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月圆最长情
2015-05-30杨小泉
杨小泉
月亮,一直是人类十分钟情的物象存在,一轮圆月悬挂天际,清寂素雅,无限情怀自在不言中,人们喜爱赏月、画月,自古以来,无数文学艺术作品都将月亮作为素材加以人文升华,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同时,月亮也是人们表达思乡、念故、团圆等情感的独特载体,比如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月抒发思乡之情;中秋团圆佳节之际,更以赏月作为一道重要仪式。可以说,月亮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人类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紫砂壶艺作品中。月亮更是炙手可热的题材,加以紫砂泥性化的刻画和艺术化的诠释,关于月亮的情感便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比如“曼生壶”系列中就有一款“半月壶”,成为紫砂壶艺长廊中的经典佳作。紫砂壶“天心月圆”(见图1)也是一款以月亮为素材的作品,它将圆月的形象固化在一把壶上,融入了深切的情感,并以“天心月圆”四字命名,突出主旨内涵,壶天一月,激发出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
紫砂壶以造型的方式最直观地体现出壶的气质神韵,虽千变万化,却不离其宗,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曾经就将“美好的形象结构”列为一件佳美作品必备的三要素之首。这把“天心月圆壶”以收缩率较高的朱泥制作,在造型设计上难度高,因为形象结构的确立既要保证其可行性,又要不失美感。因此其在造型上采用圆器,以线条勾勒主体,呈现出圆、稳、匀、正的特征,配合朱泥细腻的特质,更具骨肉亭匀之感。
“天心月圆壶”形态优雅柔美、隽永耐看。以光货构成主体,通过立面线条与平面形态的变化,以及形体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呈现出一幅立体的圆月美景。壶身圆润丰腴,鼓腹处张力十足。弧线于壶腹转承至壶底,形成一个平整的底部,显得稳健大气;壶颈高挺收缩,上有圆口与壶盖上下合一、密闭严合,下与壶身对应,更显亭亭玉立。丰腴而不乏曼妙神韵;壶盖圆鼓,呈半球状。盖沿平整厚实,盖顶中央置一颗圆珠作壶钮,简洁生动、美观自然。同时又易于拿捏,实用方便;三弯壶嘴从壶肩部位向上延伸,嘴腹饱满。丰韵俱佳,出水口与壶口齐平,于平实中独显巧妙构思:此壶最鲜明地体现主题、强调美学元素之处便是其圆形提梁壶把,提梁从壶肩两侧的直角承托向上凌空抬起,形成一个十分有力的圆形,犹如一轮明月悬挂天空,又似一道余晖划在天际,给人以联想之美,虽然提梁在造型设计上仅以简洁的线条来装饰。但简洁中更能体现出一气呵成的线条运用效果,圆是最有弹性的几何形,在此不仅使整把壶增添了柔和的元素,而且进一步升华了作品意境之美。壶肩以一圈祥云纹装饰,线条清晰流畅,犹如一朵朵云彩漂浮在天空,巧妙地对应了圆月意象,云朵伴着月亮,一动一静,更突显出一种自然的意境美,而祥云装饰则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天心月圆壶”以独特的造型风格传递情怀,令人神往。
紫砂壶的审美来源于文化,孕育于制作者的灵感和情感,是一个不断加深体验的过程。“天心月圆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弘一法师的一句诗文“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意为花朵到了春天自然就会开满枝头。天空到了望时自然会看到圆月,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禅学哲理。即自然和圆满。这是弘一大师对自己一生修行结果的阐释:预知时至,往生极乐。“天心月圆壶”以此为题材,并以中国文化中的月亮文化为背景元素创作,无论是造型还是内涵都烙印着浓郁的月亮文化气息,流露出深切的情感含义,使作品富于形式美和内容美,能够深入人心。
“天心明月壶”在形象塑造上别具匠心,柔和的提梁独有一种灵动之韵。浑厚的壶体则更具端庄之气,上下对应,在力度、气韵上达到了和谐统一。同时,作品融人了浓厚的情感元素,以月亮为线索展开,不拘泥于形式本身,营造出悠远凝练的精神意境。整把壶犹如一幅抽象画,圆月当空,倒映壶上,使壶天一月尽收眼底,给人以深邃的视觉与身心情感享受。月亮在人类情感的表达历史上一直寄托着一种深长而依恋的情怀,此处则犹如画龙点睛般流露出最深情的告白。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弘一法师以诗警劝他人勿要执迷于人生表象。应正觉、正悟,给人以心灵宽慰。这把“天心月圆壶”则以壶艺的形式将内蕴升华,带给人丰富的内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