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雨
2015-05-30郑莎莎
摘要:雨伞,是万千家户都会有的日常必需品,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物件,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是扮演这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宇宙万物皆可因小见大,折伞的演变史也算是历经沧海桑田。从其身上,我们也可以追溯出中国漫漫千年的设计史。这便是本文的旨要所在。
关键词:纸伞;演化;设计;制造;思想
三千五百年前,地球上早已生活着几个不同种族的人类,生活艰难、死亡率极高,甚至连基本日常生活都难以保证,更不要提生病医治。然而天总不会那么作美,总不会一年四季都是大晴天,那时,下雨便成为了百姓们很为头痛的大问题。淋雨易生病,大家都明白,而在当时,发烧感冒便能动辄失去性命。大雨有时来的突然,不及躲避遭淋便不在话下。总有什么办法可以保证不淋雨啊,是的,有需求便有供应。
大约三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一种类似雨伞的东西便应运而生,最初的伞,并不叫做纸伞,因其制造原料不是纸,而是木材,你或许可以猜到是谁的发明了,对,伞最初的发明者便是家喻户晓的木匠鲁班。而在当时,木匠技艺再怎么高超也总会被称作奇技淫巧,是为当时思想学术界龙头老大——儒家所为不齿的行当,而以木头制成的伞不仅制作方法繁复且极为不便携带,尽管其妻云氏进行了加工改造,在当时仍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现在看来,木伞虽说并不实用,但在中国的工艺史上也算得上是为其添加了新的一笔,自那之后,伞的进步改良变愈加频繁起来,伞也开始变得愈加实用方便。
到了后魏时期,伞被用于官仪,老百姓将其称为“罗伞”。官阶大小高低不同,罗伞的大小和颜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黄色罗伞,以表示“荫庇百姓”,其实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遮阳、挡风、避雨。伞在中国诞生之后,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日益扩大,也就逐渐传到了国外。日本在唐朝时先后向中国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500 余人,其中有医师、画师、音乐家及各方面的学者,他们到中国专门观摩和学习中国文化,不仅把中国的历法,天文、音乐、美术等文化带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伞工艺在内的多种生产技术、制造工艺带到了日本。1747 年,英国一位叫祖纳斯的商人到中国旅行,发现中国人打着油纸伞在雨中行走,雨停后把伞一收,随身携带,甚为方便,回国时便买了一把。回去后不久,正逢一个雨天,他便撑开带回去的那把雨伞在伦敦街头行走。按当时英国的宗教传统认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伞遮住雨就是违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汉努威因此受到嘲骂和诅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掷鸡蛋但是,雨伞的好处却人人可见,终于在一片反对声中逐渐盛行起来到 19 世纪中叶,雨伞成了英国人的生活必备品,而且用伞也成了英国人的一种荣耀话说回来,造纸术的发明,无疑为伞的进化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原材料,使得伞的改良步入了一个全新时期,让它向现代我们所用的雨伞迈进了一大步。
造纸术发明后,开始有了纸伞这一说法,也许这样讲并不确切,区区一张纸,遇水后尚自顾不暇,怎能避人?是的,应该称它为油纸伞。油纸伞现在也已基本淘汰,除了江浙等旅游胜地以其作为噱头招徕游人之外,现在已少有人用,而在当时,可谓风靡大街小巷,其制造工序的复杂程度,较木伞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当时的油纸伞又有一个名字叫做甲路油纸伞,相传宋代相丞马廷鸾(甲路张氏女婿)逸居甲路时,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从此,心灵手巧的甲路人便不断改进工艺,世代相传纸伞制作。一把小小的甲路伞古朴轻巧,看似简单,但要制作一把上好的甲路伞,是件不容易的事手工制作不用说了,首先要选好材料——竹子、皮纸、桐油、丝绸……最关键的是竹子,伞的骨架是用竹子削成的。竹子质地坚硬极富有弹性,不易折断;直接来源于大自然,淡雅,环保。这正是甲路伞所采用竹制伞架的特色优点。唯一的缺点是易遭虫蛀,霉变。所以手工削好的伞架必须进行严格的高温蒸煮,太阳暴晒及烘烤。接下来是装键、裱皮纸、绘伞花、修卷上油、穿花线、结顶,近三十道工序。艺人们在伞面上还精心勾画出栩栩如生的花鸟、姿态优美的仕女、山明水秀的 风景等图案,使雨伞不仅成为美观大方、晴雨相宜、经久耐用的生活用品,而且为很有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
品种有色彩艳丽的花伞,朴素大方的黑油伞,色泽光亮的透明伞等多种。而至此,现代我们称之为雨伞的遮雨工具便以基本成型,此后在这个基础上后人又进行了原材料制作工艺上的加工改造,使得纸伞愈发使用方便、工序简单。
由很简单常见的这样一种日常生活用具,我们便可以看出,万进化演变的规律,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人类的需求这个万古不变在任何领域都适用的真理,没有需求那么便不会有发明。而人是聪明的,在发明出一项新事物之后,总是想尽办法想要将其制作的更为方便适用。
从史诗上可以看出伞这项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是由中国人率先发明而后传遍世界各地,所以说中国古人的智慧还是不可小觑的,哪怕是现在,国人也总有新举创。可是为什么,在设计这一领域,我们总是落后世界一步呢?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其实原因我认为并不仅仅只在于我们,并不是我们的设计师不好学、不够聪明等原因,我国还是有着相当一大批优秀设计师的。而美国这个龙头老大,现在在各领域都盘踞在世界首要位置,欧洲化的审美早已在这短短百年间洗脑了几乎世界各国人民的思想。国人也不例外,总认为不论什么事物,欧化的、美化的都是潮流的、好的。在这种思想的禁锢下,中国设计便少了一份自己的元素在里面,所以我们在看到一件设计作品时,看到的往往不是国人自己的思想,而是一种抄袭、临摹、跟风。但是欧洲人在思维等方面毕竟跟我们世世代代黄河边长大的炎黄子孙有着千差万别。无论是设计者的思想,还是参观设计品观众的审美品味都不相同,那么中国的设计必然是处于了一个劣势地位。原因其二,我认为是中国和谐社会的敏感度太过强烈,思想极度不自由,由于一党专政儒化教育,早已将中国设计牢牢锁在某一个狭隘的固定范围,越界便要被打压。而设计本就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行当,一旦思想被圈养在一小块领域里,怎么可能还会有好的作品出来?其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有大约三千年都是儒学或者佛学大当其道,这无形的在国人的思想中根植进去一种工艺设计都乃奇技淫巧、身外之物的错误观念,且直到现在,我们仍未摆脱这样一种思想禁锢,所以追求设计之美、之便利、之新颖、之环保、之利民等等便从最本源便不为国人所重视。
其四,十三亿人口,量多但质劣,许多人从孩提时代便失了受教育机会,而我们知道,设计、美术说到底也还是有一种先天天赋在里面,但许多孩子连温饱尚不能得到满足,天分何以发掘?
坦言之,我认为中国设计之于国情便犹同纸伞之于中国设计一样,都能够以小窥大,从中反映出不少体制、思想等方面的弊端,在此略表拙见,不登大雅之堂。
作者简介:郑莎莎,湖北宜昌人,2013年本科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取得艺术学学士学位。现于湖北美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专业方向为当代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