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社区教育“自组织”形态

2015-05-30沈启容

继续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自组织社区教育互联网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出于长期以来政府推动的惯性使然,政府管理走向社会治理需要巨大勇气。在政府革新的背景下,自组织的社区教育有了一定的生长空间。在社区居民自發组织的各类社区教育活动中,互联网技术为社区居民寻求群体生活提供了更便捷的技术路径,尤其是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成为重要的即时通讯联络工具、情感交流平台,为社区教育的自组织运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互联网;社区教育;自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互联网思维并不单纯指运用因特网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以互联网思维来应对新形势下的社会变革。今天,每个人都可以是一场社区活动的发起者,“自组织”正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社区教育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如何面对这样的变化,要从政府推动走向社会自动,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作风,发挥社区成员在社区教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主体性,实现社区自我组织、社团自我运作、民间自我管理的“自组织“形态。

一、社区教育“自组织”形态的由来

社区居民今天能够形成“自组织”形态,应该看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思想观念的开放固然是重要的因素,但对于热衷于投身社区活动的人群来说,他们的诉求到底是什么?人们去中学、大学受教育,是为了拿文凭、学知识、学技能,然后可能再有交友、拓展人脉等需求。去参加非学历教育的社区教育,多以老年人为主,他们即使是学知识技能,也多出于怡情养性、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或者是实际生活中的需求(比如出国要学英语),而不是要一张文凭。经过在社区教育机构上课时间观察,许多社区居民是成群结队来的,有的是之前就认识,有的是在班级里认识了就成为好友,他们在这里所求的是“朋友圈”,是群体生活带来的安全感,确认他们尚未被社会主流所抛弃,是与他人的交流与认同。在这一点上,社区教育承担了社会减压阀的作用,因此群体性的“自组织”活动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

“自组织”的社区教育能走多远,一直是我们在实践探索中关心的问题。出于长期以来政府推动的惯性使然,从“政府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公共部门的管理思维的冲击是巨大的,孙立平在《走出体制性拘谨》一文中提出了“体制性拘谨”这一概念:“体制性拘谨则可能会导致我们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误判,并在行动的层面表现为举止失措或失当。……结果不仅是自己进行选择的范围越来越窄,而且导致在处理诸如新时期社会矛盾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僵硬和无效,更重要的是一些为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所必需的制度建设难以有效推进。”我国现有的政府管理体制的公共决策过程的科学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程度不高,方式方法较为单一陈旧。只有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管理思维不断受到冲击的过程中,政府的体制性拘谨才能够转化成为“体制性自信”,在今天“万众创新”的互联网时代包容和允许超出原有制度框架的新事物的出现。政府的正确职能定位是不越位、也不缺位,政府需要做到的是“不应抱有偏见,谁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就让谁来做。”社区教育“自组织”形态的出现,恰好说明政府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来鼓励社会创新,鼓励民间自发组织的各类团体的形成。

二、互联网为社区教育“自组织”提供了技术支撑

互联网技术为社区居民寻求群体性活动提供了更便捷的技术路径。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有一个社区的经典定义: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地域内所形成的生活共同体。这个定义所体现出来的社区特性在今天的实体社区中越来越不明显,反而在互联网造就的虚拟社区中愈发突出。人们会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聚拢到一个论坛、qq群或者微信群中,进而发展到线下的活动。

在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中,互联网也成为重要的通讯联络工具、情感交流平台,互联网为社区团队的组织运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笔者从四年前在上海市普陀区筹建起普陀区终身学习推进网,吸引了近千名社区居民参与志愿者行动,参与宣传、推介、组织、运作社区教育课程和活动,他们的工作风采、心得体会、经典案例以及各类学习资源都可以在网站上沟通交流,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和支持。网站还具备站内通信功能,可以经常互通信息,交流体会,也可以相约在线下见面交流。

互联网的应用逐渐普及,它已经从单纯的技术手段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起初,互联网或许只是教育的手段,但现在它已是学习本身。社区教育的课程中,计算机操作、互联网应用、网上购物等课程永远是居民趋之若鹜的内容。不过,无论是网络还是其他知识门类,都是服务于改善人类生活这一终极目标的。社区居民通过网络互相认识、联系,乃至组织活动,变得更加方便;通过网络互相交流、沟通,乃至组织讨论,变得更加快捷。互联网促进了自组织社区教育形态的发展,推动了社区教育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运作。

三、移动互联网为社区教育“自组织”搭建了平台

计算机产生之初,信息的获取从纸面搬到了屏幕,从平面的文字转变为立体的影音;当有了互联网,信息的量成几何级数增长,人们面对浩瀚的数据海洋需要做的是选择,于是各类门户网站兴起;当移动互联网络出现之后,我们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微”时代,微博、微信这些社交网络正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移动终端,人们应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的时间正在超越使用传统电脑的时间。移动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非常明显,社区教育的“自组织”形态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第一,移动互联网使得信息的获得与交互变得越来越即时。近几年来,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人们阅读纸媒的时间大量被移动终端占据。主要原因就在于,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赖以存在的首要基础——即时性,已经荡然无存。移动互联网,尤其是被称为“自媒体”的微博、微信,将每个独立个体转化为发布信息的主体,每个人都可以拍照、上传、点评和转发。社区居民的信息互通与活动组织也因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的普及,让变得越来越便捷。

第二,移动互联网让学习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追求快速和高效的当今社会,碎片化的知识更符合人们的胃口。一篇不超过140字的微博,一部不长于10分钟的微电影,在地铁、公交车上,在茶余饭后,人们用手机、平板电脑、口袋书等形式来学习、娱乐。据2013上海市民阅读调查状况调查分析显示,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之间的比例差距缩小到了13.8%,数字阅读中占首位的是手机阅读,且大多阅读时间在30分钟以内。社区居民中,即使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也有不少在使用智能手机,他们从子女或亲友那里学会了如何使用微信、微博或qq。这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社区居民“自组织”形态的新阵地。

第三,移动互联网让交流变得更具象化和生动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发布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文字描述,具象化的图像内容能够比文字信息更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据测算,人们在看电视时,如果电视节目不能在3分钟内吸引观众,观众就会换台。笔者通过运作一个社区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将社区教育中的優秀课程以微视频的形式推送到居民手机上,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其中,学习交流,互为师生。

四、反思与展望

互联网给社区教育带来了一个悖论,人们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寻求群体性活动中的认同感,但网络却让我们不必在现实中相聚就可以沟通交流。网络构建起来的数字化社区,其目标到底是让居民在家上网,还是走出家门呢?其实,互联网使人们相互沟通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社区教育“自组织”服务,比如组织大家建立学习型组织,不管是在线下学习还是线上学习,都可以成为一个学习的团体。当然,对一部分老年人来说,大家可以在线上组织,线下进行沟通学习,可能会更有亲切感和实现感,有利于组织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总之,社区教育“自组织”可有多种多样的形式,需要人们不断去摸索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美]Donald F.Kettl,张怡译.有效政府——全球公共管理革命[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孙立平.走出体制性拘谨[N].经济观察报,2008—3—3.

[3]陈振明.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理解公共事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沈启容.公民社会的中国式实践——上海市普陀区终身学习推进员的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

[5]郝克明.终身教育国际论坛报告集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自组织社区教育互联网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群体智慧与教育研究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体”与“空间”形态的自组织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