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电视录像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
2015-05-30田艳军
田艳军
摘 要:在继续教育中,电视录像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文章以古籍修复课程为例,简要介绍了技艺类实践性课程电视教学片的拍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论述了电视录像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继续教育;电视录像;古籍修复;拍摄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继续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多样、创新的教学模式,灵活、生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培养新型人才、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在继续教育中,电视录像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在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中,电视录像则尤能发挥影像的记录优势,针对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特点,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视听效果,将课程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真实、细致、完整地表现出来。电视录像教材既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组织学生们集中收看;也可以以其他的方式传播。如今,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数字传输技术的发展,也为电视录像教材在继续教育中的广泛利用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媒体,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等条件的影响,自主、认真、反复观看自己所需要的教学内容,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运用电视录像教学符合继续教育的特点和模式。
一、继续教育中实践性课程的特点
实践性课程是相对于理论性课程而言的。不同类型的课程其授课方式与特点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理论性课程以抽象的理论性知识为核心,通常以课堂阅读和讲授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也被人称为“讲授型”),学生则通过分析、推理、理解、记忆而获得知识。实践性课程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其授课形式则比较灵活、丰富。以古籍修复课程为例说明实践性课程的一般特点:
第一,古籍修复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传统手工技艺,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主讲老师都是这一领域内的专家或学者,在授课时以实际操作为主,边操作、示范,边讲解。这就要求学员在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地听,还要仔细地看。在听懂、看会的基础上再动手实习。师生之间要有很强的互动性。
第二,老师在对学员讲解、示范修复技术时,还要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在许多重要的修复环节上都要做到一次完成,不能重复操作、演示,以免损坏古籍。因此,学员也不能多次、重复的观看一些关键的修复环节和操作过程。因此,它具有瞬时性、不可重复性,这是实践性课程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第三,实践性课程的这种操作、示范性教学,由于场地和视觉关系,其授课范围是“小众”的,它不适于几十位学生的大课堂上课。这也同样不利于大规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二、电视录像在继续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
电视录像直接作用于人的多种感觉器官,直观形象,准确细致,而且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距离等条件的限制。从继续教育的角度来讲,电视录像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它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视录像不是老师课堂教学的简单附庸,也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再现,而是通过实时、生动的图像补充、强化、深化教学内容,或突出某个方面,使学生通过可视的艺术形象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获得美的享受。
运用电视录像教学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的劳动负担,节省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
(一)电视录像能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老师授课一结束,声音、表情、各种示范动作随着老师的走出教室,即刻消失,不可重复再现。课程中有很多关键性的内容或操作环节,只听老师在课堂上的抽象的讲解,学生们也很难弄懂学会。电视录像能完整、真实、准确地记录老师授课的全过程。尤其是老师在做示范教学时,一些不易被学生看清楚的关键环节和细微动作,摄像机镜头可以迅速、准确地捕捉到这些细节,并完整记录下来,再经过后期编辑、加工,制成多种格式的视频教材播放。整个教学过程便可以形象、生动地再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任何一个段落、环节,反复观看。这既有助于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以古籍修复课程为例,在古籍修复中,虫蛀是古书中一种最常见的破损形式。被书虫蛀过的书会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虫洞,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修补小小的虫洞看似简单,但技术要求非常的高,如修补用的纸张纸纹的方向要和原书一致;补纸与书叶的粘连处,宽度要在2mm以内;每补完一个洞,多余的纸要轻轻撕下,边缘必须留有毛茬……这些修补技术,动作细微精确且速度较快。学生们在课堂上距离稍远一点便看不清老师的示范动作,更难领会其技术要领。同时,也看不到每个虫洞修补完成时的效果。通过电视录像,并运用特写镜头,放大画面,可将老师的这些细微的示范动作、修补纸张的形态,完整、清晰地记录下来。生动、优美、高清晰度的录像画面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加深了印象,增强了记忆,再结合老师的课堂讲解,经过反复动手练习,会很快地掌握这项修补技术。
(二)电视录像符合继续教育的特点和模式,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今天,随着计算机网络、数字传播和移动设备等现代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广泛应用,电视录像的传输手段与获取方式也得到了丰富与发展。录像教材不仅可以通过电视播出,还可以制成光盘出版发行,也可以在经过一些技术处理(如转换格式、视频压缩)之后,在互联网络上发布。如今,计算机网络已成为电视录像教材传播的重要媒体,它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这无形中也扩大了继续教育的教学规模。尤其是在海量存储、轻松下载、快速复制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学生们可以使用移动设备,通过无线网络,根据自己的實际情况,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轻松自如地选择收看教学内容。这种模式符合继续教育的特点,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电视录像与其他媒体的紧密结合,显示出了强大的教学功能。所有这些,都是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企及的。
(三)电视录像丰富了继续教育的学习资源,对课堂教学具有优化作用
电视录像在课堂教学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视教材与常规课堂教学巧妙结合,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老师在授课时可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播放一段电视录像教材。比如,一方面在古籍修复课程中,老师在讲到我国古籍的装帧形式时,应插播一段电视录像教材,将古籍的各种装帧形式、特点形象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们对我国各个时代的不同的书籍装帧形式有一个形象的、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就是针对课程当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关键环节,老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反复播放与该内容相关的录像教材,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另外,一些技艺类的实践性课程,老师在课堂复习讲解时,可直接播放录像教材,不必再实际操作演示。这样,即节省了教学成本,又缩短了授课时间。录像教材丰富了教学资源。
三、电视录像教材的拍摄
电视录像教材因其课程内容、授课形式的不同,其表现形态也不一样。形态不同,拍摄制作的方式也不一样。
(一)电视录像教材要坚持教育效益至上的原则
电视教学片作为一种教学材料,首先要具备教学的功能。电视教学法的对象是学生,其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因此,电视教学片在摄制时所运用的一切表现手段,均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的规律,要以实现其“教育性”为主要目的。不能过于追求形式感、故事性、趣味性。“电视节目要吸引观众,必须要在媒体手段上求新、求奇,通过媒体手段的运用提高节目的趣味性和可视性。然而,这样的趣味性和可视性不一定都符合课业学习的规律。对于学生而言,真正‘有趣的是能学到东西,是在听完一节英语课后能真的学会了几个词、几句话,并能一讲一讲地学下去,不会只看热闹而跟不上进度。”所以,高质量的电视教材不在于其形式上的是否“新”“奇”,而在于其表现手段能否使教材内容符合“教学”的规律,产生“学习” 的效果。
(二)主讲老师与导演的沟通
一部成功的电视教学片是主讲老师和导演、拍摄人员紧密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整个教学片的创作过程中,主讲老师和导演同等重要、同为核心。在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上,主讲老师是核心。在场面调度和画面的表现力上,导演是核心。因此,从教学片的筹备阶段起,主讲老师就要一直与导演和摄制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要仔细研究,确定选题;共同探讨脚本内容,本着一切为了教学的目的,确定整部教学片的结构、形态与艺术风格。每次拍摄之前,主讲老师都要向导演仔细介绍本次授课的详细内容,指出其中的要点和关键环节,让导演心中有数;导演也要向主讲老师介绍自己的拍摄意图和想要达到的效果,使主讲老师意识到自己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尽量适合电视表现的特点。双方要相互了解,以实现默契的合作。
再以古籍修复课程为例,古籍修复中有一道工序叫揭书叶,是指古书经水浸、霉变以后,全部书叶都粘在了一起,需要把书叶一张一张地揭开。在拍摄这段内容时,主讲老师先向导演详细介绍、演示各种揭书叶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并告诉导演哪些环节是学生们应该重点学习、掌握的,也是应该重点拍摄的。导演则根据老师介绍的情况,选择最佳角度布置机位和灯光。导演还应该和老师协商,在拍摄老师授课时,什么地方应该暂停,摄像要转换机位;哪些讲解内容和操作环节需要重新补拍;对某些关键、复杂、学生不易掌握的操作环节,导演应要求主讲老师重点讲解和示范,还可以采用慢镜头拍摄,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这些要征得主讲老师的理解和同意。另外,主讲老师还应告诉导演,在拍摄授课过程中发生了意外,书叶最终没能揭开,怎么办?这是经常遇到的情况。这时导演和主讲老师要一起协商,密切配合,在不违背古籍修复原则的前提下,共同努力把这段内容拍摄的脉络清晰、方法准确、情节连贯、内容真实完整,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拍摄场地的选择与拍摄现场的布置
讲授型课程主要由一位老师主讲,拍摄场地一般会选择在比较专业的演播室或教室内拍摄。技艺类实践性強的课程,拍摄场地的选择就考虑得周全一些。除了要满足环境噪音小、较为安静、室内摆得开摄像设备和主讲老师授课用的操作设备这些基本条件外,还应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满足一些特别的条件。以拍摄古籍修复课程为例,在场地的选择上,还应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室内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可控性。在摄像机机位和景别的设置上,讲授型课程通常只使用一个主讲老师的正面机位,景别一般是中景。拍摄古籍修复课程,摄像机机位和景别的设置就比较复杂一些。一般最少要两个机位,一台架在主讲老师的正面拍全景,另一台则作为游机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景别抓拍细节或特写。在灯光照明的设置上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要尽量使用防紫外线的光源,光源的亮度也不能太高,因为紫外线、长时间的强光照射会对古籍产生较大的损害,能使纸张老化、字迹褪色。
(四)正确处理好电视录像教材中教育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电视录像教材是融电视艺术与教学内容为一体的现代化教育媒体。电视录像作为一种教材要具有教育性,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其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作为影视作品,电视录像教材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导演、摄影师应该通过运用艺术的手段把教学内容表现得真实、生动、形象,并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但在实际的拍摄当中,教学片的艺术性与教育性往往会产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把教育性放在首位,在教育性、真实性的基础上体现其艺术性。作为教学片的导演,镜头的运用要准确、要说明问题,要真实、准确、客观地展现知识内容。在形式上要避免过分的艺术渲染,形式要服务于内容,形式与内容要达到高度统一。更不能为了表现自己的所谓艺术风格,在拍摄制作时,刻意的追求画面构图的花哨,忽略电视教材的教育性。
电视录像教材在优化教学、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录像教材在教学的使用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最明显的就是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特别是像古籍修复这类实践性课程,学生在观看录像教材和实践操作时,遇到问题得不到主讲老师的现场指导,学习效果也得不到主讲老师的检验。再从主讲老师这一方面来说,老师在演播室里对着摄像机授课时,因得不到学生的及时反馈,无法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教学方法或教学方式的改进。因此,电视录像教材不能代替老师的课堂授课,电视录像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性教材,在应用时,要和老师的课堂教学或其他媒体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起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史建桥.数字时代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3]王佑镁,刘慧兰.远距离教育电视教学节目形态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