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周朝觐礼中的用玉制度初探

2015-05-30寇占民韩会芳

理论观察 2015年7期

寇占民 韩会芳

[摘 要]玉作为西周最常用的器物之一,与西周的礼制关系密切。西周的用玉制度是当时礼制的直接反映。本文结合了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从朝觐礼的角度出发,探讨西周的用玉制度,以此窥探西周完备的宗法等级制度。

[关键词]西周;朝觐礼;用玉制度

[中图分类号]K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87 — 02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的礼制文明历史悠久。西周时期,中华民族的礼制系统基本形成。礼的外在表现有两种形式,一为仪,一为器。玉就是礼器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说文解字》中对于“玉”下过定义,“玉,石之美,有五德:瑞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①玉之五德十分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这些显然是后人附加的,但玉在中国古代的作用绝对不容忽视。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礼制逐步完备,玉的礼制功能更加凸显,成为祭祀、朝聘和会盟等重大事务中不可或缺之器。同时,玉也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可以说,西周时期玉的使用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用玉制度直接反应了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

一 朝觐礼的界说

《礼记·昏义》云:“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可见,朝聘礼在西周礼制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中的朝礼包括朝礼和觐礼。关于朝和觐的区别,《周官·大宗伯》中这样描述:“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是以时间的不同来区分朝和觐。《礼记·曲礼》中则这样描述:“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是以诸侯觐见天子时所站方位的不同来区分朝和觐,也就是以礼仪的不同来区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二者并无区别,如清代的朱大韶。②关于二者的区别,学术界目前意见不一,仍有争论。总之,朝和觐皆可指诸侯觐见天子是没有问题的,很多时候,人们也把它们统称为朝,本文中也并未对朝和觐加以详细区分。

朝觐可以加强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联系。有许多重要的政治问题,如分封等重大事件都是在朝觐时进行的。朝觐礼是西周的大礼,有着全面的、细致的礼仪要求,以表明天子与诸侯的尊卑之别。《礼记·祭义》云:“朝觐。所以教诸侯之臣也。”所以诸侯必须按时朝觐天子,以尽臣子之德。按时朝觐与纳贡,即是规范君臣之间的关系,也是检阅诸侯是否尽职标尺。否则就是对天子的不敬,要受到惩处。《孟子·告子》中有:“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③可见,不按时朝觐的后果十分严重。春秋时期,礼乐崩坏,周天子的地位大不如前,朝觐礼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二 朝觐礼中执玉的使用

朝觐礼中天子、诸侯需执玉瑞,以表明自己的身份。“玉瑞”是中国玉礼器中的一个特有名词,区别于一般“玉器”。《周礼·典瑞》有“掌玉瑞、玉器之藏”之说,将玉分为两种,一为“玉瑞”,一为“玉器”。 郑玄注:“人执以见曰瑞,礼神曰器。”④《周礼·大宗伯》中对此的说明更为详细:“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琉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可见,“玉瑞”用于人,朝聘会同礼都会使用;“玉器”用于神,主要用来祭祀天地四方。

上文提到,朝觐礼中“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以作为天子和诸侯的身份凭证。不同地位的人所执玉瑞是不同的。《周礼·大宗伯》的注疏中提到:镇圭,尺二寸。桓圭,九寸。信圭,七寸。躬圭,五寸。谷璧,蒲璧,皆五寸。①《礼记·杂记下》也有类似记载:“圭,公九寸,侯伯七寸……”这些记载与《周礼》中的记载虽有一些出入,但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同地位的诸侯,在礼仪和用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关于朝觐礼中执玉的情况,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左传·哀公七年》有“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说法,杨伯峻先生认为这是以当时的礼制来说古史,夏禹时期的万国也就是一些部落首领,不会执玉帛来行朝觐礼。此文献虽不能说明夏禹之时就有执玉朝觐之礼,但证明了周代此礼十分盛行。《仪礼·觐礼》中这样介绍诸侯觐见天子的礼仪:“至于郊,王使人皮弁用璧劳。侯氏亦皮弁迎于帷门之外,再拜。使者不答拜,遂执玉,三揖。”可见,按照周礼,诸侯觐见天子是需要执玉的。《国语·吴语》中有各国国君执玉入朝的记载:“宋、郑、鲁、卫、陈、蔡执玉之君,皆入朝。”注曰:“玉,圭璧也。”②这里提到,诸侯入朝所执玉瑞为圭,圭在西周礼器中的地位很重要。觐见时执玉圭的说法《诗经》中也有提及,《诗经·大雅·韩奕》描述了韩侯朝觐周王的过程,“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韩侯执玉圭见天子的描述正合周礼。

当然,诸侯、卿大夫之间相见也需要执玉。《左传·定公十五年》就有这样的记载:“邻隐公来朝。子贡观焉。郑子执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杨伯峻对此这样注解:“据《周礼·典瑞》及《礼记·曲礼》,诸侯相见,公、侯、伯执圭,子、男执璧,圭璧形状不同,均以玉为之,故此云执玉。”③这里提到诸侯相见执玉的规格。朝觐礼中,天子和诸侯所执玉瑞是有其固定的标准。

这种等级区分,还体现在服饰上,《周礼·典瑞》中对此也有记载:“王晋大圭执镇圭,缫籍五采五就,以朝日。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缥皆三采三就,子执谷圭,男执蒲圭,缥皆二采再就,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诸侯相见亦如之。”这样精确的规定,充分反映了周代以宗法制为基础的礼制系统的完备和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

为何要以玉来区分身份,原因很多。一是因为玉色泽晶莹,有美感。二是因为玉是有灵之物。夏商之前,由于灵石崇拜,玉一直被视为有灵性的神物,作为巫的重要法器。社会出现等级后,玉被社会上层的巫、部落首领所垄断,成为身份、地位以及宗教的象征。三是因为玉是有德之物。《管子·水地》中说玉有九德,“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楚辞》中有“纫秋兰以为佩”,注曰:“佩,饰也,所以象德。故行清洁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能解结者佩觿,能决疑者佩玦,故孔子无所不佩也。”④玉乃有德之人佩带之物,所以西周贵族喜欢用玉来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玉也因此常常作为诸侯进献给周天子的礼物。

三 朝觐礼中的进献之玉和赏赐之玉

根据周代的礼制,诸侯在朝觐天子时会进献礼物。《仪礼·觐礼》载:“四享,皆束帛加璧,庭实难国所有。奉束帛,匹马卓上,九马随之,中庭西上,奠币,再拜稽首。摈者曰:‘予一人将受之。侯氏升致命。王抚玉。侯氏降自西阶,东面授宰币,西阶前再拜稽首,以马出,授人,九马随之。事毕。”这一段讲述了诸侯向天子献礼时的各种礼仪。可见诸侯向天子献礼是朝觐礼中的一个必要环节。

诸侯进献的礼物一般为本国的特产,当然也常有玉。朝觐礼中诸侯进献的礼物中最常出现的一项即玉币。上文提到的“四享,皆束帛加璧”就是指玉币。玉币不是一种器物,它是一种统称。《周礼·小行人》:“合六币: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诸侯之好故。”把圭、璋、璧、琮、琥、璜合称为六币。进献用玉中除了玉币,常出现的还有玉献、玉几、玉爵。《周礼·大宰》载:“大朝觐会同,赞玉币、玉献、玉几、玉爵。”可见这几种是朝觐会同中常见的进献之玉。

朝觐之后,天子会对诸侯进行赏赐。《诗经·大雅·韩奕》是对韩侯朝觐的全面描绘,其中“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王锡韩侯,淑旂绥章,簟茀错衡。玄衮赤舃,钩膺镂钖,鞹鞃浅幭,鞗革金厄。”描写韩侯觐见天子后,获得了很多赏赐。赏赐之物有玉圭、有车服。圭是天子册封韩侯,所赐的信物,是作为身份的象征。从《仪礼·觐礼》:“天子赐侯氏以车服”的记载来看,朝觐礼中天子一般会赐车辆、命服,赐玉的情况不确定,但朝觐中如果有册封,一般是会赐玉的。

从许多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中可以看出,天子赐玉的情况不在少数。西周出土的金文资料中,周天子赐玉中出现较多的是“圭瓒”。《礼记·王制》云:“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钺,然后杀,赐圭瓒,然后为鬯。未赐圭瓒,则资鬯于天子。”说得是周天子册封诸侯时,会赐弓矢、鈇钺、圭瓒等,它们在这里是作为礼器存在的,代表身份地位。其中,“瓒”是古代行祼礼时的礼器,以圭为柄,圭以玉为之。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子尊就记载了天子赏赐子“瓒”的内容:

乙卯,子见才(在)大室,白□一,耴琅九, 又百牢。王商(赏)子黄瓒一,贝百朋。子光(贶)商(赏)汝丁贝。胙(作)己□□冀 。

王慎行在《论乙卯尊的时代及相关问题——兼与陈贤芳同志商榷》一文中对乙卯尊铭文进行了分析解释,乙卯尊即子尊。铭文大致讲了乙卯日这一天,子在天子祖庙的中室觐见天子,进献了白色的某种物品一件、珠玉耳环九副,特殊饲养的享牛一百头。王赐赏给子镶有黄瓒一件、贝一百串。这里天子所赐之玉有玉制饰品和瓒。

赐瓒的情况在西周属于比较多的,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中也有天子赐圭赞的记载,“赐汝秬鬯一卣、祼圭瓒宝、朱巿、葱衡、玉环……”其中“祼圭瓒宝”就是圭瓒,除此之外,天子的赐玉还有葱衡、玉环等。西周晚期的元年师兑簋的铭文中也有关于赐玉的记载:“易女(锡汝)乃且(祖)巿、五黄、赤舄,兑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不(丕)显鲁休,用乍(作)皇且城公簋。”从铭文中可以看出,周天子册封师兑时赏赐颇丰,其中,“黄”应为“璜”,是西周重要的礼器。

西周时期出土的金文中涉及天子赐玉的不在少数,从中可以看出赐玉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册封、军功等,最主要的为册封。赐玉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圭瓒、璋瓒、璜等礼玉,还有玉耳环之类的佩玉,种类很多。

四 朝觐礼中的祭祀用玉

除了朝觐时所执的玉瑞和进献、赏赐用玉外,西周朝觐礼还涉及祭祀用玉。《仪礼·觐礼》:“诸侯觐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步,四门,壇十有二寻,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出,拜日于东门之外,反祀方明。礼日于南门外,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沈;祭地,瘗。”可见朝觐之礼往往会伴有祭祀。

祭祀中常常用到玉。祭祀用玉主要为“六器”,不同的玉器用途也不同。前文提到“六器”是用来祭祀天地四方的。《周礼·典瑞》对祭祀用玉有详细的说明:“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祼圭有瓒,以肆先王,以祼宾客。圭璧以祀日月星辰。璋邸射,以祀山川,以造赠宾客。”

在中国,祭祀用玉的起源很早。上古时期,人类的力量不足以与自然抗衡,对于许多事物会产生崇拜心理,其中之一就是灵石崇拜。人们相信玉作为灵石的代表,是有灵魂的,它可以沟通人与天地。所以祭祀日月山川,自然离不开玉器。所以夏商周三代玉器一直是十分重要的祭祀礼器。

西周时期,礼制完备,玉成为礼制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春秋战国,礼乐崩坏,玉器虽然仍备受诸侯的推崇,但其在礼法中的地位开始下降。秦汉以后,玉的主要功能已经不在是礼器,而是作为装饰品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中国人对于玉的钟爱远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相信玉是有灵之物,更多的是因为玉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器物,参与到了政治、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与中华民族一起承载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奖牌,在背面镶嵌上中国古代龙纹造型的玉璧,立刻突显出了中国特色。龙是中国的标志,玉亦是。中国人爱玉,不止是爱其形,更是爱其德,爱其魂,爱它身上所蕴含着的中国传统文化。

〔参 考 文 献〕

〔1〕〔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O〕.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7.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清〕 阮元,王先谦.清经解续编〔M〕.上海:上海书店,1988.

〔5〕〔清〕阮元校刻.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胡培翚.仪礼正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7〕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1〕陈戍国.中国礼制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12〕李无未.中国历代宾礼〔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13〕孙庆伟.周代用玉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4〕王慎行.论乙卯尊的时代及相关问题——兼与陈贤芳同志商榷〔M〕.文博,1987,(02).

〔15〕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 〔D〕.郑州:郑州大学, 2001.

〔16〕叶友琛.周代玉瑞文化考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7〕张秀华.西周金文六种礼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0.

〔责任编辑:张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