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来人往,只有海如故

2015-05-30潘飞

出版广角 2015年7期
关键词:彩页底色纸张

潘飞

我担任代课老师,给北大本科生上“编辑与出版”一课时,作为一个出版从业者和评论者,我愿意给学生盛情推荐自己看过且留下较深印象的图书,叮嘱他们结合课本上的专业知识去研究和品咂,然后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呈现该书内在和外在的美好之处。一学期下来,竟然有不少获得过“中国最美的书”奖项的优质图书被同学们庖丁解牛般地细细研读析赏。他们稚嫩但充满热望的探究反而让我陷入深思:最美的图书应该长什么样,具备怎样的质素?一本书,究竟需要怎样的品相才能深深打动越来越挑剔的读者和专家?

如果说,在任何一本书里,图和文都需要双管齐下,各司其职,联袂呈现一本书的极致之美,那么,《遗忘海:跨界艺术笔记》(以下简称《遗忘海》)里的文字,就没有其他书里的同类那么疲累和喧嚣——在这个三百多页的“纸张集合体”里,文字自然仍是贵重的,高雅的,不可或缺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又得悄悄让位于图像的叙述功能,与一张张经过悉心处理的图像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地共同叙事、抒情抑或议论。

因此,《遗忘海》里的文字和图像,是协奏曲里的小提琴和钢琴,不是单方面的独奏、哀鸣,抑或自说自话,而是寻求和谐之音;同时也是磅礴的海浪,紧紧地咬合海边的沙滩或礁石,试图通过这种碰撞,把来自生命和记忆之海深处的声音准确地传递给每一个在岸边赏景的人。任何一个只偏向于欣赏文字或者图像的读者,其实都无法回避另一方的辅佐和旁证。翻开此书,如同来到一汪神秘莫测的由往事和记忆充斥着的海边,扑面而来的是夹杂着鱼腥味的空气——信手翻来,有独立成篇的文字,可看不到几页之后,又会堕入幽蓝幽蓝的满页关于大海的意象中去。

当然,与纯粹的图文书略有不同,《遗忘海》里的图像并不喧宾夺主,轻易地抢去文字的风头,甚至影响读者的观瞻,它们只是保持着极为难得的低调,有种深蓝深蓝的神秘感,尽管一再地拍打记忆的海岸,但永远不会改变海岸线原有的面貌,也不会影响文字本身的记录功能。

封面上的书名,不仅采用了书写体,还使用了凹凸印,仿佛是人们在沙滩上留下的深深浅浅足印,是抹不去的往事和记忆的深刻印迹,读者闭上眼,如盲人般摩挲着那些凹凸,就能通过三个简单的字与往事之间展开对话。

在重点的段落中,设计者又采用晕染的手法,特意让某些文字呈现出被水浸泡的观感和触感。这不得不让人突发好奇:究竟是往事的海水扑溯了它们,还是当事人的泪水濡湿了它们?

全书最具匠心巧思的是某些插页的设计,在这些书页中,我们可以看到书写体的字与各种底色的纸张之间的媾和和衬映——文字要么被铺陈在一片素白的纸张上,孤零零地唠叨着;或者是在一片黑色里,突兀而鲜明地茕茕孑立;再看章名页,深蓝底色的纸张呈现出一种高冷姿态,反白的字如一片汪洋大海中突出来的礁石,既保持了尖锐的脱离感,又与周遭的海水始终融为一体,不弃不离;另有一些彩页采用的是古法晒蓝图——一种在近些年被出版印刷行业渐渐淡忘的古早印制方式,再加上某些黑白灰处理的图页,配以精致的手绘图抑或诗句一样的断章,就像沙滩上若隐若现的足迹,让文字背后潜藏的故事和心情逐渐得以视觉化,又不失氤氲、暧昧的情调……要么对立,要么融为一体,文字和各种颜色的纸张之间,便缔结出复杂而奇妙的“互文”和互为语境的关系。

封套、折页、绘图、精致手工……从工艺上来说,《遗忘海》几乎用上了当下图书的一切流行包装手段。究竟是形式大于内容,还是内容大于形式,这样的争论放在这本书中并无多大意义。总之,当我们捧读这样一本赏心悦目的图书,记忆被拉回内心里的往事之海滨,泛潮的岂止是眼眶本身?书中某些彩页的纸张,我叫不上名,但是非常类似20世纪80年代乡村小店里用来包红糖、零食之类的那种包装纸,有种家常的味道。虽然流年似水,但是,纸终究是纸,既包不住火,也拎不起水一样的往事。

既来源“纸”,又高于“纸”,一本书的厚薄、深浅之间,自有生命、体验、感悟、记忆翻滚、纠结、漫漶如波如海!

猜你喜欢

彩页底色纸张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永恒的底色
底色
浅谈年鉴彩页编辑的基本方法
支持农业的FAO币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