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群体均衡视角下农村低龄寄宿生的问题与对策

2015-05-30于晓康赵丹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均衡

于晓康 赵丹

【摘 要】 近年来由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学生上学远的问题日益突出,而农村寄宿制学校为解决上学距离问题,实现教育公平贡献巨大。但随着学生寄宿的低龄化加剧,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满足不了低龄寄宿生学习和生活的需求,低龄寄宿生面临着教育的起点、过程、结果的不均衡。因此,未来政策需针对这三个阶段的不均衡,从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管理的完善,教师队伍的优化,家校合作的巩固等方面入手加强建设,以使低龄寄宿生获得同等质量的教育并获得均衡的教育结果,从而达到群体均衡。

【关键词】 义务教育群体;均衡;农村低龄寄宿生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西北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研究——基于GIS的空间计量分析”(项目编号:7120318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学点问题研究——基于GIS的实证分析”(项目编号:12YJC88015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农村低龄寄宿生义务教育群体均衡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于晓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学生;赵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农村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访问学者,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政策。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6-0047-03

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学生上学远的问题更加突出,全国农村寄宿生群体规模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据统计,2013年全国小学寄宿人数已达到1,021万人,占小学在校生的比重为11%,其中,农村地区寄宿生就有977万人,占总寄宿小学生的95.7%。然而与集中办学和寄宿制学校的广泛建设相伴而生的是,很多孩子离开家开始了全新的寄宿生活,且寄宿生低龄化趋势出现。为了解农村低龄寄宿生的基本状况,本研究从义务教育群体均衡视角下对我国农村低龄寄宿生所面临的问题和成因做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低龄寄宿生的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低龄寄宿生的问题及表现

1. 教育机会起点不均衡

(1)低龄寄宿生普遍来自经济背景较差的农村家庭。本研究调查发现,低龄寄宿生的家庭经济背景普遍较差,一年级到四年级低龄寄宿生中,其家庭年收入在5000-15000元之间的占到40.9%,家庭年收入在15000-25000元之间的占到35.3%,属于低收入群体。可见,由于家庭经济的关系,部分低龄寄宿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起点上已然面临不平等的境遇,这也将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相关研究也表明:“从家庭经济状况来看,对于家庭经济一般甚至困难的寄宿生,受家庭经济的制约,不能进入条件设施较好的学校,甚至无法入读寄宿制学校,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

(2)低龄寄宿生上学距离远。寄宿制学校服务半径偏大,一般学生都选择乘车上学,交通费用又加重了家庭的教育负担。本研究调查显示,样本群体中1-4年级的寄宿生中周末往返家校时间大于半小时的学生比例为82.9%,而且,由于学生上学缺少专用校车,很多无证驾驶的简易农用工具便成了学生上学的主要交通工具,即便是选择乘坐城乡公交,由于监管难度大,这些车辆往往车况差且超载严重。这种状况使得寄宿制学校学生上学途中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国家审计局2013年的调查也显示:“西部地区270个县的小学服务半径增幅59%,平均达到6.09公里”。

(3)寄宿学校缺乏专职生活教师,导致低领寄宿生无法顺利接受义务教育。由于农村教师编制紧张,生活指导教师短缺,而有的学校虽然要配备了低成本的生活服务人员,但员工素质不高,管理质量低。据我们在10余所学校中的现场访谈发现,每名生活指导教师平均要照顾100多名学生,按照国家规定,小学每50名学生需要配备1位生活教师,这样的配备显然是不足的。

2. 低龄寄宿生面临教育过程不均衡问题

(1)学习任务重。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生的课余生活以学业为主,存在超负荷学习的现象。调查发现,学校为加强寄宿生的管理,把学生在校时间排得非常紧凑,课本知识的学习几乎成了一天生活的全部内容,很多时候甚至要挤占课下的时间来完成繁重的课业任务。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对于“课余时间充足”的看法,“不太赞同”和“完全不赞同”的学生占47.1%。

(2)学校适应性较差。由于环境、角色改变,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寄宿生会显得不适应,加之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惯,使他们缺少独立生活能力和与同伴的交往能力,许多低龄寄宿生在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出现无法入睡、想家、感到孤独等问题,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欠缺,对教师有非常大的依赖性。从表中我们还发现,低龄寄宿生普遍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共有50.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理能力不强。研究发现,在学校背景下的孤独感通常是人际关系和学业不良的结果变量,虽然身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但寄宿生的孤独感却比走读生强烈。

(3)家庭教育缺失。据调查发现,寄宿生和父母见面的机会较少,他们得到的直接亲情也较少,而家长们普遍关注的是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对他们的内心情感和性格养成则关心甚少。同时,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后,家校距离增加,加之农村交通条件和通讯设备落后,学生的在校信息很难及时传递给家长,家长难以及时获悉孩子在校的情况,也就无法帮助他们排解在学业或情感上出现的问题。

3. 教育结果不均衡

(1)低龄寄宿生学业成绩较差。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低龄寄宿生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一门或几门功课不及格的现象。部分低龄寄宿生性格内向,不能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这样随着学习知识难度的不断加深,在学习上的困难越来越大,进而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学业完成率较低。在问卷调查中,了解到由于农村教育质量差,学业成绩低,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在对于“同村中同学辍学原因”这一问题调查中,选择最多的是“学习不好”,占19.4%。学校外部各种舆论对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如“读书无用论”“打工致富论”以及学历教育事实上的贬值和就业压力的无限扩张等。

二、低龄寄宿生面临义务教育群体不均衡问题的成因

1. 县域财政依然薄弱,寄宿制学校办学经费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采取“国家倡导,地方政府举办”的模式,实行由地方政府负责,以县为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具体组织实施的属地管理体制。由于县域自身经济力量薄弱,使其客观上产生了压缩支出的需求,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没有建立长效经费保障机制,重初期投入而轻后续配套,重基本建设投入而轻教育事业费,忽视建立寄宿制学校资金长效保障机制。

2. 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尚不完善

随着学生数量的剧增与寄宿规模的扩大为学校管理带来困难,加之现有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绝大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基本上是非寄宿制学校在时间上的延伸与空间上的转移。从所调查的几所学校的情况来看,部分寄宿制学校宿舍结构陈旧,空间拥挤,寝室环境差;学校后勤保障不力,学校食堂提供的菜很少,营养不均衡;浴室开放时间短,甚至没有浴室;学校教学、生活和娱乐设施配套不足,学生业余生活单调,这些都大大影响低龄寄宿生身心健康发展,降低其生活学习满意度,同时也制约了寄宿制办学模式优势的发挥。

3. 寄宿制学校教师资源短缺,配置不合理

教师编制紧张,农村寄宿制学校师资结构与学科之间的不相匹配,教师兼任多门课程的现象大量存在,劳动强度增加,教育质量相应下降,影响学生学业成绩。随着低龄寄宿生数量的增多,主要承担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职能的生活指导教师更显重要,但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普遍存在着生活指导老师数量不够、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调查中发现,由于缺少生活教师,对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要么就是由任课教师代替,要么就是临时请社会人员充当管理人员。

4. 农村家长教育意识薄弱,把责任完全寄托于学校

农村家长普遍受教育水平低,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实践方法。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在寄宿班里,在学校孩子里有生活老师照看,帮助家长解决了照顾、教育孩子的负担,孩子学习时间也增加,但家长们却普遍忽视了孩子们的内心情感和性格养成。也有部分家长出于一种不能照顾孩子的愧疚和补偿心理,对孩子采取了“妥协、迁就式”的家庭教育,这种做法同样不利于孩子情感的健康发展。亲情的欠缺,使寄宿的孩子在遭遇挫折时因缺乏倾诉对象而不能进行合理的情感转移和情绪宣泄。同时,家校共育工作目前尚未系统有序地展开,家庭和学校各自履行怎样的职能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

三、解决低龄寄宿生的问题的对策

1. 增拨教育经费,优化保障机制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寄宿学校的工作,在政策、资金上予以支持。各级政府应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寄宿制学校补贴资金,在“两免一补”政策外进一步免除部分费用,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要针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适时改变“以县为主”的教育投资体制,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可以加大省市一级政府对贫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优化社会保障机制,构建社会对义务教育的捐赠鼓励机制,广大社会成员应关心寄宿生的成长,为他们多多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2. 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要尽力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学校要改善寄宿制学校住宿条件,增加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的设施,让学生住得舒适、温馨。学校要完善管理制度。在学生作息制度方面,要适当压缩自习时间,处理好寄宿生学习与生活间的关系,保证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在餐饮方面,要科学安排寄宿生营养结构,创新食堂供餐机制;在学生安全方面,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规范寄宿生往返学校的交通管理,消除学生上学途中的安全隐患。同时,学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策略,尊重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以减轻寄宿生的孤独和焦虑情绪,提高他们的人际适应水平。

3.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教师编制和配置方面,全面合理地考虑,根据寄宿制学校的特殊性制定寄宿制学校的教师编制政策,解决生活教师的编制问题。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待遇,以提高教师组织学生课余活动的积极性,建立面向学生课后管理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培训体系,以提高学生课余活动的质量。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方面的有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巧,要求教师主动关心学生、引导学生,并在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干预,排除学生在适应方面的隐患。

4. 转变家长认识,强化家校合作

从家长的角度来讲,对孩子要有积极主动的亲情关怀,并且亲情关怀的方式和手段要得当。家长要对寄宿生的心理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关心,正确认识和积极的加强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现状和情感变化。从学校角度来讲,学校必须加强与每户家庭的联系,建立起稳定的联系方式,构建家校共育体系,进行经常性交流。班主任和生活教师要定期与家长交流,不但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还要熟悉每一个家庭。家校是两个有交叉又有各自独特领域和功能的不同环境。学校这个正式的教育机构要指导家庭教育、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从而使学校、教师、学生、家庭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孔龙.浅析家庭背景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J].宿州学院学报,2012,(12).

[3] 杨兆山,高鹏.农村寄宿制学校低龄寄宿学生的适应 问题与对策——基于中西部三省区的调查[J].现代 教育管理,2012,(7).

[4] 李军,刘凤华.河北省农村低龄寄宿教育的现状与策略[J].衡水学院学报,2012,(6).

责任编辑:吴雁玲

猜你喜欢

均衡
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均衡路径探析
2×2矩阵博弈中的混合策略均衡
浅析国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形式法则
浅析均衡与非均衡的证券市场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膳食营养合理性分析
学生各科学习成绩指标的模糊识别
经济因素视角下延迟退休最优年限实证研究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顾客购买意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