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祖先的智慧滋养儿童的心灵
2015-05-30李宏
李宏
【摘 要】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综艺中心和藏语广播采访制作的广播特写《听见童年 相会祖先》,获亚太广播发展机构(AIBD)2015年雷恩哈德·昆纳(The Reinhard Keune)纪念奖。本文从选题、结构两方面分析这部作品的成功之道。
【关键词】广播特写 选题 结构 专业直觉 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广播特写《听见童年 相会祖先》成功获奖的关键因素首先是选题独特。业内专家常说“选题对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参评AIBD奖尤其如此。
获得好选题——专业能力与综合人文素养化学反应的结果
AIBD是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发展机构(Asia-Pacific Institute For Broadcasting Development)的英文缩写,是亚太地区唯一的政府间广播电视行业的国际组织,主要致力于通过政策与资源的协调为亚太地区的广播电视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环境,提供广播电视专业培训和咨询服务,开展专业研讨和评奖活动。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发展机构奖的全称名为:AIBD广播电视奖(AIBD Television & Radio Awards),此奖一年一评。与其他国际奖相比,AIBD奖立项的特别之处在于:主题每年都会有变化,由决策层根据本地区广播电视的发展需要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而设置,鼓励成员国为参加评奖而关注设置的主题、创作播出节目。
AIBD奖在广播领域每年设两个奖:AIBD年度最佳广播奖和雷恩哈德·昆纳(The Reinhard Keune)纪念奖。2015年AIBD雷恩哈德·昆纳纪念奖的主题是:关注教师群体。参评通知中这样解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教师依然是一个至关重要却不受重视的群体,尽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他们还是常常得不到足够的支持或关注,学生难教、家长苛求、收入微薄,这些只不过是许多教师被迫要去应对的一些难题,教师面临着来自教室内外的种种挑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适当的关注?
我们在征集参评节目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问题报道上,寻找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挖掘背后的原因、探求解决的办法。而我个人认为,这样的选题看上去很符合要求,却很难引起国际评委的共鸣,因为国情不同,一国的某些具体问题不容易让别国的听众理解。而且,暴露问题又没能解决问题的节目并不适合参评国际奖。
今年4月中旬,综艺节目中心的王葳、董高颉告诉我,她们想做关于藏族歌手、小学音乐老师热西·才让旦的节目参评AIBD奖。根据多年来对王葳的了解,我相信她把握选题的能力,我开始在网上搜索热西·才让旦的资料,听他的歌,买他的CD光盘,和王葳一起去他教书的学校采访,在录音间和他一对一交流,了解得越多,越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选题。
首先,热西·才让旦有他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他没有受过正规师范大学的教育,虽然曾经考入正规大学的音乐专业,但他无法接受学校的教学方式,最终离开校园走自己的路。作为一个藏族歌手,他没有让自己停留在唱歌、写歌的层面,而是将自己定位于藏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人,他成立了公益组织——香格里拉民间音乐保护协会,自筹资金深入藏地走访民间艺人,抢救民间音乐和古老歌谣,受聘成为北京春之谷小学的音乐老师后,他用自己采集的歌谣做教材教他的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他让自己回到童年,回忆母亲带着他到帐蓬学校教书的情景,从中揣摩自己的教书之道:他每天第一次见到学生,都会注视孩子的眼睛,从心里为孩子祈福,他与孩子握手、拍手,传递自己对孩子的关注和爱;他不只教学生唱歌,还教学生礼仪;他关注学生的身体能量与内心感受,想方设法让学生在他的教学活动中开心、快乐;他要求学生尊敬父母、尊重并亲近大自然;他意识到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把父母纳入整体的教学实践中;他关注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用自己的方式去应对、去化解。他意识到,只有把他收集来的民间音乐教给孩子,才算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我觉得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虽然是个性化的,却具有极普遍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无论什么民族、什么人种,人类培育自己后代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健康的身体、和谐的内心、喜乐的生命观。而体现祖先智慧、流传千年的民间音乐是实现这个目标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其次,作为歌手的才让旦发表过专辑,有优美动听的歌,而且在十多年的采风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由专业人员、专业设备录制的珍贵音响,包括古老的藏族歌谣和能够呈现西藏自然风光、人文特点的音响。而这正是广播节目叙事的理想素材,是一般的记者靠自己的能力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参评AIBD奖的作品只有两个月的创作时间。
这里我还想强调的是,获得好选题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作者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化学反应的结果。特别是选题确定后的采访,对方会不会与你合作,为你提供资源,取决于你的人品和专业能力。其中,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尤其重要。
简单的结构体现单纯而丰富的主题
一般参评国际奖的作者往往都恨不能把所有的广播元素都用在作品中,譬如各种各样的人物、主线副线交织、男声女声旁白,等等。而《听见童年 相会祖先》采用的是最简单的叙事结构:从头到尾只有才让旦的独白,没有旁白,没有记者的问话,没有专家的解读,没有孩子的诉说和家长的反馈。这样做的原因是两位主创人员觉得:任何别人的声音进入节目都觉得不和谐,这是一种可贵的专业直觉。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节目的内容决定节目的形态,并非越复杂越好。《听见童年 相会祖先》所要表达的主题单纯而朴实,是主人公在复杂的现实社会和复杂的教育领域所做的单纯的对传统育人理念和方式的回归与坚守。当今社会各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层出不穷,各种先进技术、先进仪器进入学校、进入课堂、进入孩子的生活,而才让旦却认为,“宝贝就在自己身边。”的确,那些代代相传的民间音乐、古老歌谣是祖先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最能滋养孩子的心灵,那种祖传的与孩子直接身心交流、把孩子与大自然联接的教学方式最适合孩子的需求。这样的主题非常简单、明确,需要一个简单明了的形式来表达,所以整个作品让才让旦自己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都是他的亲身经历,是他的深刻感悟,他自己说出来更让人信服,而且,才让旦的声音平和、质朴,含蓄、内敛,与节目中的音响浑然一体,更与节目的内容水乳交融。
才让旦是藏族人,说汉语一定不如他的母语流畅,为此主创人员同时也创作了藏语版。藏语版的《听见童年 相会祖先》播出后深受藏族听众的喜欢,听起来也的确更加亲切、自然。但最终还是选择汉语版参评的主要原因是:尊重事实,彰显主题。才让旦的确有藏族学生,他像母亲当年那样在藏区的帐蓬学校里教藏族孩子唱本民族的古老歌谣,但他在北京春之谷小学教的是汉族孩子,用的是汉语,北京学校的老师、汉族孩子的父母同样对他的教学倍加赞赏。尽管汉语版《听见童年 相会祖先》没有藏语版那么亲切、自然,但却彰显了民间音乐的普适性,突出了才让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普适性。而这一点,正是节目的意义所在。
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才让旦把多年收集的用在教学中的古老歌谣以《听见童年》为名公开出版,这是一盘儿童音乐教材,在与CD光盘相配的文本上写着:“我们推荐由父母或老师通过听CD学会这些童谣,然后关上音响,看着孩子的眼睛,亲口唱给他们。无论音色如何,跑调与否,口口相传的音乐对于孩子都是无与伦比的滋养。”是的,无论你是藏族,还是汉族,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本文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