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媒体时代城市广播新闻发展新路径

2015-05-30赵洋

今传媒 2015年7期
关键词:听众广播

赵洋

摘  要:要办好城市广播新闻,就必须利用地域优势,发挥广播特色,创办服务本地市民、对受众有益、有用的新闻。从节目理念和内容方面,要注重时效,加大新闻评论力度,彰显广播优势。同时,也要密切融合新媒体技术,提升影响力,弥补广播的劣势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有观点、有品质、可听性强的广播新闻。

关键词:地域优势;民生新闻;广播评论;抢时效;新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075-02

我们当前所处时代,资源繁杂、信息丰富。近年来,越来越多新兴媒体迅速进入公众视野。从网络到手机,从微博到微信,相比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以时效新、操作便捷、互动性强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受众的注意。

作为广播人,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当前媒介形态复杂的环境中,广播不仅没有陷入“弱势”困境,反而是渐渐呈现出了不容忽视的稳健竞争力。私家车的快速普及,使广播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复兴。对于城市电台来讲,首要任务就是办好新闻节目。广播新闻能够充分体现广播电台优势,比如消息的即时传播、强烈的现场感,以及操作简易等。办好一档成熟、高品质的广播新闻,这是电台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媒体竞争剧烈的当下,如何整合资源,运用更好的新闻采编技巧来抢占新闻信息制高点,做好广播新闻,提升广播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话题。

一、发挥地域优势,创办服务本地市民的新闻广播

城市新闻广播不论是在触角布设,还是人脉资源等方面都无法与中央台比拟。通常,每每遇到重特大国内国际新闻事件,我们地方台的做法大多是对中央台新闻节目进行转播。那么,城市电台的强项又在哪里?毫无疑问是它的地域优势。也就是说,如果是发生在本土的新闻事件,就可以利用地域优势,发挥自身特色,完成有份量的报道。

广播的主力收听群是本地听众。对于他们来说,大多数人都希望从新闻中更多了解到身边发生了哪些新闻事件。因此,广播新闻在栏目设置上要尽最大可能满足听众本土化需求。新闻的选材应注重加强本地比重,强化本土特色。在西安广播电视台早、午、晚三档广播新闻栏目中,本地新闻比重达到60%以上,这样的节目设置受到了听众欢迎。当然,我们在重视、强化本地新闻的同时,也不可以视角过于狭隘,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也应视具体情况适当关注。这样,对广大听众来说,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当然,我们在新闻报道中,要根据事件的新闻性、关注度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报道尺度。笔者在这里想强调一条原则,就是对国内、国际新闻不提倡过多解读,只需做好简短、迅捷的报道即可。在国内、国际新闻选材方面,首先要选择意义重大的时政新闻。其次要选择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新闻。再次是全民关注、好奇的热点文娱新闻。要注重信息传播的新闻性、实用性和贴近性,只有这样的新闻才能抓住听众的耳朵。广播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必须坚持服务本地,内容为王,全力打造精品节目,这才是立身的关键。

二、强化民生新闻,做对听众有益的广播

广播新闻如何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笔者认为,广播人首先要具备与时俱进,理念创新的意识。社会在不断变革发展,广播人应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各种变化。要树立以民为本思想,时刻站在听众角度考虑问题。听众想听什么?他们的新闻需求怎样?哪些事件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只有在这些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才能制作出听众喜闻乐听的新闻节目。作为传统媒体,广播的优势在于舆论引导的权威性,这是许多新媒体所不具备的,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点,选取更多老百姓爱听、关注度高的民生类新闻,并充分发挥广播新闻传播快的优势,吸引更多听众关注节目。

西安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市民热线》栏目是该台十大金牌栏目之一,近年来,在民生新闻报道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尝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该栏目采用主持人接听热线、记者采访调查,从相关部门了解情况,督办处理,实行新闻监督、报道的方式,不仅拉近了媒体与听众的距离,也充分发挥了其社会功能。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利用媒体的力量为众多老百姓、特别是农村弱势群众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具有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同样,在西安地区,电视类的民生栏目如《都市快报》《西安零距离》,无论是栏目理念、定位、制作都较为成熟,真正起到了“访民意、道民情、解民忧”的效果,不仅在西安甚至陕西地区都具有较为广泛、深远的影响力,成为市民喜爱、欢迎,日常生活中津津乐道的品牌新闻栏目。

三、加强广播评论,打造有思想的广播

1.广播评论稿件。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电台对重大新闻事件、问题进行分析论述所采制的评论性稿件。在稿件要求方面,不仅需要观点鲜明,论述精当,同时还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广播是通过声音进行传播,因而,对播音员的播读也会有一定要求,特别是广播评论,播音员必须要字正腔圆、口齿清晰,这样听众才能够听得真切明白。

从电台播出实际来看,当前广播评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稿件数量偏少,在新闻中所占比重较轻;二是广播评论更多倾向“两会”等重、特大时政新闻,而对社会、民生领域、以及群众关注热议的新闻事件、话题关注较少;三是文字稿件多,音响报道少,不能充分发挥广播有声语言特色,使用报社通稿情况比较普遍。

2.广播评论节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广播电台把目光对准了评论节目。鲜明、生动的观点新闻受到越来越多听众的喜爱。如今,甚至流传出这样一种说法“没有独家观点的广播不是好广播。”评论节目提倡观点多元化,不强求发声统一。在节目中,对立双方甚至可以据理力争,各自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通过这样的节目形式,传递多种信息,促使听众深刻思考、深层剖析,强化节目播出效果。同时,评论节目提倡多种表达方式。在全媒体时代,听众可以自由选择熟悉便捷的媒介,如:使用电话、短信、微博、微信、网络留言等,传递自己的想法、观点,从而与节目形成良好的互动表达[1]。

综合以上两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新闻采编人员应充分发挥广播有声语言特色,加强新闻评论稿件,积极创办优秀评论节目,从而打造形式多样、有深度、有内涵,有思想的广播新闻。

四、建立“抢时间”新闻采编机制,做事件与新闻同步的广播

时效性是衡量一则新闻好坏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对于一些事件性新闻事件,时效性简直就是新闻的生命。对于广播新闻来说,时效性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由于广播在传播和时效方面的高标准、严要求,广播记者需要具备争分夺秒的时效观念,计算时间可精确到“小时”和“分钟”。特别是在现场连线报道当中,提倡使用“正在发生”和“刚刚发生”的表述方式。如:清明轩辕皇帝公祭大典、出租车调价听证会、小长假旅游、客流情况,在这些新闻事件中,西安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记者在新闻事件进行同步,就第一时间发回了现场连线报道。口语化的描述,勾勒出新闻事件的画面,电话线里真实生动的事件背景音,更使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西安台广播连线报道的应用情况来看,目前已不仅仅局限于社会民生领域和突发新闻,一些会议消息乃至政策性新闻解读,也以连线报道的形式来完成,播出后同样收到了良好社会反响。对于广播记者而言,做好连线报道是基本功。站在听众立场、考虑听众需求,通过使用丰富的音响元素,找寻生动、出彩的细节,再加上记者清晰流畅的口语表达,必然会制作出精彩好听的连线报道。作为发挥广播快捷的重要手段,相信今后的广播节目必将更加成熟、广泛地运用连线报道[2]。

与新闻采访同等重要的是编播环节。由于广播新闻采编播是一项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前方记者一旦采回最新消息,后方编辑、播音员也要迅速配合。具体来说,记者要以最快的速度采访、制作稿件,编辑要最快编排。作为最后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播出环节,新闻主播也必须在第一时间里将稿件播读出去。为此,广播电台需要建立完整、有效、快捷的工作流程,让听众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鲜的新闻资讯。以西安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为例,不仅每天有早午晚三档新闻大餐,同时,各个整点还设有三到五分钟的整点新闻。由于多档新闻相互衔接,及时更新,只要遇到重特大新闻事件,一旦有最新的动态消息,完全可以在最新的整点新闻中及时播出,甚至可选择在相应时间段的主持人节目中进行临时中断插播新闻。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发挥广播优势,增强播出效果,还可以让听众了解到时效新、丰富多彩的新闻报道。

五、密切融合新媒体技术,大力提升广播影响力

从新媒体出现伊始,传统媒体就看到了其巨大的生命力。在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广播新闻想要取得突破性发展,就必须与新媒体实现深度密切融合[3]。

从新闻发布渠道来看,电台的新闻发布平台已成为许多手机客户端的信息发布源。从另一方面讲,由于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许多广播新闻节目不仅在网络上实现了同步直播,受众还可以对节目随时进行点播。在接收节目的同时,通过微博、微信、网络留言以及传统的电话、短信等多种形式发表意见,参与节目互动。这样的做法,扩展了广播收听群,使广播新闻被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关注。

在广播新闻报道领域,我们提倡新闻报道多媒体化,就是要实现图片、音频、甚至是视频的一体化播出。广播要与新媒体实现密切融合,就必须加强生产流程的即时更新,无论是从采编环节、传播方式、还是到新闻播发后的受众联系、服务推广等各个环节都要同步跟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方位、无缝隙覆盖融合。

我国一些发达电台在与新媒体融合探索和实践上成效显著。如江苏广播电台不仅主动与大型门户网站实施合作,同时,他们的手机客户端,也是广播电台打破传统,实现新媒体融合的成功尝试,实施后效果良好,吸引了大批受众关注,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抢占先机、处于领先。由此可见,打造全新的网络广播也是传统广播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当前形势下,广播正通过进军新媒体,不断完善自身“不可视”的缺陷和不足,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当前和未来,广播、网络必将深入融合,继续连手,打造多媒体化运营结构。

参考文献:

[1] 王旭辉.广播评论:谁来说,怎么说?[J].视听界,2013(1).

[2] 孙婵娟.新媒体时代如何提高广播新闻的时效性[J].视听,2014(10).

[3] 陈臻.浅述全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创新与发展[J].今传媒,2014(10).

[责任编辑:东方绪]

猜你喜欢

听众广播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浅谈广播五要、五不要
网上广播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表达心情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