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态“树桩壶”
2015-05-30何觅
何觅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生长、蓬勃旺盛,其顽强的生命力为人们所赞叹。有一部分花木的造型姿态独特,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各种各样的树桩就是其中之一。人们不辞辛劳、搜奇探幽,到山间、河岸收集树桩。得到后施之刀斧,产生了一门独特的造型艺术一一木雕。紫砂壶中的各种各样的“树桩壶”与木雕艺术十分接近,木雕艺术取用的是大自然中的天然材料,因材施艺,产生各种造型奇特、出人意料的作品。紫砂“树桩壶”是人们用紫砂泥,施以贴塑、雕塑的技法。仿树桩造型而设计创作的作品。这类造型由于每位作者审美取向的不同,制作而成的壶艺作品也姿态各异,给紫砂艺术的推陈出新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前景。
清代的陈鸣远是一位制作“树桩壶”的高手,他制作的“梅桩壶”、“松段壶”姿态奇特,皆为树桩造型的经典之作。细细品读陈鸣远款“树桩壶”,其将大自然中的树桩百态浓缩于一壶,贴塑、堆塑、镂雕的技艺十分高超,树桩的形态以假乱真。“梅桩壶”梅花的润洁轻盈、梅干的剥落侵蚀、梅枝的屈曲环绕:“松段壶”松针的纤细清晰、松皮的斑剥苍劲、树桩的龙盘虬曲,皆生动有意趣。一壶在手,大自然树桩的姿态尽收眼底,如赏一幅立体的画卷,如吟一首无声的诗篇,是人与大自然的交融,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愉悦。“银杏树桩壶”(见图1)是在传承紫砂艺术的基础上,对“树桩壶”的一次再创造,历史上紫砂鼻祖供春用银杏树瘿造型制作“供春壶”的取材手法给了后世诸多启示,所以选定在银杏树上寻找创作素材。
银杏树,亦称白果树、公孙树。银杏科,落叶乔木。高可达10-40米,叶呈扇形,雌雄异株,种子椭圆形或倒卵形,果长3-4厘米。我国各地普遍栽培,其树生长较慢,树龄可达千余年,木材浅黄色,细密、轻软。供建筑、家具、雕刻及其它工艺品用材。由于银杏树树龄千年,其树桩千姿百态,雨侵、风蚀、虫腐,疤痕累累,有的遭雷击后树干撕裂,仍能存活,显示出它与大自然抗争的顽强生命力。古银杏树长势旺盛的,其树干根部的直径可达10米。可由10余人围抱,绕树一周,树桩的造型千变万化,令人啧啧称奇。
为了在“银杏树桩壶”上显示银杏千年树龄所留下的岁月痕迹,其壶体正面有一树干开裂、撕剥的形态特写,其裂痕从上而下由细变宽、由浅入深,与两旁树皮剥落后光润的壶体相映衬。壶体部分有的树皮剥落、有的长有粗糙的树皮,其分布经过精心的设计,安排得疏密有致。相比较而言,树皮剥落面积比覆盖面较小,这一设计一方面显示了树桩岁月的久远,另一方面显示出了紫砂肌理光润细腻的材质特征。在壶体的上下分布有形态各异的蛀孔,这是通过对大自然银杏树细致观察后精心设计的。还原了自然的本来面目,也使树桩的造型变得生动有趣:壶把选用银杏树老干之形为造型。一波三折,弯曲成耳把,下粗上细,上部开叉与壶体相连,壶把同样贴塑树皮,与剥落部分相间,壶把粗细不规则,捏塑出了“疙疙瘩瘩”的造型,取“妙造自然”的艺术效果;壶嘴三弯,上部光润。下部贴塑树皮,壶嘴、壶把各有蛀孔错落分布。贴塑镂雕上。壶嘴、壶把与壶体的镶接处则用脂泥反复镶接、打磨,达到如自然生成的镶接效果;壶钮选一短而虬曲的小树桩造型,其形虽小而雕琢得精致:壶体的正面从壶把上部的开叉处引出一小枝,细长的叶茎柔和而委婉,伸向壶体。枝旁贴有两片扇形的银杏叶,叶下有一颗银杏果;盖为平嵌盖,其形态为不规则的圆形,有一如桃形尖处的“小尖咀”,以指示盖口相合的准确位置。平嵌盖的制作,一是在制作时要略有向上坡度,才能在烧成时盖面不凹陷;二是开口后,要掌握盖与口沿干湿度的一致,才能做到在烧成后丝丝合缝无间隙。
制作“树桩壶”要对大自然的各种树桩作仔细耐心的观察,把自然树桩的形态默记于心,再经过艺术的提炼。取舍,把自然的树桩化为心中的树桩,才能在制作“树桩壶”时做到得心应手。自然之态是壶艺创作最好的老师,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它是我们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