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构建儿童的第二重生活

2015-05-30林长山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清华戏剧儿童

林长山

惠特曼在一首诗中写道:“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的,便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题 记

在孩子们最初的生命里,学校力所能及的,能给予他们什么呢?学校里,最本质的东西应该是什么呢?步入2015年,清华附小快要跨入百年了,我们也从百年的历史中汲取精神和营养,尤其是无数先辈们的所言所行,至今仍诏示着我们。1914年,梁启超先生在清华演讲,勉励清华学子要做君子,树立“完整人格”。1958年,附小的科学幻想剧《宇宙骏马》的公演,拉开了一个寻找儿童完整人格的序幕。

从课程中寻找戏剧的影子

当我们翻开“1+X课程”的历史画卷,去寻找戏剧课程的影子时我们会留意到,原来课程中已经有了戏剧的模子了。“艺术与审美”是“1+X课程”的五大领域之一,涵盖了国家课程的音乐、美术、书法。“艺术与审美”侧重在艺术感受与审美体验过程中的综合理解和提升。戏剧课程在“1+X课程”模式中的建构,是指把音乐、舞蹈、美术、语文等不同艺术门类的学科,与戏剧这一课程进行整合,构建起艺术与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旨在促进每一个儿童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开设戏剧课程,将戏剧课程学科化,强调学科间的整合,消弭边界,通过“参与、体验、整合、创造”,构建儿童的另外一种生态,加强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

戏剧课程,让儿童走进戏剧的故事中,和里面不同的人相遇。现实生活中可能只有一次的相遇,但在戏剧里,儿童可以与戏剧中的男男女女相遇,活出上百次的人生,进而遇见未知的自己。于是我们也在思考,戏剧,是否可以作为培养儿童人格品质、道德情操、发现创造等综合实

践的路径,构建儿童的第二重生

活呢?

从教学中发现戏剧的因子

清华附小的戏剧课程,努力将戏剧转化为教学的生产力,在戏剧教学化的过程中,生发教育的意义。每个儿童幼小的心灵中,都装着这样或那样闪闪的梦想,在戏剧的表演与想象中,体验情感,认知世界,遇见未知的自己。每个教师在面对戏剧的多重挑战之时,倒逼自己提升综合素养。教师自觉提高整合能力,恰恰是师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契合点和生长点。

1.整体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清华附小“1+X课程”之戏剧课程,着重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被看作是“儿童的第二重生活”。从编到演,儿童站在课程的最中央。戏剧课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感受力”“形象感、真实感和幽默感”,使之成为“知识广、心胸广”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锻炼了学生们之间的交往能力,打开了学生的视野,体现出了我校学生“健康、阳光、乐学”的精神风貌。同时,在学校的语文、英语等课程中加入了戏剧表演的内容,课堂上生成了许多小型语文课本剧、英文童话剧等。如非常经典的英文剧《白雪公主》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戏剧,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平添了绚烂的色彩。

2.倒逼教师提升综合素养。

清华附小“1+X课程”之戏剧课程,着重强调教师的参与和学习,这正是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炼与提升的过程。“1+X课程”模式下的戏剧课程的建构,是指把音乐、舞蹈、美术、语文等不同的学科,通过戏剧这一课程进行整合,构建起艺术与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基本素养,向“整合型教师”发展。同时,教师们的课程建设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新思想、新知识,发展新能力,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提高、获得自身幸福的需要。在清华附小,一支师德优良、功底扎实、具有创新精神与个人风格的优秀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3.促进校际多边互动发展。

清华附小“1+X课程”之戏剧课程,实现了“全员参与、全面评价、班班有剧、人人担当”的目标。一、二年级将语文学科进行综合,挑选课本中的课文编写成儿童剧,演出来、唱出来。如《守株待兔》《小马过河》等等;三、四年级结合校园生活、重大节日、历史典故等,排练反映孩子们日常生活的校园剧;五、六年级与科学、英语学科进行综合,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自己创编科普剧。这些实践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创编能力。

戏剧课程的实施,形成了丰富的、系统的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戏剧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不仅由本部辐射到了分校,更由附小辐射到了京城,将优质的课程与教学资源传递到了周边学校。戏剧,通过表演交流、教师合作、搭建平台等多种途径,加强了学校之间的多边互动与发展,更促进了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以及教育均衡化的发展。

4.实现校外多方公益引领。

在清华附小的整体课程改革背景下,戏剧课程系好了学校转型的“三枚纽扣”——价值观引领、课程引领、公益服务引领。价值观,落实国家对于培养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要求;课程,寻找儿童生命成长的路径与方式;公益服务,探寻学校教育的社会价值与公益责任的品质。

清华附小的戏剧课程,立足教育,更有一份社会责任的担当与传承。基于此,学校的戏剧展演不单单是戏剧课程的综合评价方式之一,也为社会公益服务提供了鲜活的、多样的可能。于是,在戏剧节展演之际,各班级还走出校门,来到敬老院、养老院、聋哑学校以及附近的社区等地,将我们的戏剧课程社会化、服务化。戏剧课程不仅丰富了社区的文化与生活,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社会担当与服务意识。

在戏剧的教育中埋下种子

独特的、富有创造性的戏剧课程,有着鲜明的儿童立场。戏剧课程重在开发每一个儿童独特的生命潜力,释放儿童的天性,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在完整的教育情境中,开发每一个学生,培养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学生。更重要的是,戏剧课程在走向儿童心灵深处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生发了教育的意义。学生在有趣的、有意义的游戏活动中,在无限的创造、丰富的体验过程中,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1.由“类”到“个”,尝试改造传统学习方式。

根据戏剧不同层级的目标导向,戏剧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多样的,而不只是传统的一种教授方式。根据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我们探索、寻找到了由“类”到“个”的多种学习方式和教育路径。对于那些具有表演天赋的学生,我们成立了戏剧社团,社团活动以戏剧表演为核心,发现、呵护和发展学生的表演天赋。如,学习发声技巧,锻炼音色;训练公开场合的表达能力、即兴语言组织能力;培养良好的舞台姿态和基本表演礼仪;丰富内心世界,感受表演艺术的乐趣和魅力。我们的戏剧社团于2013年10月荣获“海淀区学生银帆戏剧团”殊荣。

2.由“面”到“点”,寻找个性化教育的新路径。

戏剧是一种集体性的实践活动,但是,我们在重视戏剧普及教育的同时,也注重戏剧的个性化教育的作用。清华附小的戏剧课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最终指向育人。

如果教育的对象是完整的人,可以视为“1”,这里的“1”是大写的人,是完整的个体,而戏剧课程的目标对于全体而言,要有它本身具有普及性的“1”,更应该有依个体需要的变量“X”,即“1”面向的是全体,“X”更多指向的是个体。由“面”到“点”,这里的基础“1”和个性“X”,与“1+X课程”的整体理念是相通的,也是一致的。而当“X”作为变量,不断变化的时候,最终也就实现了完整人“1”的整体发展。诚然,戏剧,个性化的情境体验与创造性的表演空间,为个性化的“X”的发展提供了种种可能。

3.整合资源,探索课程整合的新模式。

清华附小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开展多层次的戏剧活动。在班级、年级、校区中开展戏剧活动和戏剧竞赛,创造人人参与戏剧的机会。学生在戏剧活动中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集体中享受了合作完成戏剧作品的乐趣。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各类主题的大型艺术汇演,其中就包括戏剧节目。学生在戏剧活动中得到了审美情趣的提升,更是体验到了收获成果的喜悦。

戏剧活动每个学生都参与,每个家长也都参与了进来。家长们对戏剧的表演与展演,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戏剧教学的过程中,家长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综合性实践课程所提供的创造性、实践性以及多样化的教育情境对孩子们的培养,因此而有所担当,有所作为,有所奉献……戏剧课程,整合了多方的资源,为学校寻找到了家校合作的互动契机,同时也将课内外资源,如清华大学、社区以及社会实践等都进行整合,实现了戏剧教育“学校—家长—社会实践”多方互动的课程模式,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戏剧课程不是戏剧教育,而是通过戏剧的“参与、体验、整合、创造”的路径,为儿童创设完整的、生活化的教育情境,构建儿童的第二重生活,达到儿童审美意识、道德品质等的综合提升。

我们提出的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戏剧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是一条育人的综合实践路径,但并不唯一,也不全部覆盖,它既可以作为寻找学科间教育生长点的路径,又可以作为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不断浸润的过程,需要一个真诚耐心的等待。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清华戏剧儿童
有趣的戏剧课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骑行上清华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清华,北大,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