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古雅壶韵,承传统之美
2015-05-30吴靓
吴靓
宜兴的紫砂壶制作技艺是举世公认的优秀传统手工艺术,并于2005年人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世人对宜兴紫砂壶的肯定,也是宜兴人民的骄傲。紫砂是一种炻器,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胎质于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得益于饮茶的风气,以紫砂泥烧制的紫砂壶最为常见。其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日久使用空壶注入沸水也有茶香,有着“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称誉。
几百年来,紫砂壶艺得到了日益完善的发展,一代代制壶艺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其具备十分珍贵的文化艺术价值和非常广泛的实用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姊妹手工艺术都濒临失传。唯有宜兴紫砂壶长盛不衰,集中体现出了中华传统手工艺的生命力与魅力。
对于一把紫砂壶而言,造型是其最主要的呈现要素,紫砂壶造型千变万化、数不胜数,可谓“方匪一式,圆不一相”,发展至今可大致归为光器、筋纹器、花器三大类,其中光器又可细分成圆器和方器两类,无论紫砂壶如何融入别致的创意,都始终必须以这几类为基本前提而展开构造。
所谓传统型紫砂壶,是历代制壶艺人在几百年的岁月里,不断创作完善而总结出的经典壶型。它们经历了千锤百炼,是万千壶艺精华的结晶和极致表现。代表了传统紫砂壶的极高水准,并且具有十分广泛的传播性,时至今日依然备受人们喜爱。传统型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所包括的壶型和内容极为丰富。“仿古壶”(见图1)便是传统壶型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一把简约而稳重、灵动而凝练的“仿古壶”。仿佛能穿越悠悠时光,浸润着浓浓的古雅之韵,给人以强烈的艺术共鸣感,现以此壶型为例,谈一谈其中所蕴含的传统之美。
“仿古壶”据说初创于清代,初创人是当时知名的制壶艺人邵大亨,其原意是壶体仿照鼓的形状成型。故成为“仿鼓”。这种壶型美观大方、方便实用,颇受制壶艺人和饮茶者的青睐,后人仿制这种古代壶型,逐渐就形成了仿古的意思,如今便有了“仿古壶”的家喻户晓。“仿古壶”壶型可大可小,泥料胎质也各呈其态,壶体上亦可略饰各种装饰。总体而言。“仿古壶”的艺术表现形式十分丰富,但通常而言,圆器的“仿古壶”最为常见,也最能体现出传统紫砂壶型的独特风格。
这把“仿古壶”虽为新作,但其完全以传统“仿古壶”的壶型为基础提炼精华而制作成型。体现出一种呼之欲出的古韵气息,隽永优雅,令人爱不释手。壶身饱满圆润,壶腹鼓出,张力大,恰似一只鼓的形态;壶肩与壶颈合一,虽较矮,但与壶身搭配和谐;圆形壶盖宽大简洁,盖面微鼓,盖沿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而流畅;壶钮略扁,精致小巧,如一颗佛珠正立于壶盖中心,与壶身风格形成巧妙对应;一弯流胥出自然,明接耳形端把纤细倾斜、端握舒适。整壶将圆器造型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圆润精巧、骨肉亭匀、收展有度,有一气呵成之畅,一捺底设计使壶身更显圆润。同时,其线条流畅、比例恰当、精巧优雅,简单而不失古意,灵妙天然,颇有柔美之气质。
“仿古壶”壶型充分诠释出传统壶型的不凡魅力,其延续传统规则,传递着古雅的格律,这种素面朝天、不施粉黛的设计,将紫砂壶本身素面素心的质地完整地呈现了出来,足见清雅质朴、淡泊宁和。演绎着传统文人的精神品质,将整把壶提升到了人文的高度,更进一步达到人与壶的共鸣效果。
紫砂壶艺是对中国数千年陶文化的提升,在当今紫砂壶流派异彩纷呈的盛况中,任何一把紫砂壶都离不开传统,它们必须在遵循传统的前提下,并在传统文化的启迪熏陶中。不断丰富着造型、装饰等方面的内容,源于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尊重传统又高于传统,使紫砂壶不失其与生俱来的传统之美,并且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