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家杨建五洞庭情怀,湖湘风范

2015-05-30董培升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湖湘花鸟画芦苇

董培升

杨建五,1959年出生于湖南宁乡花明楼靳江杨氏书画世家,自幼随父习书学画。1984年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绘画专业,师从杨应修、李天玉、王友智、欧阳笃材等著名画家。其作品风格鲜明,水墨淋漓,用笔简约而又格局阔达,尤以洞庭芦苇、婆娑竹影、天边野雀等野逸题材在花鸟画领域独树一帜。现任长沙画院院长、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美协理事、长沙市美协副主席、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湖湘画家,如齐白石、林凡、黄永玉、王憨山、黄永厚等等,皆依凭他们独特的风情,赋予人暖暖的情怀。长沙画院院长杨建五先生,出生于湖南宁乡花明楼靳江杨氏书画世家,清末著名画家杨世焯为其五世祖。不仅其深厚家学涵养着其艺术元气,且自己也常留恋于岳麓山色沐浴洞庭湖光,吮吸着湖湘文化的源源琼浆。其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流动一种淡淡于利浓浓于情的品性,与湖湘画界先贤一脉相传。

然而深湛的文化背景既是传承也是包袱,但杨建五在茫茫的艺海中探寻了自己的路,找到了自己的坐标。他每年都要去洞庭湖写生几次,将自己的花鸟画定格在几根小小芦苇和三两麻雀身上:大幅博大厚重,由远及近,从实入虚,于一层层发掘中孜孜求索,将思想、情怀、人格融汇成一砚平实的笔墨;小幅清新幽深,意趣酣然,笔墨华滋,画面情景浑然一体,染织出了缕缕墨香悠悠情思。他一如常年漂泊湖湘浪涛里的渔夫,敢于挺立在艰难与折磨之中,身心坚强,充满自信。

杨建五于不同季节不同角度去观察自然的情状,体察生命的姿彩,将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春之芦苇,“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轻轻地唤醒了生命,三三两两雀鸟在枝头嬉戏;夏之芦苇,一簇簇、一片片,繁茂喧腾,成林似海,风吹不断,浪打不倒,将天公之意糅入生命的神奇;秋之芦苇,一束束密集盛开的毛绒绒的花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静静伫立在水岸边的磐石之间,从容淡定;冬之芦苇,斑驳影子中若隐若现,依旧扎根在贫瘠的土地,纤细筋骨不折不弯,显露出原始的单纯。

也许一杆细竹、几朵芦花,也许一只水鸟、几只蜂虫,就像沧海需要一根水草一朵浪花。杨建五的花鸟画有一种浑厚的浩然之气。他善于用刚劲的线条,希望摆脱绘画的既定对象与范式,于洞庭湖畔的寻常之物身上找寻出不平凡的美,不仅延续了湖湘画家的审美理想,也在追求一种简洁自然的写意境界,极力表现生命的内力和个人精神气质的张扬。

杨建五以书入画,形成了浑厚而生动灵秀的艺术语汇。其笔墨苍劲浑厚,不事纤巧,朴拙而富于变化的线条、皴擦与水墨之氤氲变化构成了画面的丰富效果。其墨色清雅飘逸,构图清晰通透,色调温暖闲适,画面简练传神,以其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湖湘风光,于静谧之中让人仿佛能够听到雀鸟的啁啾,于古朴之中体现出中国画返璞归真的美感,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的国画创作,常取寡淡简约的元素,画一种孑然独立、寂然无声的孤独、清冷,令人震撼,画家悠长的人生忧患与生命之思已经表露无遗。杨建五的创作所表达的那种出世之境界都充满了温情,“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小集论飞越,洞庭在胸中”, 让诗情画意发酵成醉人的乡村风味,闲逸而温暖,使生命在最简单朴素的煮茶、看山、悟道中得以窥见大道,从而铅华褪尽,扫去浮障,充分释放湖湘气韵的境界。

“一花一叶扫凡胎,墨海灵光五色开。”在人的感情与理性互补的审美之间,可以说,杨建五的作品于平凡之中孕育一种艺术的智慧,其笔墨是流畅的,其情感是真诚的,其精神又悄然自刻湖湘文化的标识。这就是风范,也是担当。

猜你喜欢

湖湘花鸟画芦苇
石磨豆腐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芦苇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芦苇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