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健康人格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塑造
2015-05-30冉启英
冉启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塑造人格,好让他们以后成为国家建设有用人才。在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中,我感受到历史学科教学在学生人格塑造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它能够融对知识教育、学生能力训练、道德品质培养于一体,教学时采取理论灌输、加以耐心疏导和情感感化等多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中学生既收获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得到情与理的感化,从而对情操的陶冶、感情的净化直起到促进,更主要也塑造健康人格。
从教中学历史十余年,得出一些教学经验,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塑造初中学生健康人格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发挥初中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从而激发学生在初中阶段完善自我健康人格
中学生的历史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历史观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对中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笔很深。这主要根源于历史教材中很大一部分文章本身具有强烈的教育性、思想性,而且是初中思品教材无法替代的。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教育固有的生动性、情感性、形象性,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教育。促进提高学生人格提高和加强思想素质提升的目的。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还我河山”的呐喊;南宋英雄、诗人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千古流芳,浓郁的爱国情结经久不衰……历史教材中对党的革命事业、对国家忠贞不渝的内容也很多。像陆定一毛、笔下“无名战士”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珍藏着七根火柴,保留革命火种,因为红军大部队正遭遇着恶劣环境的挑战,需要保存火种。学生从学习中切身感受到:在党的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多么的渺小。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字的意义上去讲授历史知识,而是要联系学科和学生实际树立名人人格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革命前辈的良好性格和人格渗透到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入潜意识,成为学生们自觉不自觉学习的榜样。
二、在教学中还要发挥历史教学的审美功能,在审美过程陶冶中培养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若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塑造健康人格着重于“晓之以理”,那么历史教学中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应靠“动之以情”。内容包括学生情感、个人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教师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插图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从图感中体会历史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从知识里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在历史学科鉴别欣赏能力,还可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来诱发学生心里深处感应的心灵,使学生在获得美感共鸣中得到心灵净化,从而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要做好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历史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情范读、课堂生动描述或梨后指导创造性复述、加强课本剧指导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联合运用,采用富含鼓励和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启发中学生形象思维,激发内心情感,从而体会历史课文中寄寓的爱恨、喜怒哀乐等丰富多彩和深刻的感情。在讲《血战台儿庄》一课时,怀着对日本侵略者残暴,非人性的讲授,让学生内心激起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任何一个中华儿女都会用自己怕言行投入到抵抗外来侵略的争中去。不用说教,把爱国人士教育观早已在每个学生的心底生根发芽。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进行再教育,也有益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三、指导学生走出课堂,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历史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在教学中通过生活实践才能转化为学生历史价值观,进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性格特征。为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恰如其分地组织历史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人格塑造的机会。如教师节,可以要求学生向老师献一点爱心,制作个小礼品或者写祝福话语的小卡片。通过这种形式,增进了学生和老师的感情和理解,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精神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历史课外活动要让学生在感受过程中学得轻松愉快、有兴味,让学生的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教师在每个学期都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饱览大自然的秀美景色,陶冶学生情操;锻炼中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审美能力,从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人生态度的积极进取和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学会了观察,提高历史认知能力,同时也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并不是说忽视历史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要求学生认真书写、保持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