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紫砂“周圆壶”的线条艺术及其人生启示
2015-05-30郑军
郑军
摘要 紫砂壶艺贵在巧夺天工,天下少有。虽然制壶艺人的思维千变万化、各有特点,但最终都是为了体现壶的实用性以及艺术美。现以清代晚期芝亭制作的紫砂“周圓壶”为例。谈谈壶器的线条艺术。
关键词 紫砂壶;线条艺术;造型
紫砂壶的制作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陶艺家为了体现一把紫砂壶的主题,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构思。在构思过程中,创新是紫砂壶的灵魂。紫砂壶的装饰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突出主题或点明主题的必要手段。紫砂壶的创新是以理论创新为先导的实践创新,这就要求陶艺家要考虑壶器表达的主题,再依据主题选取装饰的内容,现以清代晚期芝亭制的紫砂“周圆壶”为例(见图1),谈谈紫砂壶的造型及其线条艺术特征。
1.紫砂“周圆壶”的造型艺术特征
紫砂“周圆壶”采用了小桥、流水表达了“波折经历,周圆人生”的主题。“周圆壶”平口嵌盖,管状直流,壶把为圓筒形折把,两端紧扣壶身。整体造型新颖简洁,没有过分强调技巧,而线与面的对比十分强烈。线条挺拔,具有天然之素美。
“周圆壶”除了壶身有金文铭文“十有六年使用”之外,似乎并无其它的装饰。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壶钮好似小桥,而壶身是扁圆柱的艺术变形,肩面与下足均作弧形波浪状,颇有“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意境美。这种形体与自然的巧妙结合浑然天成,与中国传统艺术中讲究“天然去雕饰”的美学原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紫砂“周圆壶”的线条艺术以及人生启示
紫砂“周圆壶”如水一般流动的波浪线条尽显天然本色,在紫砂壶园地里是不多见的实践创新。中华文明从来就是与水连在一起的,是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民族文化自然会打上水的印记,远看紫砂“周圆壶”,仿佛就像看到了风起时,澄碧的春水漾起层层涟漪,春阳下的水面如风中的丝绸,涌动着股股柔滑的光泽,水声轻微,仿佛在叹息着什么。水岸边,曾经有一位壮士迎着萧萧的寒风,面对呜咽的流水,踏上一去不复返的征程,水读懂了他那绝决的心情与为酬相知拼出性命的豪情;水流畔。曾经有一位绝色女子轻挽五彩霞衣,浣洗如虹轻纱。水曾把她的容颜印在心中。无数游鱼都在为她惊世骇俗的美丽发呆,或许是“天生丽质难自弃”,或许是美丽的东西总有人惦记,浣纱的美丽女子最终不能逃脱政治利益,她与流水告别,走人了吴王宫中,用水所赋予她的美丽与才智破灭了一个人的梦,圆了另一个人的梦,当她经历了这一切又回到水上时,水同样映照过她那历尽政治风霜的脸,只是不知那曾经如水一样纯洁的容颜有了多大的改变。水还与无数痴情的故事连在一起。见证过缠缠绵绵的相思。无论是“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终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遥遥无期的等候,还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孤独凄清的揣想,水都曾经承载过恋人们的感情。
紫砂“周圆壶”以桥作钮,人的一生仿佛就是要走过这样一座又一座小桥,人生的路如同小桥一样很曲折、坎坷。面对这样坎坷不平的路,免不了要摔跤、免不了会失败。虽然桥中央的拱形暂时挡住了人的视线。但是人的一生没有过不去的桥,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我们坚持走下去,走到桥的中央,前方的道路就会豁然明亮起来,而我们心中曾经有过的的酸甜苦涩。别人永远无法知晓,或许水中还折射过我们当年的身影,水里还珍藏着我们落寞心事的回忆。
紫砂“周圆壶”里的波纹线显得有起有落,衬以壶钮起伏有致的小桥设计,仿佛就在启示我们:其实人生的逆境与顺境都是一种经历。狂喜也罢,悲痛也罢,落寞也罢,失意也罢,全都是一种经历。人生正是因为历经了酸、甜、苦、辣的不同感受,才显得多姿多彩。对于乐观的人来说,波折只是一种一笑而过的阅历。经历过波折的人才能真正感悟到生活的可贵、生命的重要和幸福的来之不易,这样的人生才是圓满的,正如“周圆壶”小桥流水的装饰和圆柱形壶身所蕴涵的深刻主题——波折经历,周圆人生。
3.结语
清代晚期芝亭制的紫砂“周圆壶”凝结着制壶艺人的巧思妙想,类似这样思想丰富的陶艺作品很多,它除了造型及其线条予人美的感觉,它还能从思想上感染欣赏者。这也正是紫砂壶历久不衰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