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腔的起源与转型研究
2015-05-30李强
李强
梆子腔在发展中有自身的特点与理念,人们对其的审美观点也不相同。自古代沿袭以来,其逐渐改变了戏曲原有的形式与结构,由于梆子腔来源于民间,因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梆子腔在戏曲唱词上等均有所创新,而板式也自然随着时间而发生了改变。其代表农民的语言,它简单、热情、直率的风格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此外,梆子腔通俗易懂,其代表生活,因此它具有强烈的人民群众生活气息的韵味。文章以下针对梆子腔的起源与转型作简单研究。
一、梆子腔的起源研究
起源于明清道光年间的梆子腔主要生存与促进其发展的沃土是广大农民,但追溯到起源,其产生与传播源头主要是当地在外经商的商人。政治中一直在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说政治形式或文化等在一个国家的生根发芽壮大是离不开经济发展程度的。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存在较大不同,因此,梆子腔在山东省、山西省、河北省等剧种之间,具有各地强烈的地方性特色,这是纵向基础上比较,而在横向基础上比较时,与其他唱腔剧种的音乐进行比较,梆子腔唱腔的旋律特征是特别明显与鲜明的。梆子的起源也同样离不开商品流通与通商贸易的不断发展,梆子腔唱腔的旋律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其存在于唱腔的结构形态领域,而它自身稳定下来后,又逐渐地与当地的文化交流融合,从而形成具有每个地方鲜明地方特色的全新的艺术形式。由于商人的传播,使其浸染了些许城市的气息,时间的不断过去,梆子范围也逐渐得到扩大,梆子得到了愈加成熟的发展。
例如,以河北梆子为例,被称作“老派 ”,顾名思义,其在唱法上承袭了传统特色的一面,更大程度上保留了群众善良朴实却又粗犷、不拘小节的艺术形式,较少经商人带入的较为高雅、精致的味道。而“新派 ”则更加迎合城市中梆子的发展,其以普通话为唱腔基础,审美观念的不同及时代生活条件的不断变化,老派的代表河北梆子也避免不了地走向衰落,尤其是在城市中。但其凭借自身的魅力与优良基础,在农村地区一直受到群众喜爱。后由于华北陷落,抗战的到来,经过不断改良,使粗犷加入温柔细腻的一面。
再如,以秦腔为例,明末清初其发源于黄河腹地秦中等地,由于那里文化昌盛、经济繁荣,自前朝以来就是杂剧戏曲等的繁荣之地,民间艺术形式具有牢固的发展根基,各种艺术形式也名目繁多、竞相开放、千姿百态。即梆子腔秦腔在秦中这块丰厚的孕育民间艺术的土壤里逐渐发展起来。总之,有关梆子腔的来源问题,由于种类
繁多、地点不同,所以学界各有所见。
二、梆子腔的转型研究
本质上说,梆子是一种民间的艺术形式,体现农民的价值观念、 道德标准等。梆子腔转型后,具有新的戏曲结构体制,即板式体。再者,由于梆子是地道的民间音乐形式,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内心感受,发展速度,快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梆子腔具有众多支脉,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梆子腔旋律在发音等方面极其擅长表现历史韵律,并且总是恰如其分地反映当时年代与如今的各自现实生活状况。进行多元变化,要多运用腔节、句的形式,结合不断重复、变奏节奏节拍等,实现旋律的多元化。多运用现代的唱词与传统戏曲相结合,突破传统形式,不再创作一成不变的旋律与节奏,慢慢使梆子唱腔的旋律变得灵活多变。大致上,自古以来,梆子表演及舞美等各个方面,具有重大的变化,因而梆子腔的旋律重新具有了明朗、刚劲、却又委婉的特征,进而逐渐奠定了梆子腔是我国北方影响较深的戏曲剧种的地位。梆子腔的转型与民间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其在唱词与格式上均进行了创新,采用了齐言唱词形式,使梆子腔与其他的戏曲形式在结构发展上存在着较大变化。梆子腔声腔板式的变化也是戏曲结构形式转型的一大方面,增强了戏曲的叙述性与代入感。梆子腔唱词的基本格式是七句词或十句词,节奏相对整齐,运用上也相对更加自由。运用多种节拍的形式结构,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节奏变化带来的戏剧性要素,推动梆子腔旋律形象及节奏变化,也要求表现出戏剧矛盾冲突与人物的思想感情等各个方面,增强了戏曲效果等,因此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新中国成立以后,梆子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逐渐拥有了其自身独特的传统魅力。我国学界目前对梆子腔的起源与转型研究各有其观点,而随着戏曲形式的不断发展,梆子也需不断被完善,从而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曹越.谈莱芜梆子新时代下的传承发展[J].音乐大观,2014(01).
[2]李文浩.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路梆子》的发展和研究[J].音乐大观,2013(02).
(作者单位: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艺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 王曦)