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2015-05-30沈奕圻

今传媒 2015年7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途径青少年

沈奕圻

摘  要: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眼花缭乱。而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能够让青少年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中对媒介内容进行理性辨别和正确选择,能够利用媒介信息增强自身阅历并寻求自我提升与发展。本文通过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进行解读,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发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148-02

媒介素养教育最早始于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其学生汤姆森在《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中首次提出,此书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做出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系统的建议。自此,媒介素养教育在英国学校教育中引起了巨大变革。20世纪80年代初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媒介素养教育引起重视并且介入落实,自此,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并纳入多国学校课程中[1]。

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媒介素养研究和教育起步较晚,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先生发表了《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这是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表的第一篇系统的论述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论文,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正式进入中国,引起了学术界和高校的强烈反响[2]。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涵

2005年,美国新媒介联合会发布的《全球性趋势:21世纪素养峰会报告》中把“媒介素养”定义为:“由听觉、视觉以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力力量的理解能力,对这种力量的识别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能力,以及轻易对数字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3]”

换言之,媒介素养就是指受众在面对媒介提供的多元化信息时,进行分析、评价、选择、利用和判断的能力。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媒介素养还包括有效的整合并运用信息的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青少年如何能够正确的去评估媒介信息、并且高效能的享用媒介信息的教育[4]。

二、目前青少年教育对媒介素养教育供给不足

在媒介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国当代青少年虽和媒介接触日益频繁,但他们的媒介素养却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社会大环境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行为导致不少媒介过于功利,出现很多失范行为,而信息多元化又造成社会价值观错乱,道德滑坡;另一方面是青少年自身也存在热衷于追求个性文化、叛逆心理强、主体意识欠缺等问题。

(一)青少年对媒介广泛、大量的需求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3年针对于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的规模达2.56亿,占青少年总体人数的71.8%,超过全国互联网普及率平均水平(45.8%)26个百分点。

图1  2009-2013青少年网民规模及占比

图2  2009-2013少年手机网民规模及占比

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21亿,占青少年网民上网比例为86.3%,高出整体网民手机上网比例(81%)5.3个百分点[5]。可以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已经成为互联网、手机移动端使用的主要群体。

(二)青少年教育体系对媒介素养教育的供给不足

就现如今情况而言,中国的青少年大多都是自发的接触媒体,并未形成定期的、系统的、有自觉目的的媒介接触习惯,相关的媒介素养知识杂乱且匮乏,对媒介呈现的“真实”没有清醒的认识,只能感性地认识到媒介所叙述的世界完全不可信。例如:2010年世博会期间的青少年网友非理性爱国,对韩国明星团体及粉丝进行言论抵制攻击,造成网络运行秩序的混乱;2011年8月,一些青少年在以“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和“黑莓通信手机”上发布煽动性骚乱谣言,导致事态严重并影响社会治安。这些现象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介已然在大环境下演变为了犯罪工具,然而青少年成为了这一场数字化战争的发起者、参与者和受害者[6]。

由此可见,新媒介正在以全新的形式影响着青少年。然而在我国青少年教育体系中,忽视对学生批判意识、选择接触媒介能力的培养,缺乏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供给。

三、发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在我国青少年教育体系中,“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严重挤压的现状难以短期消除,教育管理部门也缺乏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政策支持,使得媒介素养教育短期难以作为正式的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近年来,多个学校通过系列化的专题讲座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但这一形式不能真正起到很好的效果,呈现出一种弥散的状态。基于此,笔者从三方面寻求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途径。

(一)嵌入式课堂:课程教学多项互动

日常的课堂教学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媒介素养教育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对青少年进行各类现代媒体信息的接受、鉴别能力培养,提升中学生的信息批判能力,远离不良信息。譬如:在语文课中增加新闻采访和写作;信息技术课中学习电视新闻拍摄和网络互动功能;历史课上学习媒介文本对人物和事件“再现”;地理课中以影视节目为载体比较各地区的形象和发展状况;音乐课上通过流行音乐分析媒介对大众文化的影响;数学课中利用统计知识对媒介问题进行调查等。

中国台湾学者吴翠珍等根据大卫帕金翰的主张,总结了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六种教学法:文本分析、脉络分析、个案研究、改作练习、模拟练习、动手做。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地将其嵌入课堂,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7]。

(二)体验式课堂:学校资源多位整合

在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之外,学校也应该充分利用校报、广播台、电视台、网站、QQ群等媒介平台,开展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也可邀请行业人士来校指导,组织学生参观媒介机构或参加实习训练,通过宣传板报、知识竞赛、演讲等载体或活动营造出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是青少年能够因此获得传播等相关知识,培养自主能力。

体验式课堂教学中,学校也应注意因材施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更适合参与情景式、参与式的教学,突出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定性的认知及确立基本的判断能力。而高年级的学生则更多地需要一些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活动,帮助他们挖掘文本背后的意义,培养他们思辨和分析的能力[8]。

(三)全景式课堂:社会资源多方联动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不只是一种理念和教学行动,更是一次触动广泛、意义深远的社会活动。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家庭、政府、媒介、社会组织四方面的联动教育,来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7]。

就家庭而言,笔者认为青少年的家长应先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与学校合作建立“家长学校”,定期举行媒介素养相关讲座、开办网站、建立网络社区等。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扮演这至关重要的角色,家长应重视自身媒介素养的培养,同时与青少年形成良性地互动与沟通,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媒介素养。

就政府而言,笔者认为应由教育部牵头,充分调研和部分试点,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划纲要中,并尽快拟定和颁布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政策纲领”和“行动计划”,给予媒介素养教育以合法地位。同时积极鼓励学校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青少年的教育过程当中。

就媒介而言,笔者提议成立“媒——校”联盟。媒介机构应积极为青少年提供实践条件,支持青少年参观媒介机构,通过社交媒体或专栏等形式与校方青少年建立长期互动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媒介。

就社会组织而言,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青少年组织,将青少年媒介素养的问题纳入其工作当中,定期召开研究工作会议,并积极制定详尽的行动计划,逐步扩大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想提升媒介素养教育,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就需要不同个人、团体之间的相互联结,去共同实现一个多元、立体且可持续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体系。良好的媒介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也必将对广大青少年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正能量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单晓红.媒介素养引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 沈国麟.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

[3] NewMediaConsortium,AGlobalImperative:TheReportofthe21thCenturyLiteracySummit[EB/OL].www.nmc.org/publications/global- imperative,2005.

[4] 闫欢,袁磊主编.小学媒介教育实验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EB/OL].http://www.cnnic.cn.

[6] 闫翠萍.新媒介环境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J].今传媒,2013(5).

[7] 吴翠珍,陈世敏.媒介素养教育[M].台北:巨留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

[8] 张洁,杜军编著.畅游媒介海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手册[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10.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教育途径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析研究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刍议
新媒体视角下的我国媒介素养教育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