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语文教育的回家之路
2015-05-30谭海玲
谭海玲
【摘要】自从二十一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材自主编制空间扩大,教育理念趋于科学合理,教师选拔与培训更加受重视,考试招生更加公平等等。但具到体语文教育事业,笔者认为其仍旧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从1997年“语文教学误尽天下苍生”的一声呐喊到近几年来著名作家叶开“对抗语文”的努力挣扎,无不说明语文教育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接下来笔者将从当前语文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如何找寻语文教育的回家之路这两个大方面来阐述一下自己的一点浅显认识。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育;尴尬现状;解决策略
语文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决定了语文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相应的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历来是万众睹目、次数频仍而又备受争议。笔者在闲暇时间阅读了著名作家叶开所写的《对抗语文——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学》、南师大附中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以及王雷老师《语文教学,我的八个不明白》,由作者对当今语文教育锥心泣血地批判与审视不禁想到了当今语文教育存在的诸多怪现状。
一、语文教育存在的尴尬现状
(一)对语文教育内涵与性质的认识不够清晰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语文从经学、史学中分立开来,专设一科”①,可以说自语文学科单独设课以来,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就很模糊,存在较大分歧。例如语文独立设科之初提出的语文教育工具观,改革开放后提出的语文教育人文观,还有诸如“语文唤醒教育观”等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文教育的某些特征,但是仍旧有失偏颇而不够全面。语文教育的内涵与性质直接决定了其在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效果。近几年来中小学语文课堂上出现的“泛人文化”和“非语文”倾向就是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本质特征认识不清造成的。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②然而在在对待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问题上,人们往往又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时下讲语文必首谈人文性,工具性似乎沦为人文性的附庸和奴婢了”③。“泛人文化”必然导致“工具性”的压缩,中小学语文课堂上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不见踪影,各种非语文的知识披着语文的外衣进入语文课堂。在中国古代有着“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语文教育“是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所谓‘极端混合型的,是集政治、历史、宗教、人伦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④,直到近代语文才从经史哲学中剥离出来独立社科。但是由于受古代传统的影响,语文教育的内涵界定不够清晰,一直以来教育界流传着“语文教育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的戏言便是突出表现。
(二)语文教材编选内容政治性较强,经典意识薄弱
教材作为教育的物质载体,其编写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教育的质量。所以语文教材的编选内容的质量,其传递的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小学教科书担负的责任,比任何一个阶段的教科书都要重大。如果你在小学阶段读的教科书是高品质的,代表一种文明的最好的常识教育,那么你即使不读中学,不读大学,也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健全的人。”⑤然而纵观建国后编写的各套中小学语文教材,便能发现意识形态的浓墨重彩,语文教科书沦为政治的宣传阵地。尽管随着“一纲多本”政策的实施,各地教科书编写空间和自主权扩大,但是宣传爱国爱党、批判“帝修资封”,赞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篇目依旧占据较大比例。古代、现当代以及国外经典文学作品比例较小,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科书编写方面的硬伤。
(三)语文教师的观念陈旧、素质堪忧
语文教师的观念陈旧、素质堪忧。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理论修养和教学素质将直接影响其施教对象即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质量。如今许多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或教学任务繁重,或班级办理工作费时较多,又或意志不坚、职业倦怠等等,在入职后对语文教育的最新前沿動态关注较少,专业视野狭窄。同时入职后便将将教育学、心理学束之高阁,较少翻阅语文教学专业的理论书籍,缺乏专业理论建构的教育教学实践必然不会是科学高效的。教师就是用如此陈旧落伍、固化僵一的教学观念和专业理论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那么其专业成长之路必然是走不长远的。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出现的“对语文教育内涵与性质的认识不够清晰”“语文教材编选内容政治性较强,经典意识薄弱”“语文教师的观念陈旧、素质堪忧”诸多怪现状使得语文教育渐渐误入歧途,找不到回家的路。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和未来的准语文教师,面对乱象丛生的语文教育不禁忧心忡忡。针对上述诸多问题的解决策略,笔者经过翻阅资料和深刻思考后提出了几点浅显的看法。笔者能力、阅历尚且有限,不敢妄言对语文教育的改进有助益,但起码可以以此警示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上述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充分认识语文教育的本质和任务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⑥那么“工具性”和“人文性”又是什么呢?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曹明海老师指出:“‘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以及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⑦听说读写即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所谓“教书育人”,就是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要为学生离开学校后的社会化过程打好坚实厚重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底子。“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⑧然而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出现的“泛人文化”恰恰是对工具性的废弃,对人文性的过度夸大。而“非语文化”则是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内涵认识不清的后果,在语文教学中注入过多的道德教育内容或架空文本,脱离语言文字的鉴赏训练,那么语文就变成了别的什么课,不再具有语文味。笔者认为语文并非“模模糊糊一大片”,语文学科不能兼顾太多别的功能,担负太多,自己的功能就会被削弱。
只有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内涵,语文教育的任务也就不言而喻了。笔者认为根据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性质,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工具性知识和人文性知识。所谓工具性知识就是听说读写方面的知识和训练,而人文性知识就是本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现代公民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等。在现实的中小学语文课堂中,许多语文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读、写教学,而忽视难以进行纸笔测验、量化评价的听说训练即口语交际教学。叶圣陶先生也曾多次撰文批评过这种现象,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一个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应该引起每一位语文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重视。
(二)语文教材编选淡化政治意识,树立经典意识
在语文教材编选方面应做出的努力:第一,明确语文教材并非政治宣传集散地,语文也不是道德之学。“语文首先是让孩子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祖国语言的优雅和精致,并且对这种语言产生兴趣,直到能够灵活应用这种语言。”⑨所以语文教材选文要回归语文本位,立足语言文字训练和文化熏陶、情感陶冶;第二,选文应力求文质兼美,所谓文美,就是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所谓质美就是文章应具有思想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但也并不是好文章汇集在一起就可以了,还得看这些文章是否难易适度,是否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第三,教材选文应该突出经典意识。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当务之急。
落实到语文教育方面,教材应该向中国古代优秀诗文名篇倾斜,这些文章浸透着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人生智慧的结晶,通过选入教材的方式可以有效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经典文化无国界,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也应该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笔者认为教材对外国经典的选入如欧亨利、契诃夫和莫泊桑作品以及高尔基、海伦凯勒等作家作品比例仍然较小,可以借鉴《美国语文》的编写体例,对世界文学经典、文学大家按照大洲和历史线索的顺序进行编选呈现。第四,语文教材整体上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对语言文学经典的倚重不能影响到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入选比例。著名语文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⑩
(三)切實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语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是中国语文教育和改革的关键。钱理群教授指出:“我,以及像我这样的关心语文教育的学者、社会人士,应该关注这些教学第一线的中年老师,他们的精神状态、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决定着中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现在和未来。” 在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路上,语文教师才是最应该得到关注的。他们才是当前语文教育和改革的真正骨干和接班人。
笔者认为教师职业虽然是专业职位,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专业性质。但是与其它职业一样,教师职业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问题。关键是当理想与现实出现巨大鸿沟,难以填平时,挣扎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还能否坚守住内心的教育理想和追求,能否依然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每一个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人当初都是满怀专业理想地投入现实教育的汪洋大海中去的,希冀为扭转现实尽一己微薄之力,只是在现实中摸爬滚打几年,有的老师妥协了,有的老师仍旧坚守。尤其是在曾经受到几千年教育传统影响的教育现实面前,个人的的努力几乎是微乎其微的。
具体到语文教育中,教学的课文年年如此,每一批学生短时间内都是那几个人,班级管理工作年年都是琐碎扰人的,新课改改来改去依旧没有多大起色,因为上述种种原因而忘了初心的老师确实大有人在。但是在笔者看来教师是最不应该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学生因为其未完成性而每一天都是新的,课文因为其解读视角的多元化而每一遍都是新的。所以只有用心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每一天、每一篇课文的每一遍,只有坚守搞好语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才会永远是充满生机和斗志勃发的,或许在挫折面前会有“荷戟独彷徨”的时候,但是有些事情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会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希望。教师应该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选专业和自己所教的学生,坚守语文教育的专业理想,在现实的繁琐芜杂中辟一块心灵的净土栖居于此,永远保持对明天、对未来的美好希望,那么心中的理想便会开花结果。此外,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转变自己的角色:由“甘于奉献的蜡烛”到“不断充电的长明灯”,关注语文教育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适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终身学习的理念最应该落实到教师职业上,教师以“传到授业解惑”为己任,应该“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
历经多次讨论和教改,人们对语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然而作为作为被议论、被批判、最改革最多的学科,却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难解之谜,这不能不引发每一个语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的深刻思考和自我反省。
面对乱象丛生的语文教育,笔者认为这首先是语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的最为关切的事。此外,也是社会公众应当关心的问题。教育从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的事,语文教育更是关系到未来社会成员和国民文化素养,所以笔者真切地希望语文工作者和社会公众能够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帮助语文教育回归语文本位,找寻回家的路。
参考文献:
[1]曹明海、田瑞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三页。
[3]焦卫国.警惕语文教育中的泛人文化倾向[J].文学教育,2013.07:132.
[4]钱之俊.语文教材要灌输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J].语文教学通讯,2014.11: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三页。
[6]李节:语文教育的传统及其继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梓访谈[J].语文学习,2014.09:12.
[7]吕宪华、袁慧.语文何以”立人”[J].语文教学通讯,2014.11:35.
[8]钱理群《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J].中国语文教育,2009(1).
[10]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J].人民日报,1978.
[11]王雷《语文教学,我的八个不明白》,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56页。
注释:
①曹明海、田瑞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三页。
③焦卫国.警惕语文教育中的泛人文化倾向[J].文学教育,2013.07:132.
④曹明海、田瑞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⑤钱之俊.语文教材要灌输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J].语文教学通讯,2014.11:11.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三页。
⑦曹明海、田瑞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⑧曹明海、田瑞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⑨李节:语文教育的传统及其继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梓访谈[J].语文学习,2014.09:12.
⑩吕宪华、袁慧.语文何以”立人”[J].语文教学通讯,2014.11:35.
钱理群《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J].中国语文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