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工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与探索
2015-05-30王凤莫伟健
王凤 莫伟健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育的质量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此为中心能促进其学习质量、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需要有支撑的平台,这里提出“四重支撑”,从属性、结构、过程、环境四个层次构造培养创新性与培养认知,从背景、内涵、实施与效果四个维度进行诠释。该模式主要是通过建立教学与科研平台,引入多层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不断地加入学习,不断完善发展,切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来为学生服务。
[关键词]学生发展 四重支撑 教学 科研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5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称《纲要》)中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并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1]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怎么样才可以提高教育质量,现在的教育质量为什么会被认为是存在问题的,究其原因是不是因为教师的问题等,这些都是围绕高等教育改革一直存在的话题。特别是在工程类专业,其教学状况大多是教师在台上按照教学大纲讲解知识点,学生在台下听,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虽然目前采用了启发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但是依然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也逐渐失去了教学激情。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当中。MOOCS的兴起,也对高等教育的传统课堂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信息技术对教育必然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合理和高效的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也是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从以前单一的模式演变成多种模式相结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增强了大学的综合服务功能。在这里,其强调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2],其目的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入到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基于志趣的自主学习,而非教师被动的授课,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要熟练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要提高评教的分量,将其纳入到教师的考核当中,这需要多种平台的支撑。以下从四个方面探讨提升工科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创新能力。
一、以赛促学:培养并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工科的学术竞赛种类多,含金量高,学生参加的积极性高。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加学术竞赛来促进自身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工科类的学科竞赛通常都是以项目和作品来参赛的,这些项目和作品的要求很多都是企业提出来的,比较切合市场需求,通过包装完全可以当做产品。比赛通过各个方面来考查学生,从材料的选型、方案的拟订、团队的合作、技术的研发,每个环节和步骤都可以加强的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同时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如何才能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如何才可以真正促进和带动所有学生积极学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形成学术竞赛的平台和体系,按照不同的年级制定不同的规划,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学生管理学生,教师以引导为主。在大一阶段,先筛选出有潜力的学生参加一般的比赛,比如软件设计大赛,重点是磨炼学生的编程能力,其他的学生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从大二开始,在学生逐渐接触专业基础课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开始跟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含金量高的竞赛,如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到大三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主持引导大二的学生组队参加这类大赛。同时,一些一般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参加难度较低的竞赛,再从大三的学生中选出一些实力强的参加国际性大赛,比如ACM程序竞赛、国际机器人大赛等。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全程指导,提供优质的资源和组建强有力的学生团队。在管理方面,教师应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力,同时提供资源构建的平台。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管理体系,而非只是被动的参加和学习。通过形成大一、大二、大三的梯队,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通过学术竞赛来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
二、教研结合:培养并强化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在教学当中,教师应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需要引导学生动手开发,通过制定的项目从头到尾完整的做一遍,这样才可以加深印象,知道怎么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把学生的教学与项目结合,形成学生的科研,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还可以提升学生研发的能力。组建学生团队可以解决教研结合的问题。组建以科研项目为中心的科研学习小组是培养团队实践应用能力的根本方式。[3]可以通过同年级有过合作的学生之间组建研发团队,以专业课程中的课程设计为导向,形成一个小的作品研发团队,高质量地完成课程设计作品;也可以以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科研小组,甚至可以以学生的研究方向来组成科研小组。
需要开放实验场地给不同类型的科研小组,采取学生组织管理的办法,让学生协助教师管理实验室,以课程为单位申请小的科研经费;或者采取设置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专门指导学生完成课程研究项目,以此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学校按照规范提供相应的材料和工具,教师全程指导项目研究,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实训课程,并将其融入传统的教学当中。可以选拔优秀的学生团队申请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大学生科技项目为引领,推动教研相结合,以优秀的作品和项目为代表形成科研交流平台,以科学交流的方式积极促进各层次和各年级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践和实训基地的建立,逐步依托学科基础开展产学研合作。产学研教学任务需要产学研合作教师团队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制定,并按照层次进行课题式教学。[4]
三、学术研究与自主创新: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自主创新能力
很多人认为,本科生以实践项目为主,学术功底浅,很难谈得上有什么学术研究,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本科学生在项目实践方面有很深入的研究,也比较有想法,教师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其走学术研究的道路。学生通过参加比赛,把自己的成果、结果、方法、方案、算法等形成文字并顺利发表,可以证明其文章是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在这个方面,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拔尖和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让他们通过加强自己的学术研究训练,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高等教育一直强调自主创新,但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容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离不开多方面的努力。首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借助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其次,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师素养,提升其工程实践项目的能力,加强技术技能的锻炼,以通识教育平台培养其创新能力。最后,鼓励学生形成学术科研团队,在团队中成长,以协同创新的方式自主运作。要想产生相应的学术效应,需要以专职教师的指导为主,实验员的管理为辅。
四、“专业+认证+实训+创业”体系:培养并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养
对于工科的学生来说,获取社会上某些行业的证书还是有必要的。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对待考证。这里有两类证书,一类是通过比赛颁发的技能型证书,还有一类是人事局的水平认证。相对来说,前者比较容易获得,通过参加竞赛,满足一定的要求或者成绩都可以申请办理相应的证书,证书只是为证明在这一行业具有有一定的技术技能。如果只是有简单证明需求,可以采取这种简单方便的方式,其所需要花费的成本也最小。通过比赛还可以获得相应的竞赛奖项。后者是通过参加人事局的全国统一考试所颁发的水平认证,有一定的难度,是对知识体系的一种系统的复习。通过加深相应的专业课程,进行知识点的训练一般都是可以拿到水平证书的,其也具有一定的行业含金量。至于其他种类的认证,可以通过加强实训和实践替代,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求得所有的证书。
目前,国家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并且作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出台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扶植,各种创业比赛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很多在校学生都积极投身创业,创业的培养与专业培养并无冲突和矛盾,甚至相辅相成。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结合专业教育一起或者穿插在其中,通过采取实训的训练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等创新能力,还让学生了解到整个创业的流程、方式、方法,鼓励一批有技术、有学术科研能力的人把自己的创新想法和创新理念通过创业的方式加以实现。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创业为目标对工科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从意识培养到理论掌握再到创业实践,可以全面提高工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5]
五、结束语
以上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四重支撑”,即兴趣引导、制度激励、项目牵引、平台支撑。应以该模式形成学生自主的学习与发展,大力普及创业教育,专业与创业教育相容,通识与创新教育相辅,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同时明确工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进一步改革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转变。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 / OL].http://www.gov.cn / jrzg / 2010-07 / 29 / 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2] 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3] 王凤,万智萍,叶仕通,等.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载体下创新团队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57-60.
[4] 万智萍,王凤,邱泽敏.电子信息人才在产学研模式下的“学研”实践培养[J].电子设计工程,2012(2):167-170.
[5] 万智萍,陶强,王凤,等.应用型高校工科创业教育目标定位及发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03-207.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