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循“教学做合一”理念,推行“行知课堂”模式探究

2015-05-30韩晓萍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韩晓萍

[摘 要]“行知课堂”是基于陶行知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做”,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在“做”中收获,在“做”中成长。通过近两年的研究,树人小学已摸索出了基于“教学做合一”的行知课堂教学一般模式和具有学科特点的个性模式行知课堂模式的探究最终受益的是学生。学生变得更自信了,质疑解惑的能力增强;学生变得爱学习,会学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和创新意识逐渐增强。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行知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树人小学“行知课堂”就是基于行知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做”,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在“做”中收获,在“做”中成长。通过近两年的研究,树人小学已摸索出了基于“教学做合一”的行知课堂教学一般模式和具有学科特点的个性模式

一、基于“教学做合一”的行知课堂一般范式

1.第一步:“行”而生“惑”。以“学”为主,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教”促“学”,是新课程改革“人本主义”理念对课堂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学”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在课堂教学的范畴里,“学”是“行”的具体方式。教师尊重孩子的认识,在新课学习前,给孩子一个充分先学的时空,让孩子实实在在地先尝试学习。学生是带着前理解走进课堂走进文本的,一定有能够运用前理解读懂得明白、深刻、透彻的东西,这些自然不需要转化成“教”的内容;一定有虽运用了前理解读得肤浅、偏面、狭窄的东西,这些就需要巧妙引导孩子在已知中善于发现“惑”并转化成“教”的内容;一定有虽运用了前理解而一无所知的,这自然是明明白白地存在着的需要“教”才可解的“惑”。以语文课为例,这一“行”的具体表现为“读”。学生认认真真地读,在读中感受、理解文本的内容、情感,发现文本的语言意蕴和形式等。在教师教的层面思考,通过学生的读,既能明确学生学习发展的起点,也能明确学生发展的需要。以数学课为例,这一“行”的具体表现为“试”。在老师传授新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动手试一试,试过后教师能发现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早已掌握的,哪些是需要重点指导的,这样有的放矢,教学更有效。

2.第二步:“惑”而求“知”。“惑”在“学”的行为实践中产生, 使“求知”带着非常明确的心理倾向和行动目标。为解“惑”而求“知”,“求知”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这个环节中的学习行为是“促进学生求知”,具体表现为引导、点拨、激励。如引导学生在已知中发现问题,扩大“已知”认识的深度、广度;点拨学生发现由“已知”走向“未知”的方向、途径、策略、手段;激励学生在“未知”领域 里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等。学生求“知”的主要行为表现为倾听、操作、实验、思考、合作、交流、讨论等。所以,“二行”是为解惑而生成“知”。

3.第三步:“知”而生“智”。如果我们把“知”解读成学科教学中的规律、概念、原理、定义的话,从行动的指导意义上讲,这样的“知”于学生的成长是不满足的。“知”不是“行知”课堂的终极,“行知”课堂的终极在于人,人运用“知”积极“行”走的生命存在状态。“行知课堂”还必须把“知”转化成“能用知”,即由“知”生成“智”,“智”即智慧,是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4.第四步:“智”而促“行”。“行知课堂”以开放的姿态,积极链接生活,使“智”能指导孩子的“行”,促进“行”的优化。要求孩子们运用课内获得的方法、习得的能力,在课外进行拓展。如语文开展整本书的阅读;数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以“智”促“行”的锻炼平台。

二、探究不同学科行知课堂的个性模式

以“行知”为理念,学习记叙文,其本质就是学习阅读后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是“行”,学会阅读是“知”,也是“智”。“知”指的是学会阅读需要的基本知识,而“智”指的是能阅读需要的实践能力和智慧。以下以语文课通过阅读学会阅读的“记叙文”教学为例作说明。

1.在“行”中培养语文学习习惯

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行动中养成的。“行知”课堂先“行”后“知”,以“行”为主,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过程,强调让学生扎实地学,充分地学,认真学,真正经历一番听说读写。学生在扎实而有效的学习行为中,收获的不仅仅是能力和知识,还有优良的语文学习习惯。

2.在“行”中训练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行”是过程,是实践,走完学习过程,经历学习实践,或在潜移默化中,或在积极反思后,“行”一定能转化为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即“行”中生知,知再升智。

(1)单元整体阅读法

第一步:“行”中“知”,引导学生自读单元提示,从单元提示中你知道了这一单元都是反映什么的文章?我们从这一组文章中学些什么语文本领?学生自读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交流,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知”任务和目標,能让“行”更有效。

第二步:先“行”后“知”,组织学生以单元任务为导向,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为范例,引导学生经验一回怎样达成目标的过程。先是在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再是发现文章写得特别妙的句子进行品读,提出质疑进行讨论和交流;三是找出文中美言进行积累和背诵。

第三步:用“知”促“行”,要求学生试着自己按精读范例课的形式进行学习,以“知”促动“行”的顺畅,“行”的有效。这一步以学生的“行”为主,是学生自己学习,是学生自己交流和讨论,教师只是学生在有困难是推一把,助一阵。

第四步:以“知”促“智”,这是四篇课文学完后的反思,学生比较四篇课文的异和同,发现文本语言表现的智慧。当然,经历了这一组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积淀了阅读理解这一组记叙文的智慧。

(2)一般文本阅读方法

单元组合成一个整体,一篇课文也是一个整体,承担着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任务。记叙作为学生语文生活的一个重要形式,我们要引导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理解记叙文和表现记叙文。所以,以“记叙文”教学为载体的“行知课堂”,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行”中形成理解和表现记叙文的一般方法。如通过《看戏》的学习,笔者组织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学习,感受从内容到形式再到内容的言语表达密妙。一是整体读文,把握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元素,有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深读课文,以事件的人物表现为思考点,品评和揣摩语言,发现文字表现后的思想和情感。;三是思考全文,以与作者对话和人物对话的方式工,提升对文本整体的认识。

(3)思维导图阅读法

记叙文体的表现虽然有共通的法则和规律,但面对具体的一篇记叙文时,记叙的表现方式还是精彩份呈,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妙处,如何让这一份妙处更便于学生在行中发现呢,尝试着教给学生“行”的方法,使“知”更轻松,更有效。这一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说是让学生学会建构记叙文的思维导图。如学习《刷子李》一文,教师引导学生建立一张“曲线思维图”,把文本呈现的“曹小三的心理变化”以曲线形式形象地呈现,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本记叙是以曹小三的心理变化为主要线索,营造了一波三折,曲折有致的表现效果,文本也以“曹小三”的耳闻目睹,衬托刷子李的高超技术,这是侧而烘托,却达成了比正面描写更精彩的表现效果。如学生《景阳冈》一文是,引导学生构画“鱼骨思维导读”,武松的酒店喝酒、上冈路上、冈上打虎、下冈等情节以鱼骨的形式呈现,再让学生发现不同的“鱼骨”人物描写的侧重点不一样,从而感受事件的性质决定着人物的表现方式。大小“鱼骨”构成的是一条整鱼,“鱼骨图”能让学生很快把握文本的中心和重点。另外,对于那些结构整齐,段落清晰的记叙文,让学生在行中尝试着画“表格导图”,如《彩色的非洲》;对于那些主线突显,人物表现丰富的记叙文,引导学生画大树导图。

3.在“行”中明晰记叙知识序列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作者是让记叙的各个要素以自己的表现,诱惑读者饶有趣味地发现事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一些情感的体验,思想的冲撞,知识的建构。在记叙文中行走阅读,我们应该循序渐近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关于记叙的知识和智慧。如去发现空间与记叙的意义,空间与记叙的价值,记叙的线索和顺序,记叙中的各种摹状描写等。

学校其他学科也探究尝试个性化的新模式,不一一例举。行知课堂模式的探究最终受益的是学生。学生变得更自信了,质疑解惑的能力增强;学生变得爱学习,会学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和创新意识逐渐增强。我们相信只要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持之以恒地实践探索,学生的变化虽是隐性的,却是长效的,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国忠. 陶行知语文课堂“活的教育”资源的挖掘. 《语文建设》. 2013.

[2]姚时会. 从构建生命课堂看陶行知教育思想. 《新课程学习》. 2012.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