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三四线城市商业地产招商难题

2015-05-30林海彬

中国房地产·市场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主力百货商业地产

林海彬

在泡沫泛滥的商业地产领域,有效供给不足而无效供给过剩。地段好、配套完善、设计规划符合商业经营的物业可以说房租高企,商户们挤破头都难进;而一些地段相对较偏、设计不科学、配套不完善的商业地产项目却无人问津大量空置,招商成了大难题。

对于三四线城市的商业地产而言,后一种现象尤为严重。一些由住宅或者其他产业转型而来,缺乏商业地产开发、专业策划、招商销售、运营经验的老板们一头扎进商业地产,这才发现,里面的水不是一般的深。

那么,三四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如何破解目前遇到的招商难题呢?

一、定位不宜过高

三四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定位,要切合实际,不要总是看“北城天街”“万达广场”“万象城”之类,一门心思搞“高端、大气、上档次”,脱离当地实际的消费水平。

定位过高,就会脱离实际消费群体,招商也不容易成功,就算招来了高端大牌商户也会因为缺乏消费支撑而留不住。即使是定位于区域性的商业体,也必须先吸引到本市、本县的基本客流,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规模不宜过大

现在的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层出不穷,一个体量比一个大,都想以大取胜。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市场承载力,有的甚至已经透支了当地未来10-20年以上的消费潜力。考虑商业地产规模的大小,不仅要看自己、看未来,还要看现在、看别人,要做专业的市场调研和科学的商业规划。从经验看,20万左右人口的县城里约2万平方米的单体购物中心是比较好的,考虑到未来发展,也不要超过3万平方米。地级市约5万平方米的单体购物中心比较合适,再大就没有人气了,消费力和消费习惯也支撑不了。

三、招商方式要灵活

按照大城市商业地产招商的模式,先招主力百货和超市,然后次主力店,再是招小商户。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很多大城市的主力百货不一定愿意去小城市,即使招来了,条件开的很苛刻,有的不但不给你租金,还要你倒贴装修费。而且这样的大商户在一二线城市做惯了,他的顾客群、经营理念、推广手法和三四线城市的实践、习惯是不一样的,真正经营效果实际上是一个未知数。

其实在现在的商业体内,小商户往往是支付高租金的主力。所以在招商的时候,不要好高骛远,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应当以本土招商为主,外埠招商为辅。小商户招商比大商户更加重要。

因为这样一个大规模的购物中心出现在县城或者地级市里,本身就很引人注目,自身就是很好的招牌,加上当地人对于大牌商户不够敏感,所以依靠自身的规模,加强宣传和包装,就完全可以树立自身的品牌。这一点恰恰是大城市综合体所不具备的优势。

小城市属于亲情社会,开发商的数量少,类似项目少,口碑容易传播。如果这个开发商之前有比较成功的住宅或者其他项目投资,那么他本身的口碑就是吸引小商户的信誉保证。而且小商户往往比大商户资源少,平时受重视度少,所以更渴望一个好的平台,只要宣传到位、政策合理,小商户完全可以比大商户先签约。

开发商预期不可过高,尤其对于前期入驻的小商户,应当给予1-2年相对优惠的扶植政策,以鼓励小商户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当小商户的招商率超过50%以后,整个商业体的招商工作就确立了信心,大商户的招商就更加从容不迫了。在租金和其他政策制定方面,也就有了更多的谈判筹码。

四、对于主力店要有新的认识

一般招商经理谈到商业体招商,就会谈到主力店招商。现在对于主力店的普遍认识就是主力百货和主力超市,还有影院。如果能轻松招到主力百货、主力超市,而且还有相当的租金收入,当然是好事情,但是如果招不到呢?或者对方条件过于苛刻呢?

实际上,很多购物中心对于院线、百货这些主力店实行的是免租金的形式,有的还要补贴装修费用,这么大的区域都是免租的,那么收益就只有指望小商户了。

目前,SHOPPING MALL去百货化也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越来越多的SHOPPING MALL开始了去百货化的进程。我们不妨将目光多集中在所谓的次主力店身上,特别是那些适合三四线城市的品牌。这些品牌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适合三四线城市人群的消费能力。这些品牌对于三四线城市也有拓展的需求,相对要好谈的多,而且租金收益远远好于吸引大牌入驻。

五、敢于尝试自营商业,加大自营面积

对于一些市场反应良好的品牌,开发商完全可以自己代理来做,投资也不是很大。有些开发商可能觉得自己代理品牌很辛苦,但实际上很多品牌都在提供越来越完善的终端销售、陈列、服务指导,有的几乎提供整套的服务、操作的培训指导以及材料的配送。

如果开发商决心再大一点,通过聘请专业的团队或者自己组建团队,百货完全可以自营。因为百货大多数属于租赁、联营性质,对于开发商资金和商品能力的要求不是特别高,但是对于经营意识和管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相对百货来说,超市自营比较难一些,但是现在所有的地县城市都有当地的龙头超市,这些超市自身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他们也在不断寻找连锁和做大做强的机会,只要条件适当,完全可以招进来。一般给个负一层地下室就可以,租金上有所收益,也不占用黄金楼层。总比招什么沃尔玛、家乐福实惠多了。

通过加大开发商自营面积,可以解决定位和招商之间的差异,容易做出特色,起到引领整体的作用。

六、加强对于互动、娱乐项目的招商

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相比,缺乏娱乐设施。尤其是针对市民、年轻人的健康、平价、大众化的KTV比较少,引进这类KTV,不仅有助于带动商业体的人气,还有助于净化当地的娱乐环境。

有的城市还没有一所像样的影院,也可以引进影院,但是要注意商业体前期策划时的建筑预留。还要注意的是,影院现在的引进条件还是比较苛刻的。

这类健康、时尚、互动性强的体验式项目的引进,不仅有助于提升客流,提升顾客“粘度”,也是未来应对电子商务对于实体商业冲击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这类项目往往承受租金能力比较差,市场需要培养,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效益,所以在招商政策、租金上应当给给予倾斜和扶持。

三四线城市里的商业综合体定位,基本出发点就是做当地原有商业的升级版,而不是搞跨越式发展,动不动就要定位辐射多少公里,影响周边多少个地区,吸引临近城市多少人口来消费等不务实的想法。因为现在每个城市基本都有比较大的商业项目,所以只要接地气,适当超前,能吸引留住当地消费客群,聚集基本人气,达到有效区域辐射的效果,项目就算比较成功了。

作者系重庆骏邦房地产顾问公司CEO

猜你喜欢

主力百货商业地产
后疫情时代,IP成为商业地产的一把利器
4月广州商业地产市场:供应大幅增加,成交同比上涨
湄窖现有主力产品
340亿砸向万达王健林为何要告别商业地产开发
主板上市,利群百货发展新转折
当90后成为团队主力
又一个百货巨头倒下了!
三线城市商业地产的开发策略
百货们的囧事
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