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力的培养:“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应有之义

2015-05-30李广耀

江苏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

【摘要】现代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以人为本”的核心应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思想力作为人发展的基础素养、核心素养理应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思想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1-0023-02

【作者简介】李广耀,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江苏太仓,215421)校长。

日前,有幸参加了苏派名校长高层论坛,围绕现代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话题,大家形成共识:现代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人为本”。专家的视角与观点、校长们的真知灼见余音绕梁,至今不绝。教育的核心价值应“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我仍有些意犹未尽。

首先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西方哲学史中“人本(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思想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事物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肯定人的尊严与权威,这是“人文主义”的起源,但他忽视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作用。后来,苏格拉底面对城邦道德沦丧的现实,他对感官世界与权威表示了极大怀疑,他指出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活,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他是最早的批判性思考的先驱。嗣后,欧洲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的黑暗历史,上帝的声音无处不在,神的意志主宰了一切。十四、十五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出现“文艺复兴”运动,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帜,提出人是现实生活的主人和创造者,要求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由此也带来了个人私欲的泛滥和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在文艺复兴的推动下,近代自然科学取得较大发展,十七、十八世纪启蒙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经过培根、笛卡尔、洛克、霍布斯、伏尔泰、卢梭等人的持续努力,“怀疑一切”这个口号才具有正当性,启蒙运动更是颠覆了权威的超然性。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是人的“理性”(所谓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这些思想成为近代西方教育从经验主义转向科学主义的哲学基础,比如夸美纽斯主张“引证自然”,探索教育的客观规律,提高教育理论的科学化程度。又如洛克在1693年出版了《教育漫话》,他提出教育的四个目的,其中第二个目的是智慧,“精明而实用的才智能够成功地让人管理事务和资产,以及在人类事务中变得审慎”。再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强调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自由和平等是天赋人权,但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随着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理性主义走向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在人们对“理性社会”失望之余出现了反理性主义、反科学主义的思潮,哲学发展呈现多元化态势,更加强调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杜威的经验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就是其中的代表。

可见,人类对“以人为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尊重人”到“强调理性”再到“发展个性”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文明的发展落实在“思考”和“思想”这两个关键词上。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新文化运动唤起了人们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真理标准的讨论带来了思想大解放。古希腊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形成了人本精神。这些都源于思考!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而不只在于生存。”

其次,从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如何保持正确的思考方向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败得失,更关系人类文明的存续。

二十世纪,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出现改写了传统历史发展的格局。这个时代,似乎已经无需思考,“内事不决百度一下,外事不解谷歌一番”,我们已经习惯了寸步不离电脑,习惯了与手机耳鬓厮磨。网络覆盖世界,信息湮灭一切。首先提出“地球村”概念的传播学者麦克鲁汉表示大众媒介文化已经把文化和传播凝聚成为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胁裹其中。舆论在很多时候无疑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潮流的主要发散渠道,成为大部分人观察和体验世界的窗口,但是媒体的最终结果很可能培养社会中心主义——从本质上,社会中心主义不过是利己主义上升到集体层面的表现而已,因为有社会团体的支持,危害往往比利己主义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二十世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纳粹的崛起。习惯偶像崇拜的大众,出于惯性,当没有神的时候,就会手造出自己的图腾——希特勒的发迹与辉煌是西方历史上难脱的污点,也是人类文明的劫难。

历史的风雨沧桑告诉我们,无论是苏格拉底被民主的名义戕害还是曾被拥护的纳粹暴行,都告诉我们“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当在错误的方向思考的时候,勤奋只会走得更远更偏。在人云亦云、一拥而上的热闹情境甚至舆论“一边倒”的大潮之下,如何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准确、独立、清晰的思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们需要更多的“众人皆醉我独醒”。

其三,转型发展的社会和教育的改革呼唤思考。

中国正处于转型和发展之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了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学室友“感谢当年不杀之恩”的玩笑话,打破“十面霾伏”希望“APEC蓝”不离不弃,从“中国式过马路”到国外景区“到此一游”等问题在网上、微信上盛传,当各种负面新闻扑面而来时,可能我们更多的是吐槽、抱怨、怒骂,却缺乏一些建设性的思考。放眼世界,欧债危机、南海纷争、颜色革命、恐怖袭击,此起彼伏,纷繁杂乱。现在的中国,正行进在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但“中国威胁论”欲静不止。中国如何和平发展?我们要思考大国的文明崛起,让中国制造、世界合作升华为中国创造、世界认同。我们要用深邃的思考,去寻求文明的制高点。

社会的问题往往是教育的问题,教育的问题往往也是社会的问题。中国教育正日益面对越来越多的“跨界关注”。“钱学森之问”、“民国教育”等话题道出了我们的教育在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公民道德素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偏颇。其实归结为一点,正如外国同行所评价的“中国的学生不会思考”,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人格、品格、道德等方面出现了偏差,也制约了学生的发展。2006年12月,前哈佛大学校长拉里·萨默斯访问中国,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正直诚信的品格是我们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我想最重要的是思路清楚,分析问题的时候有着非常清晰的思考过程。”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

“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教育是发展人、成就人的事业。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思考是和自己心灵的对话,思考决定了人生的高度,这种独特的认知技能是我们今天得以生存的真正的立足之本,也是基本能力。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
弘扬“核心价值观”及文化馆惠民工作的真实案例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