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科技期刊读者的期待视野

2015-05-30陈丽萍

今传媒 2015年7期
关键词:期待视野读者科技期刊

陈丽萍

摘  要: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读者拥有不同的期待视野,而科技论文的创作者更加注重在某一领域思想、方法、成果上的探索与突破。正是这种不同,决定了科技期刊读者期待视野的不同特点。本文以科技期刊的读者群为研究对象,从该读者群体的特点入手,分析了科技期刊读者期待视野的特点,阐述了科技期刊读者期待视野的专业性与交叉性的关系、科技论文的创新对读者期待视野的提升作用。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即要看到读者的期待视野在学术期刊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把握好它在学术传播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期待视野;科技期刊;读者;编辑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108-02

“期刊视野”是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汉斯·罗伯特·姚斯提出,它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姚斯认为,一个预先假定的读者,一个理想的读者,他在阅读作品时决不是一张“白纸”,读者的理解活动要受前见或前理解的影响或制约,这种前见或前理解便是期待视野[1]。自从姚斯提出期待视野以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应用此理论在文学、翻译、文艺等方面做了探讨[2-7],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在不同的文学背景下读者拥有的不同期待视野,而科技论文的创作者更加注重在某一领域思想、方法、成果上的探索与突破。正是这种不同,决定了科技期刊读者期待视野的不同特点。本文就读者期待视野的专业性、交叉性与作品的创新性之间的关系做了阐述。

一、科技期刊的读者期待视野的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相互作用

科技期刊的读者一般具有专业知识背景,专业知识决定了读者去选择某一方向的专业期刊或文章。因此具有某一专业知识背景的读者的期待视野具有一定的取向性。科技期刊的读者群体中,构成读者的期待视野除专业知识外,还可能涉及到其它的知识,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相互作用构成了读者独特的期待视野,即,具有同一专业知识的人期待视野存在差异。例如,同是研究金属材料的学者,他们对文章的取向会因个人的兴趣不同,有的读者关注材料的理论研究,则这类读者会更加关注与物理、化学相关的期刊并对此类文章更加敏感;或者有的学者在材料的应用方面有实践经验,则他可能会对材料的新应用感兴趣,从而更加关注材料在能源、环境、工程应用等方面的文章或期刊。正是学科之间存在的交叉性使得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从不同专业的文章中找到新的启发,获得灵感,由此形成了科技期刊读者期待视野中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与其他知识相融合的独特的期待视野。

二、科技期刊的读者期待视野的不断提升与科技论文的创新

科技期刊的读者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读者可以从文章中获取他感兴趣的东西,同时使自己的期待视野提升,从而体现文章的价值所在。如果读者自身的素养高、专业知识扎实且研究水平高,这样的读者自然地对文章有更高的期待;相反地,有一部分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想从别人的论文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这部分读者的期待视野会在不断阅读中得到提高。例如,具有同一专业知识的读者因专业知识的理解深浅不同导致阅读文章期待视野的等级高低要求不同。比方说同一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相比,本科生一般阅读专业论文时会扩大他原有的专业知识,提高他的期待视野;而大多数研究生阅读时会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去阅读专业论文,通过不断的积累扩大自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并上升到自己能够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因此他们更希望文章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新知识、新灵感。在学术期刊中存在读者群的层次性的特点,自然地,他们对期刊文章的档次要求不同。一方面,目前期刊多样化的存在满足作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编辑部在总的方向上应不断提高论文的质量,读者既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论文,又能使学术水平提高。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读者本身的科技水平和文化层次的提高,他们要求科技论文的广度、深度、交叉性更强、更宽,而学术期刊是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在不断提升读者群体的期待视野过程中,也要督促自身的文章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科技期刊中读者的期待视野对编辑工作的指导作用

科技期刊的编辑在编辑加工论文时,也有自己心中潜在的读者期待视野,由于期刊编辑不是为某个读者而编,因而编辑心目中的读者具有理想化和大众化的特点。编辑往往希望期刊内容能带给读者新的内容,发挥好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否能成功实现,需要期刊编辑对读者的期待视野要有一番研究。科技期刊的编辑需要及时了解相关专业的最新动态,尤其是不同领域的研究方向热点,同时需要不断与相关领域的作者、专家建立长期的联系,了解他的想法。如果在论文中出现新观点,编辑要及时与专家沟通,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不同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期刊内容发生作用,会有不同的效果,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编辑在与不同读者的交流中才能更好的了解读者的期待,给读者不断的注入“正能量”。

编辑需要对某一学科发展有在动态上不断的学习和了解,在学术创新上,“跳出”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的期待视野不受挫,重视原创性的稿件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引领作用,这与一位编辑自身对某一学科的发展和这一学科涌现的学术前沿的团队和学者密切关注有关。

四、科技期刊的读者期待视野的局限性

科技期刊的读者群体因其个体的文化、社会、时代和专业背景的不同使得每位读者的期待视野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具有个体性的期待视野在于读者的阅读过程中,而科技文章的创作不会局限于读者的期待视野,所以科技期刊的编辑应利用自己“第三者”的位置,客观、公正并有深度的审视文章的创新。科技论文的作者追求的是科技方面的创新,不会因作者专业知识的多少而放弃追求科技创新,所以,仅仅根据是否满足读者的期待去评价论文的价值,有其局限性,尤其是科技论文,是以学术交流为目的,不会一味迎合广大读者的口味。相应地,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我们所搭建的学术传播平台,首要的目的服务于学术,如何让有创新的学术论文得到快速传播。表面上,没有迎合读者的各种需求,实际上,也是对读者期待视野一种认真负责的做法,尤其是在学术创新的传播过程中,扩大读者原有的专业知识,引导鼓励读者在学术上不断追求和创新。

由以上分析可知,科技期刊的读者与一般的读者有共性,也有独特的一面。科技期刊也是期刊的一种,但科技期刊的专业性和研究性更强,这也决定了科技期刊读者的特殊性,尤其是科技期刊中读者的期待视野,更值得我们科技期刊的编辑去关注,洞察科技期刊中读者的期刊期待,从而将这种期待融入到如何办好科技期刊中去。

参考文献:

[1] (德)汉斯·罗伯特·姚斯,霍拉勃.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发出版社,1987.

[2] 符有明.读者的期待视野[J].写作,2001(10).

[3] 李异辉.从期待视野的角度透视《所罗门之歌》[J].云梦学刊,2009(6).

[4] 姚艳波.从“读者期待视野”角度解读林纾《黑奴吁天录》的翻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8).

[5] 王林生.“期待视野”下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J].理论界,2011(2).

[6] 郭毅.论网络文学读者的期待视野[J].新闻传播,2009(9).

[7] 赵均.编辑出版学中的“期待视野”[J].中国出版,2010(3).

[责任编辑:传馨]

传媒资讯

“党刊+”:全媒体探索的中国地方党刊透视

“党刊+”的全媒体理念,是基于党刊主流传播“品牌价值”“公信力”和“信息技术流”的优化集成状态。理论上说,以党刊内容为“源”的传播载体工具可“切分”为:期刊、网络、移动公众平台,以及报纸、广播、电视、微电影、电子出版、网络、通讯等各种门类的媒体“送达”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实现“内容提供商”到“渠道商”的完美匹配和高度融合。

随着网络时代信息化新技术大潮的汹涌澎湃,包括移动终端等在内的新型受众数量成倍增长,网上和移动终端舆论阵地和话语权的争夺日趋激烈。作为传统的新闻出版单位,党刊奋起应对挑战,迎合、适应和抢抓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思维,全国党刊不断拓展党刊全媒体新思路,探索和掘进现代新媒体运用和发展的空间。

“党刊+”的“全媒体”形态,并不排斥传统期刊的独特或单一的“受众接触形式”,而是通过新技术平台的整合、运用,使各种态势的“媒体表达”倚重于或充分利用于传统党刊的公信力和主流形态,发散开去。

“党刊+”的“全媒体”形态不是“跨媒体”时代媒体间的简单“加法式”链接,而是“全身心”融合,即推进党刊媒体丰富、庞大的内容体系,从单一的“纸质”到与新兴各形态媒体的“融合性”互动、“吸纳性”互补和“植入性”互溶。从而,实现“党刊+”的“全媒体”的覆盖面、技术手段、媒介载体和受众传播的立体式、全方位的“大而全”。

(选自:《中国记者》杂志)

猜你喜欢

期待视野读者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接受美学视野下鲍勃?迪伦歌词试译
从接受理论看中国高校简介英译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