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贵州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与发展

2015-05-30白相春

北方音乐 2015年7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白相春

【摘要】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土家族标志性的文化形态,已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出要通过对其他地区摆手舞的研究和贵州土家族摆手舞发展中的问题相比较找到一条适合贵州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与发展的策略,使贵州土家族摆手舞能更好的发展下去。

【关键词】贵州土家族摆手舞;传承;发展

绪论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摆手舞,土家语称“舍巴日”“舍巴巴”,汉译“玩摆手”,为每年正月初举行。是以酉水流域为中心,涵盖湘,鄂,渝,黔西南四省交界处为中心的酉阳流域摆手舞文化,是一种祈求幸福,酬报祖先的舞蹈。它表现了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战争,神话传说等内容。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明清。土家族人祭祀仪式毕,击打大鼓,鸣大锣,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气势雄浑壮阔,动人心魄。

2008年2月土家族摆手舞正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因为土家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只能靠艺术的形式来传承和发展,所以摆手舞的存在对于土家族来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由于外来文化强烈的冲击,经济的滞后人口的迁移,导致面临后继乏人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实地调查和探访摆手舞的展开只是昙花一现,很多地方在教育和政府推广下只注重表面功夫,反而形成了“一股风”的现象。

在这种不利于发展的状况下,学术界开始重视对摆手舞的研究。目前对摆手舞的研究大体可分为形态特征, 体育功能,传承保护,发展对策等4个方面。形态特征方面:李君(2001),刘楠楠(2006),田珂(2010)的研究表明摆手舞是以手臂摆动为主,下肢附随颤动,舞蹈动作机械,粗犷又富有节奏。体育功能方面谭涛(2008),摆手舞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经常跳摆手舞可以起到丰富心灵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传承保护方面鲁志强(2010)付静(2012)苏丹(2011)表明摆手舞的传承是通过一代代血缘以及相关族人传承,历史悠久,而在保护上则需要政府起主导,以及社会力量等多方面重视并合作共同保护传承摆手舞。发展对策方面覃涛(2008)的研究表明酉水中心流域需要建立“五位一体”。通过政府,专家学者,民间艺人,中小学教育机构,商人联合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摆手舞之道。

在上述前沿研究中,大部分以酉阳地区为主研究摆手舞各方面的传承与保护。从其形态研究探讨解决了摆手舞独立与其他舞种的舞蹈区别。而体育功能则从其健身价值的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具有很强的娱乐健身价值,可以增加身体的素质。在传承保护上则解决了摆手舞传承和保护的细节问题,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其传承和增强保护意识。而从发展对策来看,以酉水中心流域为出发点,给出了适合其当地发展的保护对策,解决了以酉水流域为中心的摆手舞的发展对策。

以上前沿研究都是以酉水地区的发展政策为主要研究,把这种研究结果直接挪到贵州摆手舞的发展对策中是不符合的,因为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经济方面,地区的文化差异不同,因此本论文从贵州的角度来论述土家族摆手舞在当地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给出更加适合贵州地区实际情况的建议,使有效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摆手舞。

一、贵州摆手舞的发展历程

据《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记载摆手舞最初起源于巴渝舞(军战舞),根据段绪光的《巴渝舞的源和流》论文中提到巴人由于躲避战乱将摆手舞传入酉水流域。而后《华阳国志·补志》记载酉阳于西汉时期建立县,以此得到安定坏境开始传入周边地区,所以此时摆手舞开始传入贵州。(纪兰慰,丘久容2003。段绪光1984)

而后在贵州发展也是一波三折,可以归纳为一下几个时期。兴盛期。这时候摆手舞刚传入贵州地区没多久,逐渐开始盛行。并开始成为土家族人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开始进入发展热潮时期。这时两个有利条件将摆手舞发展带入第一次高潮。第一,安定的坏境,贵州地处西南边缘地区,远离战火动乱,保证了其安定的发展环境空间。第二,长期滋补贵州当地优秀文化,由于贵州地区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农耕文明,土家族先民在劳作时候就往往借摆手舞来赶疲提神,驱赶野兽。因此在实际的劳作中将文化和摆手舞结合,充分让摆手舞吸收优秀贵州当地文化。

低谷期。贵州地区属于清朝实行“改土归流”地区,改土归流就是统一思想文化巩固统治,此时摆手舞遭到禁止,陷入低谷时期。摆手舞在民间发展也停止开始出现滞停甚至倒退,摆手舞开始推出土家族人的舞台。

成熟期。而在新中国解放前后,由于思想的解放,摆手舞又开始盛行,融合自己传统同时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将摆手舞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而又具有艺术表现性。摆手舞在此时期最终具有成熟的体系。

而贵州摆手舞吸收自己优秀文化以及长期在本土发展不可盎然的情况下,具有区别与其他摆手舞文化之处,具有了如下贵州自己的特征。第一,具有自己的文化动作特征,比如顺拐,屈膝,下沉,颤动等区别于其他摆手舞的文化特征,是由于贵州地区处于山区,且长时间劳作(付明华,付存2005)。第二,更加形象生动的舞蹈贯穿于整个表演,贵州摆手舞注重形象生动的表演。摆手舞跳动过程中敲打大鼓小顾同时进行,而其他地方则是分开打。第三,独立性。贵州摆手舞历经上千年的发展演变,现在的摆手舞都是贵州地区文化生活的传承,而之后也没有在沿革酉阳摆手舞的发展,而是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

据上述研究表明贵州摆手舞历经漫长而又复杂的发展过程,大致传入过程为巴人——土人——土家族人——贵州地区。所以贵州地区摆手舞大致阶段可以分为。第一,摆手舞传入酉水流域。第二,再到酉水流域传入贵州地区。第三,长期吸收贵州优秀文化形成贵州地方特色。第四,解放前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最终发展成熟稳定。摆手舞历经千年繁衍变化,在历史大浪中洗出自己的闪光点,不断涌出土家族摆手舞更多优秀精华,最终成为优秀的历史优秀文化。

二、贵州的传承现状

土家族摆手舞先后共延续千年之久,在贵州的沿河县,印江县等地区依旧保留着自古时候而延续到今天的传统摆手舞文化。当下贵州摆手舞开始逐步有了新的发展,在融合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当今现代文明带来更大的挑战,每一个措施策略的实施都难免有好有坏,所以清楚了解贵州摆手舞当下传承现状策略的好坏,对我们保护传承摆手舞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一)教育推广带来新的契机

如今,在贵州沿河县摆手舞地区,教育部门为了保护传承摆手舞文化,开始逐步重视。以教育局文化局等为主导教育部门配合开始了中小学的摆手舞活动推广。在很多学校学生都必须的课余时间集体练习摆手舞,就像集体做广播体操一样,融入了他们一部分的生活,将摆手舞推广引向更大的舞台。

(二)民间推广对摆手舞的重新定位

摆手舞具有很强的娱乐价值,健身价值。所以当下摆手舞开始向另一种方向发展,那就是“广场舞”。在沿河地区很多社区广场都会有很多中老年妇女每天集体在广场上跳摆手舞,成为她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很多时候还会组织社区性的摆手舞比赛或者活动。以此娱乐身心,增强身体作用。

(三)民间摆手舞艺人表演开始逐渐升温

在当下摆手舞的发展过程中,摆手舞开始逐步回归舞台。现今的大众晚会节目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多,人们在满足基本要求后并开始享受娱乐。而很多晚会的举办就必不可少的成为了摆手舞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的桥梁。如今的摆手舞艺人已经出没在很多的晚会现场或者节目表演地区。

当下贵州地区的摆手舞现在可以归纳为,起步跳板较好,但很难以形成持续性的良性发展。所以当局应该重视贵州地区摆手舞的现状,做到一切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合理的摆手舞传承保护方针,以免形成发展畸形的错误。

而且贵州地区对比其他地区摆手舞发展更加落后,但也更加正统,传承优良。发展更加落后原因在于贵州经济文化相对较落后其他省份,所以推广发展相对困难。而摆手舞的精华却更加原始完整,因为贵州地区摆手舞处于很多原始少数民族发展,起步发展也很晚。并不像其他省份盲目大力发展,导致融入很多现代化元素已经变得现代化。

三、其他地区摆手舞传承策略

以酉阳为中心的摆手舞体系发展了上千年,直到今天人们都在探索摸寻如何将摆手舞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贵州以外的摆手舞探寻策略从未停止,从湖南,重庆,湖北等都积极发展传承。而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等导致发展各有千秋。其中不乏一些比较优秀的发展传承案例。

酉阳案例:酉阳地区为摆手舞文化核心地区,关于摆手舞的发展策略从不乏创新以及实用性为一体的方案。比如酉阳地区构建了一个“五位一体”。以政府为带头,附和教育机构,专家学者,民间大众,商家,全方位的发展摆手舞。政府打头起到引领,教育打好基础基础大众,专家学者做好后备专业工作分析策略,民间大众参与提供广泛意见,商家发展推广摆手舞。五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援,从内政府,教育,专家学者大力支持,从外商家,民间大众积极参与。内外结合使酉阳地区摆手舞发展传承更加合理以及长期化。五位一体方案的实施使酉阳地区摆手舞影响规模都达到了荔枝最大化,将摆手舞在酉阳地区发展传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五位一体加入了商业元素也带了一些负面影响,那就是使单纯的摆手舞文化商业化,变得更加复杂以及界限模糊。

湖南案例:湘西龙山土家族摆手舞发展策略。将摆手舞发展融入旅游资源的发展,将摆手舞文化打造成旅游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以摆手舞为旅游品牌,打造规模的旅游效应,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摆手舞的传承发展。在其中将摆手舞大力推广到民间,融入到民间广场舞之中,让地处其中旅游的游客看得穿着少数民族服饰,跳着摆手舞的人员,将摆手舞融入旅游之中。实现更好的推广以及发展传承摆手舞的发展。古丈县发展策略。2006年,古丈县文化局牵头举办了第一届摆手舞教学培训班,此培训班集中培训一段时间,将送入当年的省内摆手舞文化活动,进行省内文化宣传比赛。湖南案例充分将摆手舞大众化,是更多的人认知摆手舞,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但同时摆手舞的广场舞化使摆手舞的精华开始变质,更多倾向娱乐大众型舞蹈以及商业化,而不是纯粹摆手舞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湖北案例: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舍米湖人摆手舞拥有号称“神州第一摆手堂”之称的“摆手堂”。如今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摆手堂已经所剩无几,所以恩施当局绝定修建一部分摆手堂,以此重新弘扬摆手舞文化。恩施州来凤县举办摆手舞文化节。2006年来凤县第二届摆手舞文化节,将摆手舞推向高潮,成为了武陵山区规模最大,参演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化节日。大力的将摆手舞文化通过摆手舞文化节弘扬。在此次节日上由政府牵头,最后和一些商家签订了20多亿的旅游发展金额。湖北案例是为数不多将商业,旅游,发展传承摆手舞文化获得巨大成功的案例。为摆手舞走向更大的舞台和市场开了先河,摆手舞也可以通过大型舞蹈的舞蹈表演获得巨大的商机。为以后湖北摆手舞发展起了一个好开头。

酉阳是“五位一体”的发展策略,主要以政府,教育机构,专家学者,民间大众,商家全方面的发展摆手舞,规模达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商家的元素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湖南湘西主要将摆手舞发展加入到旅游资源的发展中,这样加大力度推广摆手舞,古丈县也举办了摆手舞教学和比赛让更大的人认识摆手舞,但是更多的人倾向娱乐性使他变了质,从而得不到纯粹的对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湖北主要是通过举办摆手舞文化节,将商业,旅游,发展传承摆手舞文化获得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而贵州主要是以学校和政府来传播,但是并没有以旅游来带动和推广发展。在发展传承摆手舞案例以及实际运用中困困重重,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成功的实际案例,所以贵州当局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泊。了解贵州本土摆手舞情况及发展传承空间,做到符合当地发展的策略。

四、贵州的发展策略

摆手舞引入校园,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摆手舞的认识,重新认知传统,正式摆手舞文化,打下摆手舞传承发展基础。避免很多学校练习摆手舞都是出于应付上级检查,在上级部门发出通知提前组织摆手舞的训练,形成了“一股风”的作为。而不能将摆手舞真正的实行大规模自发性的推广。因此,各相关教育部门和校领导要长期建立相应的有效机制,比如每年定期举办摆手舞比赛等,逐步将摆手舞引入中小学课堂,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

摆手舞的广场化推广可以有利于民间的发展,将摆手舞落入普通人生活之中。但是这些组织都是一些小规模的组织,是民众自发性的娱乐行为,人群也十分限定在中老年妇女之间。避免很难发展成为大规模民众自发性的认知摆手舞,跳摆手舞的行为。而且摆手舞广场化容易变异的摆手舞,逐渐改变摆手舞以土家族日常生活演变而来的形态动作,更加广场健身化,脱离摆手舞正轨。所以要发掘、整理、保护好贵州特色的摆手舞。

让人们更加亲眼亲身的了解认知摆手舞,重新提起对摆手舞的认识。让正统的摆手舞表演出现在艺术大舞台上。避免摆手舞的继承成为了民间艺人一个十分难以解决的问题。摆手舞只能在地方性小舞台展示,所以很多人觉得不赚钱难以维持生计,又忙于各地的表演奔波。所以摆手舞的继承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对传承人有科学的管理和保护,便于提供传承与发展的良好的平台。

五、结论

综合上述,应该以政府为头,带动教育机构,专家学者,民间大众和商家全面的发展,但是也要避免过于商业化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应该把摆手舞融入到旅游产业中去从而加大推广力度,也可以在一些适当场合和文化节进行摆手舞的教学和比赛,主要以对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为出发点,防止过于娱乐性而忽视它的纯粹性。其次,在摆手舞的传承和保护上应该正视它的历史,看懂其包含的情感,认清摆手舞当下的现状好坏问题,以及在当下和过去的经验中确立摆手舞未来传承的道路。这样才能使之继续载着土家族人民的向往,走的更远、更明确,使其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付静.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与保护[J].湖北民族学院,2012(6).

[2]黄兆学.摆手舞的社会功能及发展趋势[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4(6).

[3]谭涛.酉阳土家族摆手舞的现状及传承对策研究[J].重庆西南大学,2008(4).

[4]刘楠楠.试论土家族摆手舞形态流传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

2006(4).

[5]刘彦,全露.土家族摆手舞的现代变异,西南民族文化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9).

[6]覃琛.武陵山区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变迁与争论[J].中央民族大学,2011(3).

[7]李伟.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与文化传承[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

[8]鲁智强.武陵三区土家族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

2010(3).

[9]田珂.湘西龙三土家族摆手舞的当代特征与功能[J].上海师范大学,2010(3).

[10]苏丹.重庆酉阳县土家族摆手舞的田野观察与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2011(2).

[11]萧洪思.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6.

[12]段绪光.巴渝舞的源与流[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