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阅读整合课《一粒种子的旅行》教学
2015-05-30王祎
王祎
一、科学素养也可以在花丛里培养
我六岁生日,过得很浪漫,是在一片花海里度过的。
记得那是四月的一个周末,爸爸妈妈带着我去了一座山,我那时以为所有的山里都有一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但那一次我才知道,原来山里可以有那么多的花儿。记得刚进那座山,我就发现山脚下长满了一种不知名的小花儿。往上爬,发现道路旁甚至石头缝里也长满了这种小花儿。于是,我就想跟它赛跑,一路跑到了山顶,心想,可摆脱你了。但放眼望去,才知道原来漫山遍野都是它。
我很惊讶,对妈妈说:“种这些花儿的人太了不起了,种了一整座山。”妈妈说:“没人种,这些花儿喜欢自由,它们自己到处跑呢。”
我更奇怪了:“难道这些花儿有脚?”妈妈只是笑了笑。
20年后,一位三年级的学生拿了一本绘本来找我,神秘地冲我笑着问:“王老师,花儿都有脚,你信吗?”我一怔,这种妙不可言的巧合,将我的思绪拉回到20年前。我拿起他手里的绘本,是《一粒种子的旅行》。
那一刻,我相信我的脸上浮现出了最满足、最天真的笑容。但是紧跟着,便是最沉重、最痛心的深思。
我一直认为,科学是冰冷的,是极致理性的,那些亮澄澄的实验器材严丝合缝地组合在一起,便验证了一个个唯一的真相。但是,此刻拿着这本绘本的我,却在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和画面中知道了原来凤仙花的种子躺在蒴果里,只要一碰就会快速收缩,种子会沿着弧线飞出去,凤仙花因此也叫“别摸我”;知道了老鹤草的种子利用“小勺子”来旅行,“小勺子”就像一个投掷器,把成熟的种子向四面八方抛去;知道了蒲公英是天生的“跳伞兵”,微风轻轻一吹它们就纷纷出发;知道了随着冬天的来临,动物们开始收集食物,松鸦喜欢收集橡子,松鼠喜欢坚果,老鼠喜欢山毛榉,它们在整个冬天会把收集到的果实吃光,但也会遗留一些,这样就会为森林里长出新的树木创造了条件。
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对于教育理解上的狭隘。我们常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对周围事物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二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技能,包括粗浅的自主探究能力、基本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用较为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述的能力等,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其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阅读,因为科学素养不仅仅包括科学的实质性内容,还包括“在所有阅读过程中所需的概念、技能、理解和广泛的价值观”。科学绘本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为他们创设很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想象自由驰骋,丰富来自动植物、自然界、生活等多方面的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于是,一节以《一粒种子的旅行》为主题的科学绘本阅读课便悄悄地在班里开始了。
二、阅读整合课程的意义——种子为什么要旅行?
绘本是图文结合的有趣读物,吸引着孩子的眼球。一项关于阅读的研究结果发现:具有阅读能力的孩子求知欲旺盛,语言表达能力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自信心十足。由此可见,阅读在孩子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阅读使人进步”是一句至理名言,而绘本,正是孩子爱上阅读的重要工具和途径。
课前我让孩子们简单预学了一下绘本,果不其然,绘本里一个个鲜活的画面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然,对于这个并不陌生但很神秘的大自然,孩子们生成了一个个问题,他们问得最多的便是,种子为什么要旅行?
是啊!种子在植物妈妈的怀抱里多舒服呀,跑出来做什么?绘本通过文字和图画告诉我们,植物是从种子生长起来的。种子在土里发芽,向下长出根,向上长出茎和叶,有时还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蜜蜂和蝴蝶这些勤劳的昆虫会给花儿授粉,然后这些植物长出含有种子的果实。这些种子又掉落到地上,长成新的植物。原来,种子去旅行,就是为了延伸生命,繁殖后代。
什么是科学阅读?其实就是将科学知识渗透在文本之中,通过文字、图像、色彩等加以表现的图画书。孩子能凭借绘本的色彩、图像、文字以及成人的适当指导,理解科学绘本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一种与阅读有关的行为。其实也可以称为“科学阅读”,即通过阅读科学绘本,促进幼儿的科学学习。科学绘本能通过合适的方式,用图像、色彩等,在图、文之间取得一种平衡的关系,相互衬托,为孩子传递科学知识、经验等。
三、课程处处是创新——种子用哪些方式去旅行?
很显然,通过上一环节,孩子们很轻松地接受了这种新的课堂形式,这一点,对于一直致力于以阅读为载体、整合创新课程的我校学生来说,并非难事。
接下来的问题,相信你一定猜到了,既然要去旅行,那么它们是怎样去旅行的呢?于是,一扇色彩缤纷的大门被彻底打开了。
虽然孩子们在预学时进行了初步阅读,但也只是大致了解了书中的内容。要研究,还需要深入阅读,梳理其中的要点。说到梳理,学生办法可多了,有一位同学的提议就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做便签。
新颖、简单、实用,是大家对于便签的评价。可以一边阅读,一边把找到的旅行方式和书中植物的名称写在便签上,贴在这一页的旁边。
于是,学生们一头扎进绘本世界当中,我下到小组去观察学生的操作,发现孩子们更为关注的是绘本里的画面,并结合着文字去理解文意。这一发现让我非常欣喜。
记得张必隐先生在《阅读心理学》一书中从阅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阅读过程的模式等七个方面介绍了阅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并且都以一定的实验材料作为基础,特别是在研究对象和阅读过程模式两章中,讨论了阅读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三种阅读过程模式。这都提醒我们在对孩子们进行科学绘本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孩子们通过阅读科学绘本,与图画进行交流,寻求有关科学答案,宛如两人面对面谈话,有问有答。
看来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回忆并介绍记忆最深的画面这一环节,是成功的。看着书页旁边慢慢积累的便签,孩子们眼神中流露出越来越多的成功的喜悦。“老师,梳理完毕!”随着一声兴奋的叫喊,一本本粘满便签的绘本被高高地举起来,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把梳理的内容讲给在座所有人听了。但是很快,孩子们发现了,虽然抄录重点词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方法,但是绘本中的内容过于分散,不利于一目了然地了解其中的关联,新的挑战又摆在了孩子们面前。
突然,一声“思维导图”响了起来,一个个大拇指毫不吝啬地伸向了这名学生。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极其有效。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且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而且,学生们很快就发现,思维导图的“瓤儿”其实就是刚刚的便签。于是,一张张思维导图将书中分散的信息一目了然地呈现了出来,做得快的学生甚至在植物名称旁边按照绘本里的画面画起了植物图。
这是一个多好的生成并解决问题的时机啊!
四、建立结构与功能的联系——身边的种子们!
“你想问什么问题?”
“种子的旅行方式究竟跟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就像一把飞速的箭正中这节课的靶心。是啊,为什么有的种子靠风,有的靠动物,有的就靠自身呢?孩子们陷入了思考,眼睛在一张张图上掠过,最终落到了自己画的种子图上,于是,一双双小手如雨后春笋般争相举起。
“跟这粒种子的外貌特征有关。”精彩的发言总能换来热烈的欢呼,这一次也不例外。
我们清华附小是一所花园般的学校,校园中有60多种植物,所以,在孩子们身边,一年四季都不缺真实的种子陪伴。孩子们在平时就能够观察到高年级同学制作的植物种子、果实标本。
整个课堂又迎来一个新的高潮,有的学生拿起苍耳的果实轻轻往身上一挂,苍耳的果实就粘在了衣服上,有的学生上前去蹭,看是不是能够蹭过来。有的学生尝试着鬼针草的厉害,但是他嘴一咧马上就松手了。还有的学生拿起两个白蜡的果实尾对尾地对在一起,原来它们对起来简直太像竹蜻蜓了,从空中一撒手,就能忽忽悠悠地飘落下来。
结构与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一定条件下也是相互转化的。结构与功能具有统一性。事物的结构决定着事物的构功能。构功能是事物结构的能力表现,它能使事物的本功能扩大或缩小。在结构产生构功能的意义上,结构决定着功能。显然,在这一环节,孩子们在因绘本阅读而做着的非常熟悉的科学实验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课已经接近了尾声,孩子们个个恋恋不舍,这种新的整合课型他们是接受的,并且是喜欢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有所收获的。于是,孩子们又选择了续写绘本来继续陪伴小种子的旅行。这一刻,我真不忍心告诉他们一年中有多少小种子已经进了我们的肚子,虽然这也有可能帮助小种子去旅行。
五、路漫漫其修远兮
绘本是一种文学艺术,给人以美的感受。科学绘本贴近学生的生活,接近学生的兴趣,能带给学生更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科学阅读,有助于小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他们粗浅科学概念的形成。利用科学绘本,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阅读,能在读读、看看、说说、猜猜、想象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对科学知识经验的建构,有助于激发他们科学探索的兴趣与欲望,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还将对科学绘本阅读的目标、类型、方法、教学策略的开展进行大量的实践和研究,以期对小学教育新途径的探索有新的
启示。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