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家焦磊学书心得

2015-05-30焦磊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结字北齐笔法

焦磊,别署豚父、江上左史、幼生广陵、弱冠南渡,侨居吴门,游学四方。浙江大学古典文献学学士、音韵学硕士,香港科技大学语言学硕士、博士,目前致力于研究汉语双元音数理模型之构建。能洞箫,尝与粤中老曲师游,亦能昆笛,混迹南北各曲社十余年。略知吟哦,好金石书画,书法致力初唐,尤得笔于大小欧与米元章。有语音学著作及译著数种行世,然未臻尽善也。

我个人学习书法其实是相对较晚的事情。既然并非以此为业,也就没有刻意去下功夫。中学时由于字写得太难看,被老师要求去练钢笔字,写得多了,日久生情,反而对书法产生了兴趣,但是真正开始接触毛笔则是到大学读中文系之后。初学是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取其清朗秀丽、笔画易简。然而由于没有老师指点,用功虽勤,并不得法。后来也蒙同校书法专业的同学指导临习过一段《礼器碑》,日临数十字,大约持续了两三年。但当时自己的观念还停留在钢笔字以结构为主的阶段,对于毛笔那种用笔与结字之间相生相成的关系并没有理解,因此也就无法很好地利用毛笔这一书写工具,总觉得行笔滞涩,线条干枯,只能徒具其形而已。暇时披览前人书迹,见其用笔换锋精妙之处,惟觉遥不可及,非自己所能想象理解。

2007年负笈香港,由于宿舍空间限制,改练小楷。初学王羲之《黄庭经》,同时也参写虞世南《破邪论序》。实际上两者难度都比较大。《黄庭经》貌似平淡而其中空间变化很丰富,而《破邪论序》更是迭宕欹侧,非初学者所能掌握。因此,虽然练习量不小,但是收效不大。唯一的收获则是通过练习积累,提高了用笔的熟练度和精准度。此间也广泛涉猎了其余一些唐楷如《雁塔圣教序》,以及汉隶如《张迁碑》《乙瑛碑》等。到了2010年左右,在丁筱、王冬亮二位老师的指导之下,我渐渐领悟到书法是一个具有先后次第的传承演进过程。虽然并不像古代书论所记述的那么精微玄妙,但纵观整个书法史,则无不是笔法和结字相互影响变化的具体体现。这时候我才理解到赵孟頫所谓“结字因时相传,而用笔千古不易”的精要所在,并决心以唐人作为一个切入口,探索笔法与结字的历史演变。

在此过程之中,我也开始接触原来所鄙夷的北碑书法。之前由于自己长时期受到帖学书风以及唐楷审美的影响,一直喜好精致秀美的书风,对于稚拙粗野的北魏墓志造像一类作品,全不关心。但现在觉得墓志造像也是笔法结字演变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如要追溯唐人书学之形成,则无法对此避而不谈。故而也逐渐临习一些写刻较精的北碑作品如《元倪墓志》《穆玉容墓志》等,也体会到了由北朝至隋唐期间铭石体书法的用笔以及结字共性。此外,这一类北碑作品在用笔上又可以同托名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等墨迹相印证,露锋入笔,方圆兼用,由此又可以反证:晚清民国某些碑学末流将碑帖之分机械地说成是方笔圆笔之分是极端错误的。

东汉以降,隶书逐渐成熟并开始逐渐向楷书演变,魏晋间正是楷书的形成期。五胡乱华,衣冠南渡,由王羲之为代表的楷书由是大兴。实际上北方的传统也并未断裂,从《皇帝东巡之碑》《嵩高灵庙碑》到《郑文公碑》《元怀墓志》再到《元倪墓志》《张黑女墓志》,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出一条楷书演变的轨迹来。

此后北魏分裂为东西魏,而东西魏则分别演化为北齐和北周。北齐北周这两个政权在政治上相对立,在文化认同上也不同。如果依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所说,则北齐所承接的是北魏孝文帝以来所吸收的南朝前期(东晋至南齐)的典章文化,再加上凉州地区所保存的魏晋文化;而北周则是关陇地区内的旧时汉族文化。这一点从学术上来看则非常清晰。如北齐经学所流行的是盛行于南朝的杜预注《左传》和王弼注《易经》,而北周则重视州郡名族子弟家传的古学,在政治上也恢复了《周礼》的六官制度。而当时的书学,照《颜氏家训·杂艺》的讲法是叫“幼承门业”,也就是家学的一种。既然北齐北周家学门风不同,则在书法上也存在着风格的差异。东魏北齐颇受南朝流风所被,其书法正如施蛰存在《北山谈艺录》所称“妩媚秀逸”,而西魏北周书法则偏于庄重古朴一流。两者之合流,则在隋文帝一统天下之后。隋代文化制度集南北之大成,陈寅恪已为揭出。其实隋代书法也确实集南北书法之大成,不可略过。由于隋享祚仅三十七年,故其书法成就并不彰显,然而已经诞生了众多下启唐代书法的名迹如《龙藏寺碑》等。而欧阳询、虞世南等初唐书法大家,也正是在隋代成长起来的。

我学欧字,最初是写最著名的《九成宫》,然而不得其入处,又憎恶清末黄自元一派将其写得板滞,最终半途而废。后来重新写欧,则是为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以下简称《道因》)所吸引,爱其变化多端,时作高古之态,故而着力临习。小欧书迹,除了传世的《道因》之外,就是20世纪初出土的《泉男生墓志》(以上简称《泉男生》)。论者多以为《道因》不如《泉男生》成熟精谨,而且圭角过多。我反而觉得,就学欧来说,《道因》比之《泉男生》更能看出小欧学习大欧的痕迹所在,包括其为了丰富结字的体势所做的各种尝试。这些不成熟的用笔结字,更能启发学习者的思考。而《泉男生》则主要取势于《皇甫诞》,气味上比《道因》典雅,但是原有的一些痕迹也被隐藏掉了。故而我觉得凡学欧字,从《道因》悟入最为便捷,我自己就是如此。

2013年冬临《道因》约有数通,略能得其体,但锋芒太露,圭角过多。又加上以写小字为主,笔法上有些太过简单的东西,因此格调并不高。之后想参一点晚明人法以丰富其字势,未能成功,遂重新由欧入隋,写《董美人墓志》《苏孝慈墓志》等数种,反而能得古意。又借隋碑笔法,逐渐将小欧的圭角一一化去。此时才开始对用笔有所心得,为了进一步强化笔法训练,写了一段时期的沈尹默行书。沈氏对于唐人笔法亦步亦趋,笔笔端正严谨,倒像是今之蔡襄,其楷书体势全与王知敬《李靖碑》同调。由于沈氏太严谨,易入而不易出,最终还是全盘放弃,一心专攻隋人书法,同时收集出于欧虞同代人之手的各类墓志书法作为参考。

实际上隋人面貌,绝非只有方正铦利的楷书如《苏孝慈》《董美人》这一类,早期的各种书风,在隋代都有所体现。如新出《赵文镜墓志》,与北魏《胡昭仪墓志》《长孙胜墓志》可谓一脉相承。这种体势也是北齐书法的一类典型体势,向下则对唐代的褚遂良、颜真卿等名家风格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胡传海先生论北齐书法时曾经谈到北齐这种“横画弯结”的体势下启颜真卿一路,这是很有见识的。此外,北魏书法多有所谓碑别字,实际上就是一些讹字,是书刻者文化水平低下导致的结果。逮至北齐,小学有复兴之势,不但是“秘书缮写,贤于往日多矣”,而且尚有讲究复古的趋势,北齐至隋有一路杂体碑志如隋《郝元尚墓志》等,以楷书笔法,兼采篆隶楷字成篇,此非谙小学者不能为之,与后来元代学者杨桓的《尊经阁记》颇多暗合之处。此外我觉得这路字的用笔和字势都与欧字很接近。因此欧字同北齐至隋的这种杂体书,在源流上应该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一位书法家,无论其成就高下,其笔墨总不能脱离时代,甚至与时风相逆反。这种限制既可以称之为时代局限性,实际上也是书家在时代语境之下对古人进行读解的一个基础。一个时代最优秀的书家,应该是其时代特征的集大成者,而非脱离时代的天外孤星。

欧体在中唐沉寂颇久,开元天宝之间,崇尚丰肥,徐浩等书家得以大行其道。晚唐欧字又兴,柳公权、裴休无不是欧字变来。裴休《圭峰禅师碑》全用小欧法,尤为明显。然而能传欧字神髓者,还是五代的杨凝式。《韭花帖》将欧字的内部空间夸张到极致,但又多用圆笔团结,令精神敛聚,真非凡人所能梦见。相比之下,当今一些讲究空间构成的书家,往往刻鹄类鹜,刻意作字,反而形神俱散,使人失笑。

除了杨凝式之外,后人学欧,我取法米字较多。宋人学欧第一当推米元章。传世《卜商帖》相传就是米临本。观其落笔沉实丰厚,多用侧锋刷过,确实与唐人书《梦奠帖》不类,断为米书,虽不中亦不远。米字笔法从二王出,而结字多取欧之峻密,故而虽多夸张,但是节奏仍然明快,没有黄山谷那种拖沓疲软。其小真书《向太后挽词》一卷,妙绝古今,也是我经常临写的名迹之一。

猜你喜欢

结字北齐笔法
《李思训碑》笔法临析(七)
北齐·墓壁画 仪卫出行图
回到中国古代书法现场的书法理论再探索——刘兆彬《秦汉简牍笔法与结字研究》序
涉县中皇山摩崖刻经
几多笔法写思情
笔法与临摹
《石门铭》技法探微(二十)
腊节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书法“结字意识”的训练和培养(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