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广播系列剧《的哥哈喜喜》运营的几点思考

2015-05-30王贤波

中国广播 2015年9期
关键词:市场化

王贤波

【摘 要】《的哥哈喜喜》是宁夏广播电视台一档广播情景喜剧,其主创人员在该剧的演播、品牌维护建设及市场化运作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本文分析了《的哥哈喜喜》运营的几个亮点,借此探讨广播剧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广播情景喜剧 品牌维护 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的哥哈喜喜》是宁夏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一个午间方言类广播情景系列剧,2006年推出至今已8年多时间,累计播出1800多集,成为当地老百姓非常喜欢的广播品牌节目。

笔者认为,对于当前广播剧的探索,这部剧在演播及运作方式等方面有多处亮点,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亮点一:无剧本即兴演出

该剧的演播采用了无剧本现场演播的方式,主创人员在录制时依照前期设计好的故事大纲和主题在演播室内即兴表演。两位主创人员哈喜喜的演播者江涛和夏莉莉的演播者马茵现场编排主体情节线索,一边录制一边创作,录制现场回听包袱效果,一个小时内完成18分钟左右的剧集录制。

长期以来,剧本一直是戏剧类艺术的根本。然而,在西方,无剧本创作是从法国现代戏剧家阿尔托(Aalto)开始的,他公开提出了对剧本中心论的质疑,主张“结束对剧本的迷信及作家的专横”,①并明确提出“我们不上演写成的剧本,而是围绕主题、已知的事件或作品,试图直接导演”。②在中国的戏剧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情景,如中国话剧诞生之初的“幕表制”,即是编排的剧目没有固定的脚本,演出时由演员依据剧目大纲和情节概要即兴发挥。由于当时中国话剧理论研究落后,加之这种表演形式受到商业行为的影响较重,使得剧目演出品位低下,到了20世纪30年代逐步被淘汰,转向依托剧本的新话剧表演形式了。

尽管对于无剧本创作在戏剧发展史上有过不同的看法,但是作为一种创作方式,它有着自己的优势。具体而言,一是现场感强。无剧本演出使得戏剧演员与现场观众的互动性加强,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性;二是时效性强,通过即兴的评述和表演,将新闻性事件带入戏剧情境中,使得戏剧内容有了新闻的时效性特征。

对于广播剧的演播而言,它属于听觉的艺术,听众虽然并不直接面对演播者,但是,借助演播者的声音塑造,听众同样可以感受到演播者的表演状态。此外,快速的录制可以缩短新剧与听众见面的时间,将生活中发生的新事件及时纳入广播剧进行演播,可以拉近与听众的时间距离。对于当今的广播剧演播而言,无剧本创作带来的更为直接的好处就是降低了制作成本,使得广播剧的市场化运作有了更多可能。

亮点二:品牌建设和维护

2009年,宁夏广播电视台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了“的哥哈喜喜”的商标注册,获得了商标9类、16类、35类、41类和43类的注册证,著作权的保护与作品的内容开发同步,为“的哥哈喜喜”这个品牌建设提供了保障。2015年,宁夏本地一家公司未经授权使用该品牌商标,宁夏广播电视台运用法律武器及时进行了回应,目前该案已进入法律程序。《的哥哈喜喜》的这一举措让人们看到了一个趋势,品牌的形成需要对品牌进行建设和维护,要树立长远品牌意识,要坚定品牌成功的信念。

创作广播剧,特别是创作精品广播剧一直是广播剧人关注的重心。而精品广播剧在创作中必须要注意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单个广播剧集数有限,形成不了累积关注效应;二是主要围绕评奖创作,与听众的收听需求相距甚远。从第一点来分析,目前精品广播剧的创作主要有单本剧(短剧)、连续剧和超长剧三种类型。连续剧长度一般在3集(含3集)以上,超长剧在25集(含25集)以上。从实际操作来看,大多数精品剧都在25集以内,甚至很多创作单位只创作3集,专门用作评奖。因此,剧集短、连续性弱,使得精品广播剧很难让听众持续关注,形成不了长期记忆效应。而相比之下,电视剧在剧情长度上的确优势明显,荧屏上收视靠前的电视剧大多超过50集,长剧有利于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形成收视品牌。对于广播剧而言,目前运营较为成功的,大多都是有着巨大播出量的。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刑警803》,截至2015年,累计播出剧集超过1000集,成为广播剧界的常青树。至于第二点,那些围绕评奖而创作的广播剧个别的甚至没有播出机会,即使播出也是在深夜等非重要时段,听众很难注意到,更谈不上获得口碑、形成品牌了。

广播剧要长远发展下去,必须走市场化道路,必须要关注品牌建设这个问题。而要建立广播剧的品牌,首先就要转换一个思路,即从作品创作向产品制作转化。长期以来,广播剧一直秉承着作品意识,唯创作论,把创作主题意志表达作为创作的中心,推崇具有鲜明个性、反映时代心声的优秀作品。而从近些年的文艺市场实践来看,要在听众心中建立广播剧的品牌,首先要树立广播剧的产品意识,让广播剧创作成为服务于听众需要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只有有了听众的广泛认同,广播剧的产品才能最终培养出自己的品牌,让市场成为推动广播剧发展的动力。

在建设广播剧品牌的同时,广播剧人要特别注重对广播剧品牌的维护,让品牌的经营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广播剧人不仅要是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还应该是熟悉市场运作的弄潮儿。

亮点三:公司化独立运营

2015年,宁夏广播电视台开始酝酿成立独立的文化公司来运作《的哥哈喜喜》节目,在管理和经营上,让该剧彻底地走市场化道路。

广播剧一直以来被人推崇却又让人退避三舍,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广播剧与市场的结合比较弱,创作者的诉求是创优而不是创收。广播剧能不能创收,该如何创收,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广播剧人,影响着广播剧的发展。创收来自于经营,按照市场规则来运营广播剧,这对于目前广播剧的市场化探索来说非常必要。

近些年,一些广播电视台都在尝试推动广播剧的产业化运作,而且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如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下属的龙脉影艺公司于2007年成立,经过几年的发展,成为年产2000部(集)、广播长书8000余小时的音频生产类文化企业。成立于2005年的湖南金鹰之声传媒有限公司近些年开发和制作了广播剧《青瓷》《长沙、长沙》《三十,而立》等,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经济效益。

目前,国内的广播剧产业化道路才刚刚起步,广播剧作为独立的商业运营对象由第三方运营公司来运作还不普遍,广播剧未来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文化类企业参与到剧制队伍中来。现有的广播电视台具有孵化器的作用,通过现有的行业机制和市场环境培育出更多的广播剧制作队伍,再由这些制作团队衍生成更多的广播剧生产类文化企业,逐步培育起广播剧的市场规模,从而将听众拉回广播剧的收听群体中,推动广播剧的可持续运营。

对于广播剧的发展而言,近些年许多专家学者都在积极建言献策,分析广播剧的发展现状,指出广播剧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预测广播剧未来发展的趋势等,正是有着行业内外许许多多人的关注,使得广播剧在今天虽然式微但却没有消亡。然而,作为一种艺术创作与生产,广播剧未来发展的道路还是需要更多的广播剧从业者通过实际的业务性操作,去尝试广播剧各类新的表现方式。宁夏广播电视台录制的广播系列剧《的哥哈喜喜》作为一种类型,它积极探索了地方台如何创办市场认可的广播剧产品之路。这些探索和开拓是广播剧发展的牵引力,它们会让广播剧在保持其声音独特魅力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发展动力。

【该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媒体语境下广播文艺的发展与变革研究”(项目编号:2013SJD860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金陵科技学院)

注 释

①②【法】阿尔托著 桂裕芳译 《残酷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第124页。

(本文编辑:刘浩三)

猜你喜欢

市场化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研究
羌绣市场化发展对策研究
林业碳汇市场化融资机制初探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杭州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机制探讨
供方体制应尽快走向市场化
高等教育市场化:内涵、原因与限度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