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式摄影”之现状与发展刍议
2015-05-30陈凯宁
陈凯宁
摘 要:在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以及摄影技术不断普及与提升的背景下,摄影队伍日渐壮大,“快餐式摄影”方兴未艾。如果对这一现象作一些冷静的思考,不难发现其不容小视的一些问题。利弊分析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我们可以避其短,扬其长,在宏观管理策略上做好顶层设计,要有规划,要讲规则;从摄影者自身来说,要琢磨如何在快门一按之中融注“摄影观念”。摄影,需要技术支持,需要经济支撑,更需要观念更新,中国摄影的未来格局,会因为高品位的摄影观念而更加精彩。
其弊端中,对人文环境的破坏可能才是最深远的。从塔川到婺源的途中,有一处新开发不久的摄影点篁岭,“篁岭晒秋”是它的特色,走在篁岭的村落间,家家户户屋顶晒满了红红黄黄的辣椒和菊花,画面很美,却见不到一个村民。直到看清晒秋用的大箩筐下赫然印着“晒秋公司”的字样,才算恍然大悟。“快餐式摄影”带来这样一种现状,就是原始风情的商业化运作。篁岭的外观是一座山村,其实早已没有村民在此劳作。笔者在此还听到同行人说:“东边那儿正在航拍,叫来了好多人戴着斗笠扮演村民劳作,画面可美了!”这画面可能很美,但个中滋味却有些苦涩。
四、而今迈步从头越:“快餐式摄影”愿景描述
对于“快餐式摄影”,我们要做的不能单单是指摘其不足,毕竟比批判更重要的是建设,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避其短,扬其长。
首先,要在宏观管理策略上做好顶层设计,要有规划,讲规则。我们可以从世界摄影史的发展历程中得到启发。18世纪中叶,类似的现象也曾在美国浩瀚的约塞米提大峡谷上演过。20世纪初,年仅14岁的安塞尔·亚当斯得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台照相机,并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将镜头对准了约塞米提,从而取得了名扬于世的巨大成功。从此,世界范围内的摄影家慕名而来,面对这样的浪潮,约塞米提国家公园没有让“快餐式摄影”这样的现象泛滥。其实措施很简单,就是每天仅限300人进入。这简单的背后其实是理念,即看淡团队蜂拥的“快餐式摄影”带来的绝大经济收益,理性地看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摄影环境、乃至人文环境。今天,世界许多地方,例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依然实行着旅游旺季限制人数举措,有的甚至需要预约[1]。由此可以看出,在群体性活动中,规则和秩序的重要意义所在。
其次,从摄影者本身来说,关键还在琢磨如何在快门一按之中融注“摄影观念”。摄影之路,需要技术,需要手段,更需要与思想共生的观念。正如李培林先生《摄影艺术语言》一书中所阐述的:“提高摄影艺术的质量,首先要提高人的素质,即提高人的境界、品位。人的品位高了,艺品自然随之也高了。[2]”
业余玩摄影的人很多,多数玩的都是器材,是技术,或许在思想观念上的探究,还略有缺失。我们可以用大把的时间精力去追寻别人早已走过的辉煌之路,也更需要静心深思,爱拍什么,想拍什么。想明白一些道理时,当然可以选择报名参加一个摄影旅行团,站在人群中去抓抢一个有别于千人一面的镜头。也可以在寻常生活中发现不寻常,发现美,并领悟自然与社会的若干真谛。比如,花鸟市场笼中挣扎的一只鸽子,就是一幅极佳的纪实摄影;校园楼下,雪后树林间闪过欢跃的学生,是生活中最美的景致。得意于拍过很多著名的城市风光、名山大川,但最爱的一张,却是家人团聚的合影。
而摄影观念要得到有效提升,还得有赖于广泛地阅读。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积累不好称称斗量,却能在你的镜头中自然流露。比如在面对大学生的军训队列时,笔者选取了他们踢出正步凌空欲飞的矫健身姿,就是想捕捉“到达顶点前的富于内涵的片刻”,也就是选取动作发展“最富有暗示性的,能让想象有活动余地”的那一刻,这是德国莱辛在其名著《拉奥孔》中阐述的美学原则[3]。理解了这些原理,也就不难理解摄影为何不再是单纯的拍照,而上升为现代造型艺术。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并不简单地鼓吹或反对“快餐式摄影”,也无法预知它的发展走向,只希望在下一次按快门之前,做一点思考,镜头也一定会在思考中日渐熠熠生辉。用摄影家的眼光发现,以拓荒者的勇气挺进,中国摄影的未来格局,会因为高品位的摄影观念而更加精彩。
当然,如果要进一步提升“快餐式摄影”的格次,还涉及众多社会因素,如果加上适度的开发与科学有效的管理,将摄影的“快餐式”做成一桌多滋多味的满汉全席,自然也不在话下。
参考文献:
-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旅游注意事项.
- 李培林.摄影艺术语言[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社,2010.
-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