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掉”的本义
2015-05-30吴华钊
内容摘要:关于“掉”的本义,有的据语境释为“摇,摆动”,有的据字形释为“抓捕,逮捕”。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掉”在早期文献资料中所惯常呈现的意义,来对其本义做出带有倾向性的判断。
关键词:掉 本义 倾向判断
前人在训释“掉”的本义时,大多解为“掉,摇也”。例如[1]:颜师古对“伏轼掉三寸舌”(《汉书·蒯通传》)、“揵鳍掉尾”(《司马相如传上》)和“掉八列之舞”(《扬雄传下》)中的“掉”皆注解为“摇”。许慎在《说文解字·手部》曰:“掉,摇也。从手,卓声。”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云:“掉者,摇之过也;摇者,掉之不及也。”今人也多认同此说。如《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都将“掉”的第一个义项列为“摆动,摇”。而关于“摇动”义的来源,徐时仪(2007)指出“摇动”、“摇晃”义是源于“划船时身子的前后摆动”。徐先生解释说,“掉”的本义很可能源于“棹”的名词义“檝”而演变为动词义“擢舟”,“掉”、“棹”同源,故“掉”也有“划船”义。他举的用例如“临窗而望,乃是一群儿童掉了小船。”(《古今小说·卷十二》)又通过引用典籍故事以及适当推理来证明“掉”是“棹”的俗写。接着,徐先生指出“掉”的“摇动、摆动”义在先秦文献中就已有记载,如“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左传·昭公十一年》)
然而,象形字典(vividict.com)关于“掉”的本义的解释却是截然不同的。它是从字形入手来分析本义,其解如下:掉,造字本义为“用网罩抓捕,逮捕”。基于此,象形字典将“尾大不掉”中“掉”的本义释为“抓捕”或“逮捕”。并解说到:“树冠庞大,容易被狂风摧折,兽尾硕大,容易被猎手逮捕,也就是说,‘末大而折,尾大而掉是常态;所以‘末大不折,尾大不掉就成为‘侥幸的典型。”对于网友用“掉尾奋耳”、“其人忿,掉臂而去”等案例质疑其本义时,它的说法是这些例句中的“掉”用的是引申义“转动”(附:此义按其箭头指示,当属顺向的“扩大引申”)。同时象形字典还列出了“掉”的反向引申义及扩大义和词性引申所得到的意义,分别是“丢失、遗漏”,“落、降”和“表示消失”的意思,其中作前两项意义理解时为动词,做后一项意思时为词缀(如“改掉”、“跑掉”等)。应该说,象形字典的这些解说也勉强能够自圆其说,但是它不该为了使论证结论更接近于自己的观点而肆意篡改古句。象形字典将《左传·昭公十一年》中的“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改成了“末大未折,尾大不掉”,也就将一个表示十分肯定的肯定句变成了一个意思截然相反的否定句,从而人为造成两个否定句并列以突显其“侥幸”说。所以我们不能视此为象形字典的一个失误,而是其有意为之的结果。
那么,“掉”的本义究竟是“摇动”还是“抓捕”呢?我们只需考察其在早期文献中的释义即可做出带有倾向性的判断。以下是“掉”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的用例:
(1)鸿蒙拊脾雀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庄子·外篇·在宥第十一》)
(2)虻之既多,而不能掉其尾,臣亦惧之。(《国语·楚语上》)
(3)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史记》)
(4)龙乃弭耳掉尾而逃。(《淮南子》)
(5)行以微磐之容,臂不摇掉,肩不下上,身似不则,从容而任。(《贾谊新书》)
(6)及其在枳棘之中也,恐惧而掉栗,危视而迹行,众人皆得意焉。(刘向《新序·卷五》)
……
以上用例中的“掉”都可释为“摇或摆动”义,而此义项又是“掉”在早期文献中最主要、最频繁使用的,所以我们不妨视之为本义。至于为何不按照字形构造来判定其本义,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认为:古人在给某字赋义时并不总是考虑其字形。
参考文献
[1]徐时仪.“掉”的词义衍变递嬗探微[J].语言研究,2007(4).
[2]宗福邦,陈世鐃,萧海波,等.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99-900.
[3]吕叔湘,等.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朴奎容.谈“V掉”中“掉”的意义[J].汉语学习,2000(5).
[6]象形字典[DB/OL].http://www.vividict.com/WordInfo.aspxid=864.
注 释
[1]转引自宗福邦等编著的《故训汇纂》,第899页。
(作者介绍:吴华钊,华中师范大学语言所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