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5-05-30杨帆
杨帆
摘 要: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存在组织建设不健全、团员意识淡薄、制度不健全、活动阵地不健全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加强团组织体系建设、提升团员意识、完善制度建设、推行“项目化管理”模式的解决方式,力求找出加强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团建
共青团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基层团组织和基层工作是共青团事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必须把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作为团的“生命力工程”扎实推进。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高校共青团的工作,高职院校是青年团员的聚集地,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已然成为共青团落实党中央要求的重要任务。
1.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现状
(1)组织建设不健全。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组建,是团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稳定的、最有力的保障。但随着高职院校院系两级化管理模式的逐步推进,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建设迎来了新的挑战。原有意义上按照党组织和行政隶属关系设置的基础团组织单一模式将不复存在,这对基层团组织的设置方式和运行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考验。
(2)高职院校学生团员身份意识淡薄。当前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团员,甚至有部分已经是党员或者预备党员,相比之下,团员身份的先进性无法凸显,团员的存在感薄弱,团员的责任感、荣誉感不强,许多学生甚至不把自己是团员当回事,甚至出现过为了不交团费而退团的事件。另外,高职院校的班级事情大多数都是班长说了算,团支部概念淡化,团员先进性意识不断弱化。此外,在高职院校共青团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基层团组织的作用往往没有被发挥出来,大多数基层团干部和团委都是被动参加活动,团员参与团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团员身份意识淡薄。
(3)制度不健全。当前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的设置基本健全,也有团的各种规章制度,
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殊性, 很多的团内制度都是照搬照套本科院校的模式,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当前高职院校逐渐实行院校两级化管理,如何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团组织是否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系部团的活动如何考核,如何加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已然成为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思考的重点。
(4)活动阵地不完善。团日活动是高职院校团员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团员通过各式各样的团日活动,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熏陶和教育,从而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国梦”树立起强大的精神支柱,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西方文化的涌入,娱乐、创新成为了团日活动的主旋律,“思想阵地”这一概念淡化,使得团日活动逐渐成为了为了开展而开展的活动,并不能正常起到教育作用。另外,由于经费和人员方面的限制,高职院校的团课不能经常开展,通常一年开办一期或者两期,团课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方法也没有创新,使得团课的吸引力不足,团课的教育意义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2.加强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方法
(1)加强团组织体系建设。当前, 班级建团已然是高职院校建团的主要形式,并将长期存在,这是建设团组织的基础环节,是各项团工作开展的前沿阵地。高职院校应加大对班级团支部建设的力度,积极探索创新班级团支部组织活动形式的方式和方法,在重视班级团组织活动规范化建设的同时,更要探索新的模式,努力构建以共青团为核心,以其他各类青年组织为延伸的青年组织体系,以期达到基层团组织多重覆盖的目标。例如,探索社团建团、新媒体建团、专业建团、活动建团、校企建团等建团形式,给新时期高职青年搭建更多的活动平台。
(2)提升团员意识。通过主题团日活动、业余团校培训、团干部培训、政治大讲堂活动等,引导青年团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团的十七大精神以及团的基本理论知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武装青年团员,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在团干部中开展业余党校培训、学生管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讲座、优秀毕业生交流等教育活动,发挥团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从而达到提升全体团员意识的效果。
(3)完善制度建设。团组织应通过制度规范基层团组织的工作,从而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的服务能力,要通过建立各系部团委工作考核办法,加强对基层团组织的目标考核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积极性,加强对基层团组织的引导,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和战斗力,这也是适应高职院校院系两级化管理的大势所趋。
(4)推行“项目化管理”模式,激发基层团组织的活力。项目化管理模式是将团委的各项活动当做项目进行管理。这对院级团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管理者有综合管理能力,通过对团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分解,建立项目计划申报、立项、论证、过程监督、评估的项目管理模式,明确责任系部、实施方式和实施时间,并通过项目管理的模式,积极鼓励基层团组织对各级团组织的活动进行申报和承包,学院应对其进行评审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充分调动基层团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吴荣军,吴 伟,蒋义刚.对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06).
[2]王玉忠,谢志芳.适应学分制改革创新高效团建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6(18):89—91.
(作者单位: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