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落深处

2015-05-30赵志伟

参花(上) 2015年7期
关键词:川西都江堰院落

四川省都江堰柳街镇开展的乡村散居院落环境卫生、社会管理综合整治,在该市率先垂范,创新“柳街模式”成为当地乃至中国新农村建设值得借鉴的地方。

整治散居院落提升了乡村风情的生活品味,保护了川西民居民俗特征,奏响了都江堰农旅相融的强音,继承和发扬了中国院落文化。

古朴的院落犹如一首首美丽的散文诗卷,突出了美妙的自然段落,丰富了,彰显了,鲜明了川西民居民俗文化;无论张家院子、还是李家林盘……还有许许多多的院落如同绿洲中的一艘方舟,在那弯弯曲曲的林中小径深深伸进庭院,每一处都是田园风光诗情画意,每一处都是翠绿的人居自然胜境。

陶渊明说:“户庭无尘土,虚室有余闲。”

白居易说:“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余秋雨先生说:“这个庭院,不知怎么撞到了我心灵深处连自己也不大知道的某个层面。这个层面好像并不是在我的有生之年培植起来的,而要早得多。如果真有前世,那我一定来过这里,住过很久。我隐隐约约找到自己了。自己是什么?是一个神秘的庭院。哪一天你不小心一脚踏入后再也不愿意出来了,觉得比你出生的房屋和现在的住舍还要亲切,那就是你自己,我在这个庭院里独个儿磨磨蹭蹭舍不得离开……”

听一位厌倦了城市生活的长者说:“人,在钢筋水泥筑起的高楼里生活,犹如在鸟笼中穿行;在乡坝头居住,就自由在恬静的生活里。”

临近柳街乡村院落,一阵阵柳风吹拂,送来扑鼻的淡香与清爽,亲吻来者的肌肤,无不令人寻香闻柳……

假如,你能驻足柳街院落便能闻声听香,这五月的蝉声和蛙声会让你心醉,这房前屋后的树林鸟语花香会让你耳目一新。到了夜静前的喧闹时,从远处传来声声犬吠,近处可听可见鸡唱鸭鸣,每日还有公鸡啼叫为你报晓黎明。还有广场上传来悠扬的节奏,仿佛“薅秧歌”从远古时代传来……

有着随园、归隐的人,在这如此的院落里能读出明月清风的古典之情,能悟出躬耕乐道之意,能隐于深处探索院落文化的风骨与神韵,能感受到风花雪月的自然情趣。

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早出晚归辛勤农耕的汗水,犹如泼墨写诗作画,从画中来又回到画中去。于生态自然栖身正是一叶人文风景。

多少年来,中国文化已深嵌在院落里,透视过去,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农耕文化的精髓,能看到这一座座院落背后的千顷平畴……

然而,先前的院落,是贫困和饥饿的群体,正所谓:“笆笆壁头高粮杆,一眼望到大路边”之穷居,古朴的院落成了贫瘠之地。

而今,乡村虽然还是那个乡村、院落依然还是那个院落,但已诗画换装舞动新姿,变得很神采。那里的农民从那深掩的门庭里走出来,直起了腰杆,挺起了胸膛,迈着自信的步伐,文明了许多。

川西民居民俗院落是我们祖先的一种文化。“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它,阅读它,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作家冯骥才说。

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也指出:“传统村落原来所具有的代代相继、传承至今的文化形态正在发生急剧裂变,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也面临着支离破碎的危险。”

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天有1.6个传统村落消失在城镇化中。我们的院落能否守住浓浓的乡愁,关系到现世与世袭,积极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柳街镇是国家级农民诗歌之乡,又是“薅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地,诗遍整个乡村院落、歌声依旧唱响“稻田里”古老的风土人情。

一踏进柳街镇院落深处有一种回归故土的愉快,让游人仿佛回到“原来向往的地方”。

有了柳街镇院落文化的梦想,我们便有了审视五千年的想象力。

(责任编辑 薛雨)

作者简介:赵志伟,男,生于1960年,汉族,四川省都江堰人。都江堰作家协会会员。从军五年,当过警卫战士。曾在《解放军文艺》《四川农民日报》《华西都市报》《青年作家》等刊物及中国网、央视网、凤凰网等网站发表诗歌、散文、小品文、新闻稿多篇。

猜你喜欢

川西都江堰院落
拜水都江堰
岁月尽川西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川西,那一抹如梦的秋色
千古奇观——都江堰
川西秋色
院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