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及原因分析
2015-05-30汪小芳
汪小芳
【摘 要】本文调查了100名二年级高职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及其具体的原因。创业要有激情,创业具有风险,创业需要条件,创业需要机遇,创業需要具备创业素质等。
【关键词】创业 能力 创业素质 自我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41-02
2014年1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创业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要求各地各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大学生创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但是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仍然还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创业还需理性。研究大学生自身创业意向的主要原因变得尤为重要,具体分析不同的选择背后的顾虑才能找到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创业质量。
除了就业的压力让大学生们选择了创业,还有其他自我能力认知、家庭成长环境、创业条件是否成熟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们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出了公正客观的评价。在调查中,有创业意向的高达63%,包括暂时不创业但是未来会创业的学生,明确表示会创业的占35%,而明确表示不创业选择就业的占37%,暂时不创业而选择就业的占67%。现实中真正做出创业行为的人数,还有待进一步的跟踪调查。暂时不创业的学生在未来是否创业也充满了变数,得依靠自身的成长及遇到合适的机会。在创业方向上,学生们并不都是选择了自己专业方面的创业项目,而更多的是自己较为熟悉和感兴趣的项目。而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自己将从事哪方面的创业,还处于一种很朦胧的状态,需要更多的学习、认识和发现。
一 创业内涵
大学生对创业内涵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创业是一种创新,创业是一种价值的产生,创业是实现信息、资源、机会或技术的有效整合,创业是个人梦想的实现过程,创业是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业是实现就业的另一种方式。创业是指某个人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
二 原因分析
1.创业原因分析
在自己会不会创业这个问题上,学生们从性格上分析自己适不适合创业,有没有能力创业。选择会的学生首先分析自己乐观开朗、喜欢和人打交道、沟通能力强、喜欢创新、能吃苦、有耐心;对稳定的工作没有办法坚持、不安于现状等;其次跟自己的家庭环境有关,学生在创业方面有一定的大概的印象与了解,也增强了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减少了对创业艰难的恐惧;最后就是对就业市场的不乐观,不满足于就业所取得的收入。
总的来说,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对创业更加积极乐观,性格也更为外向、有激情、有抱负,均不满足于稳定的生活,对就业的前途及未来发展则更为消极。这些学生不是只是一时的激情澎湃选择创业,而是从自身性格、外界环境、家庭条件等各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后确定自己的方向,对于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很是明确。
2.就业原因分析
第一,创业条件不成熟——先就业,后创业。对于一部分表示暂时不创业的学生,更多的是考虑到大学生创业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主要包括以下原因:缺乏资金,缺乏人脉关系,经验不足,没有好的创业项目,创业的风险大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创业的自信心不足。这些学生均表示先就业再创业,先积累经验,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关系,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在熟悉的领域中遇到合适的商机,这个时候才是可以上路追求个人梦想的时候。
第二,稳定倾向——我希望就业。这些学生觉得创业不适合自己,自己追求的是稳定的生活,可以看得见的未来,拒绝担心害怕,承担大的风险以及个人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的缺乏,性格急躁、做事不够果断等即创业素质的缺乏。
创业对他们来说过于遥远,自己太过缺乏各方面的条件,以及对自己不够自信。他们看到了自己不具备创业者的某些特征,但也忽视了自身的某些优势特征。
3.比较分析
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相反,低的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有反向预测作用。大学生主动性人格、成就动机、冒险倾向、创业环境与创业自我效能显著正相关,这也是选择“我希望创业”大学生的动因,也是选择“我希望就业”大学生的理由。创业知识的增加、创业资源的形成会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最终影响学生的创业意向。学生的自我认知某种程度上亦称为自我效能的心理品质,是在长期的教育和培养中形成的,对自我更积极地认识的大学生对创业有更加坚定的信心。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高校创业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业心理品质,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三 教育措施
1.持续提供政策、资金支持——让有创业想法但受现实条件约束的大学生的梦想起航
创业意向与创业条件及创业能力等因素有关,各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相关知识技能的培养,并尽可能提供各种实际物质支持与政策支持,为大学生创业努力创造优良条件,降低创业门槛。另外,资金的缺乏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政府应该尽量给大学生优惠条件及提供政策上的支持,积极地为大学生创业创设条件,减少其创业顾虑,增强创业信心。尽管近些年政府对创业的重视与支持度越来越高,但是在实际执行阶段,仍然困难重重。政府和高校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在支持创业者及给创业者提供帮助的过程中,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创业者在初创阶段的举步维艰,在心理上帮助解疑排惑,进而优化资助体系,更好更快更有实效地帮助创业者走出创业困难期。
2.注重创业精神的培养——在心中播种,让创业成为可能
鉴于一部分学生在一开始就认为自己不具备创业的素质,学校需要重视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精神是创业人格特质的一种综合。内在的精神是行为的动力,大学生要选择自主创业,不可缺少的是其自身特质因素上的影响,所以高校要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消除其创业偏见,树立创业梦想,坚定创业信念。
自我实现是大学生创业最突出的动机;资金和相关创业知识技能支持对于创业者固然重要,但创业者本身最需要的素质是自信、有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高校创业教育中要着重强调应具备的创业品质,突出优势,有意识地加强大学生的创业自信,提高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来强化创业意向。
3.做好创业规划——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规划虽不是一定能成功,但没有规划却是万万不能成功的。作为创业者,需要做好规划,理清思路,对自我的定位要明确,通过前期调查进行创业环境分析,如何发挥优势,避免劣势。认知自我,完善自我。有的放矢,设计一个长远的计划,设立一个近期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多学习创业成功案例,对创业政策进行一定的了解,充分利用相关政策的支持。创业需要抉择,创业需要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行走在创业的路上。
4.培养创业自信心——行动成就未来
针对大学生创业信心不足,高校需要做到:增加相关创业知识的培训,创业课堂上着重分析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发现学生身上具有的优点,有意识地介绍一些身边的创业成功案例,树立创业离学生不远、商机就在学生身边的创业观念,拉近与创业的距离。找到身边的创业者进行访谈,了解创业过程,不让创业只停留在想法上,还要付出行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经验。让学生从风险小、成本低的项目开始,培养创业意识,积累创业经验。可以结合自己的专长、专业做出一些有特色的创业项目。对于创业中的大学生,学校要积极关注,指派指导老师进行随时跟踪指导,对于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在面对创业过程中的挫折,要勇于正视失败,及时调整心态,分析总结经验,磨炼创业品质。强化创业是一种过程、创业是一种学习的意识,需要不断地探索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海鹰.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8):154~156
[2]嚴建雯、叶贤.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现状调查[J].心理科学,2009(6):1471~1474
[3]钱永红.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44~152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