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心理原因探析

2015-05-30许从付

东方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

许从付

【摘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使得大学生沉迷而不能自拔,致使责任感丧失、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的后果,其原因是理想和现实存在的落差使然;自律意识薄弱;高考后存在着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懈心理;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为此,要加强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加强大一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家庭、高校和社会的沟通,以合力育人;建设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网络。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原因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传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网络作为传播的媒介,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便利大學生对外交流,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经济、省时和宽松自由的特点。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网络具有隐蔽性和匿名性,这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放纵自己的行为,致使责任感丧失;网络的这种特性,使得网络虚拟世界成为“世外桃源”,一些大学生沉迷于此,极度封闭,即便是遇到现实问题,也不愿向同学或朋友吐露,导致人格缺失,行为失控;随着沉迷网络时间的增长,感情变得淡漠,与同学、朋友间的冲突不断,因而,人际关系紧张,性格变得孤僻、冷漠;也正是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匿名性,一些大学生浏览暴力、恐怖和色情等信息,片面追求感官的刺激,自由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导致有的人走向违法犯罪。

一、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心理原因分析

首先,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使然。现代大学生一般家庭比较殷实,有着强烈的心理优越感,想象力极强。他们关心时事,乐于参加社会活动,对事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社会现象,并试图以此为标准去改变他们认为是不可接受的社会现象,从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复杂的现实社会很多时候却不是他们所能左右的。当理想和现实存在落差时,他们的心理天平会失衡。当改变现实成为不可能时,他们的思想往往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回避现实。这时,他们的注意力往往由现实社会转向虚拟社会,在网络上,自我实现的途径得以发现,严重挫伤的自尊心得以恢复,自我实现的归属感得以重新找回。

其次,当他律成为习惯,自律被漠视时,沉迷网络将成为必然。在我国,相当一部分的现代大学生,是在父母或老师的严格管束下,慢慢走向大学象牙塔的,依赖父母或老师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进入大学后,他们被要求进行自我管理,要独立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求现代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然而,尽管大学生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的成熟却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他们的认知和行为经常发生矛盾,动辄脱节。在这种情况下,明知有些事情是不对的,但在诱惑面前自律往往成为失败者。因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大学生的特点之一,而互联网上的信息丰富、新颖、有趣。当他律成为真空,自律严重缺位时,追逐时尚、爱好猎奇的大学生常常深陷网络而不能自拔。

第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懈心理是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罪魁祸首。在我国,“高考定终身”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根深蒂固,因此,几乎每个家庭都对孩子的中学时代高度重视,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很难有喘息的机会。高考一结束,一些学生开始极度放松,有的因此而导致心理上的极度空虚,彻夜上网、游戏;有的甚或从此成为“网虫”。并将这一习惯带入大学生活。一方面,有的学生自恃在中学时代的基础扎实,对于大学的学习过度自信;另一方面,在大学里,大学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方法与中学时代的方式方法相差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一学期后,有些大一新生的成绩往往大大出乎其意料。这种情形往往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极大,有的甚至采取逃避的办法,沉迷网络,以此来忘却学习的烦恼,麻痹自己的思维。

第四,缺乏职业规划,生活单调,追求刺激的心理进一步加深对网络的迷恋。在我国,对于一部分家长和学生来说,大学的梦想成了终极目标,一旦这个目标实现后,一方面,家长以为万事大吉,完成了自己的义务,从此后,孩子的学习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之外,不闻不问;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职业规划,学习上毫无计划,从而不能正确有效地分配时间,从大一开始就产生空虚、孤独、寂寞和无力感,终日无所事事。不仅如此,大学校园的生活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单调的,即便有一些团体活动,但参与者相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整体来说还是极小的一部分,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大学生活难免归于平淡、乏味,缺少刺激。这和大学生喜好新奇、崇尚冒险、追求刺激的性格特点相悖,往往将注意力转移至网络。

二、解决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对策

首先,加强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在大学新生刚入学时,学校应认真加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让大一新生充分认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规律,厘清大学和中学时代的区别和联系,让大学新生理解自律和他律的重要性,摒弃依赖他律意识,自觉养成自律习惯,使大一新生在思想上积极接受大学生活,激励大学新生励志成才。

其次,加强大一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一年级,特别是大学新生入学阶段,在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阶段决定着大一新生能否顺利完成从中学时代到大学时代的角色转变,同时又是整个高等教育时代的开端,因此,至关重要。开展大一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让大一新生明确上大学并非唯一和终极目的,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合理地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对大学的课内、外活动有一个大致的安排。认识专业发展方向,明晰专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找到合适的目标定位。这样,可以使大一新生对照目标,从根源上杜绝了上网“消磨时间”的冲动。

第三,加强家庭、高校和社会的沟通,以合力育人。高校要建立联系家长制度,通过家长,了解大学新生在中学时代的习惯、爱好和优缺点。根据其特长实行差异化教育。另一方面,家庭要主动联系学校和辅导员,了解大学新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摒弃上大学后就“交差”的错误思想,继续关注自己孩子在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动向。充分利用电话、QQ、微信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使大学生与高校、高校与家庭实现无障碍沟通,从心灵上关爱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培养现代大学生的合力,勿使大学生在任何一方面被漠视。

第四,建设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网络。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建设校园网络。高校校园网络开设个人、班级或专业网页,其上开设新闻动态类文化频道、栏目,传播校内外文化动态,关注文化热点、焦点问题。创设网上辩论、网络心理咨询、网络班会等,为大学生搭建一个平等的文化交流和思想沟通平台,提高大学生参与校园网络的动力,激发学习兴趣,把沉迷于网络聊天和打游戏的大学生重新吸引到健康的校园网络中来。

参考文献:

[1]余杰,朱湘虹.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湘潭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

[2]朱佳明. 大学生网络依恋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7月第14卷第7期.

[3]刘玉华,刘美娟主编.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4]都兴芳,刘平,田秀然. 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调适[J].热点透视.

[5]陶国富,王祥兴,主编.大学生网络心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安徽建筑大学易海导航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项目,项目编号:2014FDYMSGZS001-011-10

猜你喜欢

网络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