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字》

2015-05-30林乐欣方少洵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红字霍桑人性

林乐欣 方少洵

摘 要: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是一部以描绘各种矛盾为主导的作品,其主题的呈现、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故事情节都折射出霍桑思想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思想的根源在于霍桑对人性的赞颂及对“原罪”思想的恪守之间的冲突,这也是文艺复兴大背景下社会思潮激荡的结果。正是霍桑思想的矛盾和冲突使《红字》充满了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经典之作。

关键词:霍桑;思想矛盾;清教;人性

纳撒尼尔·霍桑 (Nathaniel Hawthorne) 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是一位深受清教思想、超验主义哲学思想影响的作家。他所处的社会时代、家族历史以及成长经历造就了他犹疑、困惑的性格,亦是其思想复杂性的根源,这也决定了他作品中复杂、多面的深层意蕴。其代表作之一《红字》便是他对人性中爱与恨、善与恶、犯罪与救赎的真诚探索,以及对人类道德伦理的真实描绘。小说以北美清教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讲述的是一位不愿受到婚姻束缚的女子海斯特,与一位当地牧师因触犯通奸罪行而受罚的爱情悲剧。霍桑将这一故事情节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通过对人的精神、情感和人物内心冲突的描述,对人性的光辉与清教思想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使这部作品成为一部以描绘各种矛盾为主导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红字》的主题、主要人物塑造等方面分析其所折射出的霍桑思想的矛盾性,并探讨这种矛盾思想产生的根源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

一、霍桑思想的矛盾

霍桑历来被文学评论家看作是一个矛盾人物,“与其说他是一个模棱两可的人物,还不如说是一个充满难以调和的矛盾人物……他是温和的叛逆者”(埃利奥特,1994)。霍桑思想的复杂和矛盾与其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密不可分。

霍桑出生于一个传统的清教家庭,当地浓厚的传统宗教文化氛围深深渗透、影响着他。“原罪论”在他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使他致力于探索道德和罪恶的问题,探索隐匿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原罪”,并主张通过忏悔和善行来洗刷罪恶,净化心灵,从而得到救赎。同时,霍桑生活的时代正值美国文艺复兴时期,超验主义思潮兴起,其倡导的人性本善,强调个人主义和自助精神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又影响着霍桑。两种思想的碰撞使他开始对清教思想进行怀疑和反思,他在作品中批判清教主义的堕落和清教权威的虚伪,谴责清教统治下人性的沦丧,开始对人性和命运做更深层次的思索和探讨。可以说,霍桑的思想中充斥着传统性和人文性的矛盾冲击,他既意识到苛严的清教教规对人性的压抑和对幸福生活的摧残,并对此进行无情的揭露;但他又无法摆脱清教思想的枷锁,坚守着清教伦理中的道德观念和基本教义,具有强烈的原罪意识,主张通过善行和忏悔来洗刷罪恶,从而得到救赎。

二、《红字》主题的矛盾

《红字》一书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的主题,一个是对人性的赞扬,另一个却是灵魂的赎罪。一方面,《红字》批判、讽刺了清教主义的腐朽、虚伪和落后,表达了一个人文主义者怀有的尊重人性、崇尚自由的高贵精神;另一方面,小说却至始至终贯穿着“灵魂罪恶与救赎”的主题。霍桑一直在对他小说中人物“赎罪”的努力进行褒扬,在小说的结尾也对他们的诚实进行格外的称赞。在最后一章中,霍桑还对丁梅斯代尔的行为做出了归纳性的教训话语:“诚实吧!诚实吧!诚实吧!纵使不把你的最坏之点坦白地显示给世界,也要表示出某种迹象,藉此可以使人推想到你的最坏之点!” 霍桑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批判清教统治,另一方面却变相地将清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潜意识。

三、小说人物形象的矛盾

(一)海斯特·白兰

霍桑在安排海斯特的出场时,就把她的个性风采和斗争气质与古老沉重的清教社会作了鲜明的对比。海斯特是一个清教主义的反叛者,是真愛、自由的勇敢最求者。她与丈夫齐灵渥斯虽有婚姻,却无感情可言,后与年轻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并不顾宗教的重压犯下通奸罪,诞下一名女婴,在审判中她被戴上了象征耻辱的红字A。在故事的前半部分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海斯特并不认为自己有罪,她那高傲的举止、坦然的表情丝毫看不出她有忏悔之意,她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十分坦然。她并没有把红字A当作是耻辱的标志,反而花费心思对它进行一番装饰,将其坦然地置于大庭广众之下;她不顾自己的安危,和想要带走她孩子的人拼命;她甚至鼓动自己的情人一起出逃。她冲破了清教教义的束缚,遵循自己的人性和情感,可以说她是当时受清教思想禁锢下的一个异类。

然而,这个反抗和自由化身的异类最终却并未逃离宗教的束缚与藩篱,她用了一生的时间来赎罪和忏悔。在赎罪的日子里她穿着简朴,勤劳节俭,感情克制,忍辱负重,救济穷苦,坚持善行并且不求回报,过着清教徒苦修般的生活,这与之前她坚信自己是无罪的态度显然形成矛盾。海斯特从原来的坚持自己无罪,到后来回到原地赎罪,无疑也是一个矛盾的行为。海斯特勇于追求爱情,具有反抗和不屈的精神,在很多场合都质疑、批判清教的不合理之处,但却希望她的女儿珠儿长大后能够融入清教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无疑也是矛盾的。从一个为世人所不齿的通奸犯,到成为万众妇女心中神圣的典范,可以体现出霍桑在塑造海斯特这一形象时依然是坚守清教的基本教义。海斯特通过善行与赎罪,最终被清教社会所容纳,可见在霍桑心中,纵然有万分的纠结与矛盾,但对他而言,清教依然是正统,只有回归正统,才是最好的结局。他深受清教思想的束缚,无形中还是用那些观念去审视世界和人们的生活的现实。

(二) 亚瑟·丁梅斯代尔

牧师丁梅斯代尔充当了故事中无形的红字,是小说中的另一个矛盾的存在体。他相貌出众、学识渊博、钻研教义、虔诚布道,被视为宗教的权威式的代表,他是宗教中各种清规戒律的宣扬者和践行者,起着一种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一直以来受到教民们的尊敬和爱戴。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犯下了通奸罪,这本身就是一件充满矛盾又极具讽刺意味的事情。牧师的身份和清教的禁欲主义使他陷入了教义与人性的矛盾之中,在宗教之爱与世俗之爱之间徘徊。他作为神职人员,出于对上帝的热爱,他担负起维护教义、履行上帝职责的重任,要时刻摆脱情欲;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他心中又对爱情充满憧憬和向往,这种双重身份使他的矛盾性十分突出,这也注定了他必须承受人性和神性之间的巨大矛盾。

(三) 罗杰·齐灵渥斯

作者对齐灵渥斯的刻画经历了从一个睿智、渊博的学者到一个顽固、残忍的复仇者的转化。当他得知自己的妻子不忠于自己之后,他的心性甚至外貌都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他逐渐舍弃了自己的理想和善良,变成了一个疯狂、残酷、冷漠的复仇魔鬼。他以折磨丁梅斯代尔为乐,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不断地对他进行摧残。但是当他面对妻子与情人生下的私生女珠儿,却又散发出人性的光芒,在珠儿生病时为她诊治、喂她吃药、哄她入睡,甚至在他自己死后还将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珠儿。残忍与人性的矛盾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展示出复杂的多面性和矛盾性。

(四) 珠儿

珠儿是海斯特与情人的私生女,作为“罪恶”的结晶,在众人眼中,她是“妖女”,是“魔鬼的孩子”,是罪惡与反叛的化身。然而,霍桑却极尽华丽之辞藻来形容她。“这孩子具有天生的优雅”、“高雅华美”、是“从一种茂盛的罪恶的热情中开放的一朵可爱的不朽的花”,这些描述与珠儿作为一个罪恶的结晶本身就存在矛盾。她身上充满着浓郁的妖气,充满狂野、放纵的天性,喜怒无常,如同一只自由奔放的精灵,不遵守任何的道德约束,她美丽狂野、自由奔放,正如尼娜·贝姆所说:“她具有清教徒所竭力否定的一切自然的品质”(转引自杨志宏,1999)。她的自然人性和清教社会压抑的人性形成了鲜明对比。然而,在故事的结尾,当丁梅斯代尔当众道出并忏悔自己的罪行,气奄一息之时,珠儿却将“泪珠滚落在父亲的脸颊上”、“彻底融入了凡间的情感”、“将在欢乐与哀愁中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世间女子”。作为海斯特反叛精神的象征,作为鲜活红字的珠儿,最终却也被清教的社会体制所吸纳,可见霍桑在对珠儿的刻画中也充斥着纠结与矛盾,并又使其最终回归正统。

四、结语

《红字》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塑造和命运走向看似自相矛盾, 然而正是这种矛盾性反映了霍桑对于宗教无法割舍的情结和犹疑不定的困惑。在种种犹豫、纠结与矛盾的大轮廓中,我们不难看出,霍桑虽不乏对清教的冷酷与残忍、极端与偏执进行无情的披露,却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宗教和道德底线,这点从四位主人公的最终结局上得以体现,这也恰恰体现了清教主义在霍桑灵魂深处留下的深深的烙印。《红字》中的人物在自由与救赎之间的挣扎,折射出的正是霍桑本人对清教传统的矛盾心理和站在这一传统主流上的审慎反思。

《红字》中的种种矛盾折射着霍桑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洞察,正是因为霍桑对清教教义与人性道德在思想上的矛盾与冲突,才使这部作品表现出了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其成为文学史上反映人类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的永恒艺术。

参考文献:

[1] N. Hawthorne. The Scarlet Letter [M]. New York: Airmont,1962.

[2]埃默里·埃利奥特.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M].朱伯通,译.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3]纳撒尼尔霍桑. 红字 [M]. 王元媛译.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

[4]杨志宏.《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冲突——我看霍桑的<红字>》[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1: 89-91.

猜你喜欢

红字霍桑人性
玫瑰有刺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逼近人性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ritanism
浅析电影红字和小说红字的区别
智力跷跷板
蓝笔写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