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实习实践模式探讨

2015-05-30徐敬洁

文化产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才培养

徐敬洁

摘 要:实习实践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就高职学生工学结合、实习实践模式进行了一些探讨,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高职学生实习实践模式的道路。

关键词:高职学生;实习实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16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据此,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应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拓展自身优势,不断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一、探索改革之路

根据16号文件精神,我院积极探索,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工学结合作为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工学结合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主动服务社会,吸引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办学,促进办学水平的提升,形成特色鲜明的院系风格。

(一)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践管理制度。实习实践制度建设涉及系部、教研室等处室,明确院长、书记、导师和辅导员等各类人员工作职责和行为规范。其次,设计实习实践总体方案。总体方案不仅包括制度建设、系统开发、资料备案等内容,而且对整个实习实践实行全方位、多角度地管理与监控,充分考虑学生和教师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再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优化管理过程。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立足无纸化办公和远程管理的方式,开发实习实践管理系统,有效解决学生实习分散、难以统一管理的问题。

(二)学分制试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校从09级学生开始实行弹性学分制,即学习时间可伸缩、学习过程实践性强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可选择。其最终目标就是构建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立交桥”,以满足人们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实习实践重新划分。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方式和管理制度的构建为重点,探索符合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推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在教学过程中嵌入实践环节。将传统的毕业实习扩增为入学参观实习,一年级体验实习,二年级专业实习,三年级毕业实习,并且将课程实习贯穿于学习之中。

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通过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当堂授课以及工人师傅们的现身说法全面而详细的了解相关材料工艺过程。通过参观实习,学习本专业方面的生产实践知识,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积累有用的经验。

大一学年结束时,学生对计算机大类有了初步认识,这时,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体验实习,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初步了解作为一名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加深就业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大二年级的专业实习是我院教学计划的一个有机部分,是学习阶段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有针对性的、指导性较强的见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结合实践,强化专业知识,深入理解教育、教学的目标和策略;而且能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逐步获得独立从事专业对口实践工作的能力。

毕业实习环节,是我院对大三学生的要求,要求大三学生,通过独立工作,将大学三年来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工作之中,一方面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认同企业理念,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改革后的优势

通过改变实习实践模式,对我院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有明显作用。

(一)加速学生社会角色转换,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实习实践是高职学生实现社会角色顺利转换的重要环节。面临就业,不少学生难免有能力不足、心理紧张等问题。分阶段的企业实习可以加强学生的职业理念培养,可以指导学生尝试认识、理解和认同多元文化和不同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场理念,以适应企业文化的需求;可以引领他们感受企业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感受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在业企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动力,以适应企业技术不断革新的需求,引导他们摆正位置、虚心求教,不断增强競争观念、锐意进取的品格。

(二)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校办学层次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还含有与企业理念的对接要求。学校应与企业沟通合作,尝试将学校的课堂移到企业的车间,学校派老师对接企业的管理或技术人员,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产品订做”。在“订做”的过程中给学生灌输企业的理念,可以让他们亲身感受企业的氛围,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独立上岗,无需时间、技术的磨合,成功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无缝对接。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能进一步完善,办学层次将会得到逐步提升。

实习实践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实习实践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换,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实现高职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必将对学生大有裨益,推动高职院校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钟忻.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 16号)[Z].2006.11.

[3]张美忠,谢洪.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4):164-165.

[4]刘学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8 - 61.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