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重庆方言剧对城市形象的建构

2015-05-30丁艺

今传媒 2015年8期
关键词:袍哥棒棒城市形象

丁艺

摘  要:方言剧是以本土地域文化为创作背景,通过方言来言说生存在本土地域空间内市民生活的特殊剧种,观众可以通过对剧中地理人文景观和市民生活风貌的描绘来感受城市风貌及其精神内涵。本文选取重庆方言电视剧和方言栏目剧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对重庆方言剧叙事与重庆城市形象建构间的种种策略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重庆方言剧通过以方言为主的叙事语言、平民化的叙事立场来建构重庆城市形象,真实地展现出重庆处于发展转型时期的城乡结合的城市风貌以及仗义豪迈的市民个性。

三、重庆方言剧对城市形象的叙事策略

(一)叙事目的:理解现实生活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滋生了各种新生事物与社会矛盾,人们主要通过大众媒介去了解这个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世界。电视剧是基于现实的艺术表达,是人们理解现实生活的有力途径。重庆是座城乡杂糅的城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城乡矛盾以及复杂纠葛的社会关系,从而让人们在混沌中迷茫,在迷茫中惶惶不安,人们急需了解社会现实,以便找回自己的人生航向。重庆方言剧以及栏目剧(如《雾都夜话》)都是基于本土生活空间创作的,力图叙述城市居民真实生活的剧种,方言剧和方言栏目剧中小人物的人生百态可以为人们理解自己的生活现状提供参考。

(二)叙事立场:平民化的叙事立场

就叙事立场而言,方言剧和方言栏目剧的受众定位是中下层民众,这就决定了其叙事立场的平民化。首先,从叙事场景来看,《山城棒棒军》和《雾都夜话》里选取的都是接近中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场景,没有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没有优雅小资的咖啡厅;其次,从叙述对象来看,讲述的不是成功人士、精英群体的励志故事,而是关注最为普通的底层人民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最后,从价值观来看,方言剧和方言栏目剧始终坚持平民主义的价值观,往往执着于歌颂最普通老百姓的智慧以及朴实、豁达、坚韧不拔的性格品质,肯定底层劳动人民的价值。这种平民主义的价值观也是方言剧和方言栏目剧受欢迎的内在原因,因为中下层民众可以通过观看方言剧和方言栏目剧培养出对于自己所生活城市的地方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叙事语言:方言为主的叙事语言

方言剧作为电视剧的特殊剧种,在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中发挥着特别的作用,因为方言本身就是一个城市的地域性特征。方言作为“一方之言”,是一种文化,像不同种类的语言一样,每一种形式的语言都包含了一定的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积淀等信息,含义丰富深刻,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说方言是中国多元化时代地域文化的承载者[6]。不仅剧中同期声、旁白都使用方言,而且连剧中人物名字也常用方言来取名:如《山城棒棒军》里的主人公梅老坎,川渝一带夏天酷热,乡下略上年纪的老汉常常只穿一个坎肩故称“老坎”,从一个简单的名字就可看出重庆的气候风貌。火锅店老板巴倒烫,第一层表意指沸腾的火锅非常烫,展现的是重庆的火锅文化,更深层的意思可指一件事情很棘手,是块烫手山芋,这一贴切形容,也可看出重庆人诙谐幽默的个性。

再如《搁得平外传》里的主人公柯德平去重庆方言“搁得平”的谐音,意指能把一个问题摆平或能解决一个矛盾。由此可推断从方言本身就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换言之,作为“一方之言”的重庆方言,包含着巴渝地区特有的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积淀等多元地域文化信息,具有深厚的巴渝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当地民间思想的朴素表现形式[7]。

四、重庆方言剧所建构的重庆形象

(一)转型发展中的城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社会也在转型中不断发展,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重庆作为国家首批改革开放试点城市同样面临各种社会矛盾。地理空间和地域文化的差异会影响影视艺术创作,而影像空间的构型和方式必然要受到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特征的深刻影响[8]。因此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创作的方言剧也着重刻画了在转型发展中新旧更替的重庆生活图景。这在《山城棒棒军》中体现的尤其明显。改革开放后,有数十万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由于重庆道路崎岖、爬坡上坎的艰险地貌造就了一批特殊的打工群体“棒棒军”。他们活跃在朝天门码头,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在朝天门旁边就是重庆最繁华的解放碑,棒棒军一根扁担,两条绳子,担着货物穿梭在重庆的大街小巷,带领观众领略重庆旧城风貌,恰好与在发展中的重庆繁华都市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观众从直观的视觉上看到一个正在改造发展中的重庆。

在社会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市民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是体现一座城市精神风貌的关键所在。《山城棒棒军》中以梅老坎、毛子、孟小渝为代表的“棒棒军”作为城市的边缘群体,来到城市打工,想法设法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在这过程中必然经历情感的矛盾、思想的冲突,最后才找到自我身份的认同。梅老坎从刚进城的帮人疏通水管的偷奸耍滑、帮人抬货物时的讨价还价、想尽办法多要工钱,到后来蛮牛的牺牲让他幡然醒悟,要靠诚实劳动来获取报酬,完成了自己价值观的重建。而以巴倒烫、胖妹、王大明为代表的城市人,从一开始与“棒棒军”为代表的农民工处于敌对状态,后来也能够和谐相处。王大明由于下岗,愤世嫉俗,自暴自弃,后来在与“棒棒军”的相处过程中,深受其”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的影响,抛下“面子观念”,重振旗鼓,承包水产公司,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还有梅老坎穿着城里人送的旧衣服回家探亲等细节都可以看到城乡对立在慢慢走向城乡融合。方言剧通过剧中几个小人物的生活状况,揭示的是转型时期整个重庆的历史风貌。

(二)美食之都

重庆方言剧注重描述民俗文化、市井元素,民以食为天,以表征本土文化的方言剧中自然不会少了对重庆美食的展示。除了剧中随处可见的烫火锅、吃串串、烤烧烤、喝夜啤酒的普通市民生活场景,还不乏以美食为故事背景的方言剧,例如《凌汤圆》里的凌汤元就是靠卖汤圆发家致富的,《都市俏辣妹》讲的是发生在华盛火锅城的故事。

(三)仗义豪迈的市民个性

以“讲义气”为特点的“袍哥文化”是川渝一带的文化特色,在“袍哥文化”的长期影响下,“讲义气”、仗义的豪迈个性渗透进川渝人民的骨子里。在方言剧中,“袍哥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示和表达。

《傻儿司令》(2003年),《傻儿传奇》(2014年)等电视剧塑造了樊哈儿这一经典的袍哥大爷、抗日爱国将领的角色形象。其实,樊哈儿的人物原型是抗战时的川军将领范绍增,是袍哥形象的代表人物。电视剧的画面中经常会出现混江湖跑码头的袍哥形象,他们占码头、开茶馆,说着江湖黑话,在龙蛇混杂的地方却活得如鱼得水,他们靠义气结交朋友。虽然《傻儿司令》一类电视剧专注塑造“樊哈儿”这一颇带喜感的角色,但是同时也让观众了解到重庆的“袍哥文化”,以及重庆人骨子里的“袍哥义气”。电视剧“再现”了重庆人“讲义气”的性格特征,这种侠义精神使得重庆人脾气火爆,性格耿直,愿为朋友两肋插刀。

五、结 语

观众既可以跟随摄像师的镜头直观地浏览方言剧中故事发生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不自觉地在脑海图景中形成关于一座城市的想象,又能通过剧中人物的故事了解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在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上,方言剧是非常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遗憾的是,随着普通话的进一步普及,说方言懂方言的人数逐步减少,方言剧和方言节目的发展空间势必进一步萎缩,也会随之失去市场,并不具备持续的发展能力[9]。

参考文献:

  • 周夏.城市形象传播中城市地方感的媒介呈现研究[D].广西大学,2013.
  • 王玉伟.传媒与城市形象传播[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 刘玲妙.浅谈重庆方言节目的退热化趋势及其可持续发展——以《生活麻辣烫》为例[J].青春岁月,2013(16).
  • 王逸虹.初议重庆方言电视剧的通俗化成因[J].电影评介,2007(19).
  • 和立勇.电视方言节目与城市文化形象的建构[J].新闻界,2007(6).
  • 王逸虹.论电视栏目剧的通俗化与地域性——以重庆方言电视节目为例[J].四川戏剧,2013(1).
  • 李蕾.当代重庆影像空间特质与发展策论[J].电影新作,2013(1).
  • 张金华.谈川渝方言剧的得与失[J].四川戏剧,2007(5).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袍哥棒棒城市形象
棒棒的嘟嘟
棒棒精彩
袍哥文化与巴蜀现当代文学概论
棒棒哒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试论巴蜀影视剧的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
四川袍哥会的膨胀与覆灭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