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邦男的真实世界:关东军与“满洲移民”

2015-05-30

看历史 2015年7期
关键词:关东军伪满洲国养父母

邦男所在的“满洲7000部队”,我们仍无法查询到有关这一部队的确切资料。人们熟悉的是它的兄弟部队“731部队”,这支部队因为施行惨无人道的细菌实验而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所谓的“满洲第xx部队”,其实是关东军的建制,这一点没有疑问。

1905年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根据《朴次茅斯和约》,俄国将关东州(中国辽南旅大地区)的租借权和南满铁路转让给日本,而作为主权国的清政府,却没有任何能力来阻止这一切。日本为维护其殖民利益,派遣2个师4万人的兵团进驻关东州及南满铁路附属地,并设立关东总督府。次年,总督府改为都督府,下设陆军部,辖1个陆军师、6个独立守备营、旅顺重炮营和宪兵队等。1919年,都督府撤销,改设关东厅,成立关东军,首任司令立花小一郎,司令部设在旅顺,直接隶属于天皇。

1926年进入昭和时代后,日本加紧推行侵略中国和准备对苏作战的大陆政策。1928年,关东军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中国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1931年策划“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全境。次年炮制伪满洲国,司令部迁至长春,司令兼任日本驻“满”大使和关东厅长官,掌握伪满军政大权。

邦男所驻扎的海城,在日俄战争之前就受到日本的侵略,在甲午战争时,是清军的重要军事阵地,但是很快就被日军侵占。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这里驻扎着两个日军大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扶植伪满洲国,进行殖民统治。邦男在信中说:“从今天开始,昭和十八年的工作又开始了”,昭和十八年,也就是1943年,日军在战场上已经处于守势。由于占线拉长,驻扎在东北的关东军,被迫投入到别的战场,而关东军则不得不从日本在满洲的“移民”中补充兵员。

“九一八”事变以后,在关东军的策划和推动下,日本开始推行“武装移民”。从1932到1936年,日本先后向中国东北“武装移民”五次,近万户。1937年,日本政府开始实施“百万户移民”计划,这一计划被定为广田弘毅内阁的“七大国策”和伪满洲国政府的“三大国策”之一。“百万户移民”是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基础,其目的是确立以“大和民族”为核心的殖民统治,实现永久霸占中国东北,进而吞并整个中国的目标。截至1945年日本战败,据日本外务省的调查,在伪满洲国的日本人约1550000,其中“开拓民”相关者,即所谓的农业移民大约是27万人,其余大多数都是和军事、行政有关的直接为战争服务的人员。

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日本的野心并没仅停留在吞并东北,但是要想霸占更多领土,并不是容易的事。日本的策略,是把东北作为稳固的侵略基地,不但进行掠夺,还可以进行生产,为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服务。“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就开始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1936年又制订了“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决定在此后20年内移民100万户,500万人。据日本拓务省推算,1932年,当时伪满洲国的人口大概有3000万,20年后将接近5000万,而“百万户移民”计划完成以后,在伪满洲国的日本人将达到500万人以上,不但总数非常庞大,比例更是占到当地总人口10%以上 。但是,侵略者最大的内在矛盾是欲望过度膨胀,不可能有长远的耐心,在1937年7月,日本就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的“百万移民计划”才推行了几年,而且,由于中华民族的抵抗,日本在东北虽然移来了不少人口,这些“移民”在适应中国东北的生活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更不用说扎根、同化中国当地百姓了。按照最初的设想,如果“移民计划”能推行20年,最初在东北出生的日本婴儿,已经长大成人,已经可以进行新一代的人口繁殖,但是1945年日本战败,第一批在中国东北出生的日本婴儿,才十几岁,很多不幸成为孤儿,也成为日本战后遗留的一大问题。

事实上,所谓的“移民计划”一开始,就遭受到中国人的反抗。1932年10月,第一次武装移民团492人到达佳木斯,1933年2月11日转入永丰镇定居。日本政府为了移民,大规模抢占土地,而且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强制性“购买”土地,对迟迟不交地契人,采取高压手段,日本士兵甚至闯进各个农家,到处翻箱倒柜搜查,有的用枪托捣毁了墙壁,把藏起来的地契拿走。这种形势不但使中农、贫农感到忍无可忍,而且让富农和地主们也感受到致命的威胁。在依兰县当地自卫团团长谢文东的指挥下,附近的农民聚集到一起,在土龙山东门外设立了总司令部,组建了拥有300多名成员的骑兵队,准备在土龙山起义。1934年3月,附近农民纷纷携带枪支投奔,队伍迅速壮大到700人,命名为“东北民众自卫军。”

3月9日,谢卫东指挥这700人的骑兵队,袭击了当时负责日本驻屯军与日本移民团联络的土龙山警察署,解除了20多名警察的武装,土龙山农民暴动正式拉开帷幕,短时间内参加者达到3000多人。3月10日,依兰驻军伪满洲国日军第10师团第63联队长饭冢朝吾大佐带领日本兵和伪满警察组成的小分队40人,前往土龙山,准备说服谢文东,遭到谢率队伏击,除了两名日本兵逃出,包括饭冢朝吾在内的其余人员,被全部打死。此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农民的士气,抗日武装人数突破了10000人。此后,抗日武装向永丰镇第一次和第二次移民团分别发动了袭击,移民纷纷产生动摇。此后,土龙山抗日武装遭到关东军的报复和围剿,当地17个村庄被日军炸平,5000余名当地村民被炸死。但是,当地的武装起义并未偃旗息鼓,最多时总人数达到两万人,成为长期的抗日运动。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所谓的“百万户移民计划”才开展5年,中国东北虽然沦陷为“伪满洲国”,但东北自发的抗日武装一直都没有停息,这让东北不可能成为日本侵华的稳固后方。甚至,由于占线拉长,日本不得不就近从这些日本移民中征兵。即便如此,日本仍然无法挽回失败的命运。1945年8月9日凌晨,苏联向关东军发动进攻,第二天,在中国东北的日本移民团就接到通知,要求他们撤退到安全地带避难,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亲自宣读“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侵略者和有门路的移民团成员纷纷携带家属逃回日本,将剩下的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弃之不顾。这些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哭号于荒野,陷入极其艰难的困境,有的因走投无路而自杀。“残留孤儿”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经过中国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多年的调查,确定由中国养父母抚养成人的日本孤儿达4000余人。

1999年8月,由1450名日本遗孤和民间友好人士共同捐资,在沈阳郊区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修建了“感谢中国养父母碑”,碑文内容如下:

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痛苦。1945年日本战败,无数的日本儿童惨遭遗弃,具有仁爱之心善良的中国人民在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对日本孤儿伸出援助之手,用慈爱之心将他们抚养成人。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孤儿们访日寻亲开始,判明身份的孤儿日益增多,中国的养父母对希望回日本的人表示深深的理解,忍受着别离的悲伤,含泪将他们送回日本。今天归国孤儿对中国养父母的恩情表示衷心的感谢,为日中两国的友好在日本社会各领域发挥着作用。我们日本国民对中国养父母的人道精神和慈爱之心深深地感激,此恩永世难忘。在日中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之际,在祈祷两国永远和平和友好的同时,对中国养父母的恩德深表谢意,这种伟大精神和崇高的事实将为子女后代树立光辉的榜样,为使人类的悲剧不再重演,特立此碑。

这段碑文并不长,但却有着丰富的信息,有着深沉而伟大的情感。中国的养父母,在20世纪50-70年代,生活无疑是艰难的,他们无私的爱和日本侵略者抛弃妻子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照。

我们无法确切知道邦男的命运。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在日本本土,邦男在1945年是否回到她们身边?他们是否知道,在中国,还有这样一群遭遇骨肉分离之痛的孤儿?

猜你喜欢

关东军伪满洲国养父母
伪满洲国语境中东亚连带的正题与反题
富养父母
齐齐哈尔日军“忠灵塔”探析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使用化学武器探析
被人收养,该赡养谁?
浅析伪满洲国傀儡帝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