”的人,更能显出人之本性,更具有精神实感的人。人处于不设防的状态里与不经意间的物发生了不期而然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之间凝聚了无限张力,这可能是我想要的力量所在,而这种特有的张力,独属于绘画。同时这一切“例外状态”的人与物又是源于现实,是现实的切片,而非臆想,这是更具真实感的现实,为那独有的张力又叠加了一层深意实感。
我的绘画意愿更多的是或然感使然,有“片断式的断章取义”的之嫌,但我更想在“例外之外”的场域,通过我作品的精神过滤,抓住作品中应有的厚重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