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黔东南汉语方言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

2015-05-30杨俊荣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特点分析形成原因黔东南

杨俊荣

摘 要:黔东南地区的汉语方言在整个贵州方言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在黔东南的汉语方言中,一些特殊语法有别于普通话的语法,包括了一些重叠词、代词、接触以及副词等用法都各有不同。目前,黔东南的汉语方言的表达备受人们关注,尤其是一些民族性的语言,其运用方式十分特殊。如何将民族语言转化成为汉语的通用语言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这中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过渡过程。少数民族的语言是影响黔东南地区汉语方言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汉语方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黔东南的汉语方言能够帮助贵州方言的深化研究。本文将重点介绍黔东南的汉语方言形成的原因,并且探析其特点,有助于贵州方言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黔东南;汉语方言;形成原因;特点分析

位于贵州省内的黔东南地区,是一个苗族、侗族聚集的自治州,这个自治州位于湖南、贵州以及广西交界的地区。黔东南管辖范围内共有十六个县、市,其中包括了自治州政府凯里市,以及丹寨、雷山、麻江、岑巩、天柱、黄平、从江、锦屏、剑河等十五个县。其中,除了天柱县汉语方言属于湘语以外,在黔东南的各地区内使用的汉语方言都属于西南官话,由于黔东南受到地理位置、历史区划以及民族分布等多方面的影响,使这个地区的方言独具特色。

一、黔东南的汉语方言形成过程

黔东南地管辖范围内,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疆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历史上的黔东南区域长期远离了王朝直接统治。黔东南区域变成了较为偏远的地区,并且和外界的交流甚少。该区域人口大多属于侗族、苗族等,由于和外界的联系、沟通较少,因此,这个区域内打苗族、侗族人民都是采用民族性语言进行相互交流。自隋唐至宋元期间,有少许的汉人不断进入到今天的黔东南区域内生活,由于汉人的数量极少,迁移的时间不固定,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汉族迁移。因此,这些迁移过来的少数汉人不断呈现出小聚居的定居状态,但是由于人口数量较少,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使用汉语方言,这种汉语方言的分布极为系数,难以对黔东南区域的民族性语言产生影响。

在明朝初期,汉人才纷纷大规模地移民进入到黔东南境内。贵州位于云南边境,明朝若要控制云南必定经过贵州,因此,在黔东南一带建立了大规模的交通要道以及军事重镇所等,以此形成了大规模的汉人聚集地,汉语方言自然而然地就流传开来[1]。

明至清朝中期,由于黔东南地区处于湘、黔、桂的交界处,由于这个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险要,且具有领域广阔和植被丰富等特点的影响,使该区域成为了清朝最具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地方。一直到民国以后,黔东南地区接受了一批又一批的华东、华中难民的流亡和暂居,使该地区的汉族人口持续增多。建立了新中国以后,汉语影响更是广阔,通行范围也不断扩大。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该地区的苗乡、侗寨人民和外界的交流、沟通机会日益增加,此时,汉语方言在当地的地位不断提高,对民族语言产生了极大冲击,逐步占领了重要位置,使苗族语言、侗族语言逐步被淘汰。

如今,黔东南境内的汉族移民以蛙跳式的速度不断传播。简单来说就是在原有的苗乡、侗寨地区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汉族移民,并在此聚集生活,扩展速度速度就如同蛙跳的迅速,而聚集在此的汉族人们所使用的汉语方言得到迅速传播,并且逐渐扩大,影响了苗、侗民族语言的应用。

二、黔东南的汉语方言形成原因

(一)历史区划原因

方言属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在历史的区划上,州属于群先县的组合体,不仅仅属于政治中心,一般情况下,还属于文化、政治、交通以及经济中心。因此,州属于与各县、州治之间的政治、文化、经济、交通密切接触的地区,必然必然有消除地方方言的特点,因此,由于受到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特色的发展影响,使黔东南境内的一些少数民族方言逐步向汉语方言转化。但是,黔东南区域内的汉语方言的语音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从方言的声调上就可划分为川黔、湖广和桂北等三种。

(二)移民原因

从黔东南区域的移民原籍情况来看,该地区的汉人所用方言包括了吴方言、北方方言和粤方言、闽方言以及湘方言等。但是,黔东南地区汉语方言又属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这是因为明清后,北方方言的声望较高,黔东南地区聚集的汉人虽来自各个省份,其方言特殊、迥异,北方方言成为了这些汉人日常沟通的共同语言。久而久之,黔东南的汉语方言就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成为了“官语”,并且以较快的速度传播到西南区域。黔东南聚集的汉族人口,以川籍、湖广的人口数量居多,其西南官话的影响力较大。所以,黔东南的汉语方言从整体上就被纳入了西南官话当中了[2]。

(三)民族语言影响

在黔东南地区的语言历史上,苗语、侗语长期处在主导的位置, 因此,黔东南地区的汉语方言就自然而然的吸收了部分苗语及侗语语言成分,从而形成了与标准西南官话有所不同的“官语”。

(四)自然地理

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方面来看,黔东南和湖南相邻,其汉语方言的语音、词汇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湖南方言的影响,其中,语音和湖南方言最为接近的是黎平的方言。黎平的方言从整体的音系来看和长沙话极为接近,可以把这种既带有湖南方言,又带有黔东南的方言叫做湘方言和西南官话的过渡方言。因为融入了湖南方言,所以很多外地人听到黎平方言常常听成了湖南方言,也正是黎平方言声调和湖南方言声调相似所致。另外,黔东南地区属于高原地区,地势险要、交通极为闭塞,对与外界的往来造成了不便,因此,其汉语方言自然就形成了一体。

三、黔东南汉语方言特点

(一)黔东南汉语方言的语音特点

从黔东南地区汉语方言的语音方面来看,位于西部的雷山、凯里、 以及麻施秉等地区苗族人口的比例较大,在这些地区的汉语方言都具有十分明显的苗语特点。东部地区的台江、镇远以及江河、岑巩等地区的侗族人口分布较广,因此,在这些地区的人民的语言具有侗族语言特点。

(二)黔东南汉语方言的语法特点

从语法方面来看,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对汉语方言的语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包括了修饰语的后置、主语后置、直接宾语后置以及动结式宾语前置等。例如,修饰语的后置:你走赶先;主语后置:痛脚、痛脑壳、痛肚子等;动结式的宾语前置:煮饭好、踩你死等。黔东南地区汉语方言的愈发特点还包含了助词“过”的后置,例如:我骂他过。也有比较结果前置、否定词前置等特征[3]。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黔东南地区自古以来都是苗族、侗族等民族聚集居住的地方,直到汉人逐步迁移进来之后,才使黔东南地区的汉语方言从传统的、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方言逐渐转变成为汉语方言。自明清之后, 更有大规模的汉族人口在此进行屯军、经商、避难、居住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使黔东南地区的汉族人民越来越多,并且将汉语方言一并带入到东南境内,由该地区的边缘区域不断传播到中心地区。可以说明朝早已为黔东南地区汉语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清朝代中期,开辟苗疆就意味着黔东南地区的汉语方言已经基本形成,并在此过程当中,随着移民的来源、以及交通、地理位置的变化而越加成熟,最后形成了一个具有黔东南地方特色的汉语方言。

参考文献:

[1]吴春兰,王贵生.苗语侗语对黔东南汉语方言的影响——民族地区语言教学的深层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 2013, 31(05): 36-39.

[2]肖亚丽.贵州黔东南方言特殊语法现象举要[J].凯里学院学报,2015,33(01):103-107.

[3]肖亚丽.黔东南汉语方言的历史成因[J].凯里学院学报, 2013,31(05):94-98.

猜你喜欢

特点分析形成原因黔东南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高中英语高考听力特点及对策分析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
Taking theLong Road我的黔东南马拉松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