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在深闺人未识
2015-05-30彭昱萌
摘 要:吴青霞是中国书画史上屈指可数的女画家之一,她自幼学习绘画,擅长花鸟、山水、人物等不同种类的画法,尤以鲤鱼和芦雁出名。而她的作品却不常出现在拍卖市场上,价格也未达到其应有高度。本文通过分析吴青霞绘画风格,并结合其生平遭遇浅析其绘画作品的市场现状。
关键词:吴青霞;绘画作品;市场现状
“才慧天生信有之,闺中下笔虎头痴。常州星象苍凉甚,数列青霞女画师。”[1]这是有江南三大儒之一誉称的钱振鍠对于中国历史上一位女画家的赞誉。而她,便是从太湖之滨缓缓走来的吴青霞。吴青霞一生绘画题材涉及极广,举凡花鸟、山水、人物均挥洒自如,栩栩如生,尤以鲤鱼、芦雁为之精绝,有“鲤鱼王”之雅称。艺术大师刘海粟曾这样评价过她:“像吴青霞这样的全能女画家,古代少有,近代不多,她的画,真正具有中国画传统。”[2]除了在绘画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外,生活中的吴青霞温文尔雅,善良亲和,豪爽大度,她从不吝啬与别人分享她的艺术创作,这使得她有大量的书画作品存世,并开始出现在国内及海外的拍卖市场上。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上,其《九鲤图》以近70万港币的成交价,展现了市场对吴青霞作品的高度认可,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试图去了解这位“深藏”闺中,才貌兼备的江南女子。
一、时代背景
女性画家一直是美术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身影是美术史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其画作则是美术史中最具柔情的动人乐章。有着上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江南名城常州,用江南特有的富庶和烟雨滋育了一代代女画家的柔情玉骨,她们本为排遣深闺寂寞而拿起的画笔却因意识的觉醒,逐渐开始描绘起其自己的人生理想,开始尝试践行人生和社会责任。她们重视中国画笔墨传统与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均深深印烙着常州这座文化名城的精神气质,优雅中不乏豪爽、清丽中不乏劲逸,处处透射出新时代女性自强、自立、奋发向上、争先有为的崭新风貌与特质。而被艺术大师刘海粟盛誉为“常州出了个女将军”的吴青霞就是她们中的一员。
吴青霞,女,江苏常州人,号龙城女史,别署篆香阁主,为江南收藏家、鉴赏家吴仲熙先生之女。她自幼受父亲熏陶,喜爱绘画,遍临家藏宋、元、明、清名迹。她自13岁为常州救灾赈济画展画了一批扇面后,便开始在画坛崭露头角。她先后参加了日本举办的“中日第四届联合画展”;加拿大温哥华举办的“中国文化艺术展览会”和在法国举办的“法国国家秋季沙龙”,并且频频获奖。她还参加了由郑午昌、陆丹林、张善孖等画家创立的“蜜蜂画社”。并在1934年与冯文凤、李秋君、陈小翠、周炼霞等一起建立了“中国女子书画会”。吴青霞自迁居上海后虽经历了家道中落,时代动荡,却始终没有放下过画笔。她用女性的细腻、柔美和妩媚描绘着自己灿烂却不炫耀的一生。
二、 绘画风格
吴青霞的画作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用墨劲挺流畅,用色明艳秀丽,其花鸟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鲤鱼和芦雁,民国时期便被冠以“鲤鱼王”的雅称。她画中的芦雁,千姿百态,隽永细腻;鲤鱼鲜活灵动,栩栩如生。她经常临看宋、元人画在绢本上的鲤鱼也观看日本画家画的鲤鱼,她不喜宋元人画鱼之呆板,更不喜日本人所画鱼的尾巴泼剌无力,没有生气。所以在她了解了家中鲤鱼动态和习性特点后,在宋、元和日本人画鱼的基础上,开创了自己独特的绘画方法。尤其是墨色鲤鱼,她利用墨在生宣上的特殊效果,先用大笔点垛,求其水墨鲜活,有潮润滋嫣的感觉,然后用衣纹笔细细布鳞片,化上四五道工序徐徐晕染,鱼肚处轻敷薄粉使其有“鱼肚色”,同时把鲤鱼的尾巴略加放大,显得活泼有力,虽不上金粉,却金光闪闪。画中虽未画出池水,却在其鳞片的表现上让人有一种仿佛鲤鱼水中游得淋漓之感。她所画之鲤鱼,堪与悲鸿之马、白石之虾、苦禅之鹰相媲美[2]。对于她为何如此擅长于绘画鲤鱼,吴老先生妙趣地回答说:“艺术家的创作不只是单纯的绘画技法的娴熟,我是用‘心在绘画,像鱼儿一样快乐生活。”当然,她在花鸟画上出神入化的技艺一方面源于她对前人作品的不断揣摩,另一方面则源于她对这两种动物发自内心的喜爱。
吴青霞笔下的芦雁,也具有独特的风采。画芦苇看似简单,却是极具功夫的。撇芦苇好似练书法,要有软硬劲,手得悬腕,要有功力,重在练气,她花了两三年专门练习撇芦苇,才将芦雁画得栩栩如生。她临摹过宋人的工笔芦雁,后又学恽寿平和边寿民,以大笔点垛画雁,潇洒生动,能得飞鸣宿食的神态,并以墨竹法写芦,疏而遒劲,以山水补景,平沙曲岸,白蘋红蓼,大拓境界,其苍逸潇洒的笔墨是别人所不能企及的。
吴青霞绘画功底深厚,技法全面,除了花鸟以外,吴青霞也十分擅长人物画,尤其以仕女画为多。仕女画是人物画中以女性形象为描绘对象的绘画。从魏晋南北朝发展至明清,出现了唐代以写实为主,体态丰腴,气质雍容高贵的风格;又经历了到宋代以注重比例为主,骨骼清瘦,体态自然的转变。吴青霞笔下的仕女吸收了众家的特长,既有唐代仕女的丰满风韵,又有宋代女子的清瘦之感,明丽端庄,落落大方,线条流畅,工中带写,没有妖气和媚骨,尤其注重眼神的刻画,具有明代唐寅、仇英遗韵。
《成昆铁路》《黄山采药归》《猴子观海》《九龙瀑》《玉屏楼》,这些都是吴青霞山水画中代表作。山水画虽不是吴青霞画中之最,但正因其年轻时学过北宋的郭煦,南宋的马远、夏圭,元代的黄公望、吴仲圭、王蒙,明代的唐寅等,使其画作中有着古代大家的笔墨根基,此外,她又喜爱游历祖国山水,正如张璪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3]这又使得她的山水画除了古韵外还有着自己的创新。
三、市场现状
(一)代表突出
吴青霞的一生都以精益求精的要求在艺术的道路上默默前行着,她的绘画题材涉及很广,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无所不涉,这其中尤以鲤鱼和芦雁为绝。吴青霞师从边寿民,但又不拘泥于边寿民,大笔落墨,洒脱精准,得“江南水阔,漠北沙寒”之气象。此外,她还细心揣摩宋、元时名画家刘寀等所画之鱼,在技法上既继承前人的传统,又加入自己的创新,创作时先用大笔点垛,求其墨韵鲜活,粗具轮廓后再画上鳞片,徐徐斡染,具有“赤鲤腾出如有神”的奇效。
所谓物以精为贵,正是因为吴青霞在绘画鲤鱼和芦雁上既继承传统,又自我创新的精神,使得有关鲤鱼和芦雁题材的画作成为其代表作,深受人们的喜爱,一旦出现在市场上价格便节节攀升。根据雅昌艺术网提供的数据来看,从1993年吴青霞书画作品出现在拍卖会上算起至今,其个人单张作品成交价超过50万的作品共有48张,而其中鲤鱼和芦雁题材的就有23张,占总数的近50%。从具体数据来看,1993年她的作品《鱼跃图》首次出现在拍卖会上便以4.4万元拍出;而到2004年其大幅力作《鱼跃》则在北京荣宝以220万元成交;到了2014年她的作品《鱼跃图》在北京匡时秋拍上更是以414万元成交,成为迄今为止吴青霞拍卖作品中成交价最高者。由此可见,吴青霞所画的鲤鱼和芦雁图因其精细的工笔已成为拍卖市场的抢手货。
(二)佳作难求
从对麻巷里一家裱画店里的绘画作品感兴趣开始,吴青霞便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一生无论是年轻时以卖画为生,后又参加“中国女子书画会”和世界各地画展,还是中年时喜爱游历祖国四方,这些曲折而丰富的经历都使得吴青霞一辈子都在创作。幼年时受到父亲影响酷爱书画;青年时家道中落以卖画为生;晚年时因书画与丈夫结缘,游历四方的经历不仅仅造就了吴青霞娴熟的绘画技艺,更培养了她为人温文尔雅,谦虚谨慎,待人接物豪爽大度,平易近人的性格,并且有着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心。耄耋之年,怀着对故乡常州深深的眷恋之情,她决定把自己毕生创作的绘画精品和与丈夫吴蕴瑞先生共同珍藏的名家书画共130余幅全部捐赠给了常州市政府,甚至连自己画室中悬挂的几幅得意之作也一并捐出。
正因为吴青霞的这种无私,使得我们很难在市面上见到其更多的画作精品,出现的大多为其晚年赠与他人的情义之作抑或是青年时卖画讨生活的作品,不能与其精品相提并论。
(三)增值空间大
由于艺术界对于吴青霞书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真伪辨识研究的空白和完整、系统的鉴定方式的缺失,使得一些收藏家不敢投资吴青霞的绘画作品。相比于其他同时期女画家,如潘玉良、方君璧、陈佩秋等,其画作价格却远不及她们。2011年香港苏富比秋拍,陈佩秋的一幅《荷花小鸟》立轴以482万港币的高价拍出;2013年上海嘉禾秋拍中,陈佩秋的一幅《万紫千红》手卷更是以1782.5万元的价格成交,创下其作品上拍以来的历史新高。潘玉良的一幅《窗边裸女》则在2014年保利香港的春拍上以3453万港币成交。虽然吴青霞的几幅精品也以超过百万的价格成交,但这与其画作所体现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严重不符,所以反观之,其画作极具增值空间。
代表突出、佳作难求、增值空间大是目前吴青霞绘画作品最主要的市场现状,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才使得其画作有着极大的升值空间。
四、结论
“常州星象苍凉甚,数列青霞女画师[5]”。吴青霞,她是中国书画史上寥寥无几的女画家中的一员;她是和谢稚柳、刘海粟一同从江南名城常州走来的书画家中的一员。创作中,她集前人之所长,行自己之所能,用自己笔底的那一抹烟云,绘就了自己一生的浮世与沧桑。驻足在她的画前,鲤鱼似快活戏水;大雁像振翅高飞,迷茫间你似乎看见了江南的旖旎风光,感受到了江南女子的柔情妩媚,那么,就请你再欣赏一会,待我向你慢慢说来:
养在深闺人未识,她叫吴青霞。
注释:
[1]丁言昭.吴青霞:蓝天上的彩霞[J].上海采风.2013,(09):58页
[2][3]江荔.“鱼王”吴青霞[J].美术报.2009,(06):7页
[4]中央美术学院 美术市场系中国美术是教研室.中国美术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14页
[5]朱洁云.民国海上三大美女画家[J].收藏.2015,(05):32页
参考文献:
[1]吴青霞.篆香映霞——吴青霞作品藏品集[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常州吴青霞艺术院编.篆香映霞[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吴青霞.上海中国画院画家作品丛书·吴青霞[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1998.
[4]倪进.中国书画鉴定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5]郑均宜. 秀外慧中:民国女子书画[J].检察风云 鉴赏家,2011,(06):86—87.
[6]廖国柱. 一次巧遇 一生画缘[J].收藏,2011年2月No218,60—63.
[7]好运.海派女画家的市场行情[J].大美术, 艺术品市场案例,2013年,108—109.
[8]张天羽.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投资指南 [J] .本期关注,2012年8月 16—27.
[9]王韧.佩环簇簇尽仙才——论“中国女子书画会” [J].史 论 评,52—56.
[10]包铭新,李甍,巢晃. 近代上海女书画家的社会角色[J].东华大学学报,2003年9月第3卷第3期,2—6.
[11]倪进. 个人风格与书画鉴定[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学科版),2011年8月 第24卷第4期,65—71.
[12]倪进.论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研究方法[J].十竹斋艺谭,2013年,121—126 .
[13]倪进.中国书画鉴定成因考略[J].文艺争鸣 视像,2010,(12):167—168.
[14]倪进.中国书画鉴定的管理途径与方法[J].艺术百家,2009,(03):160—164.
[15]倪进.中国书画鉴定学学科思考[J].东南文化 遗产保护理论,2009,(06 ):20—25.
[16]倪进.中国书画鉴定学研究对象和范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第12卷2期,80—85.
[17]杨新.书画鉴定三感[J].43—48.
作者简介:
彭昱萌,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